抄句子 > 句子摘抄 >

精选小学一年级论语必背(文案138句)

时间2024-01-21发布admin

小学生必背论语50则

1、论语小学生必背电子版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讲解):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3)、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讲解):聪明的人不会疑惑,实行仁德的人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6)、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7)、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9)、(注: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在这里是其谥号)

(10)、(讲解):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译文)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3)、(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14)、(讲解):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1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16)、(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环境都能发挥君子的作用)

(1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8)、(讲解):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过错呢。

(19)、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尽善尽美)

(20)、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小学一年级论语必背

(1)、(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2)、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qū)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4)、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5)、(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讲解):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8)、(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0)、人格的重视。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讲解):君子胸怀坦荡,无忧无虑;小人心胸狭隘,常常忧愁哀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讲解):不怕别人不了解我,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讲解):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学习的知识就不会扎实。做人重要的是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讲解):自己要在社会上自立,就要使别人能在社会上自立;自己要在社会上通达,就要别人也能在社会上通达。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讲解):名分正当,说话才能合乎情理,事情才能成功。指做事、说话必须理由正当而充足。

(12)、(讲解):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13)、(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14)、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6)、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8)、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9)、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讲解):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德不孤,必有邻。     (讲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论语》全文诵读

(1)、(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讲解):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巧言令色,鲜矣仁。(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德不孤,必有邻。 (讲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5)、(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6)、(译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7)、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9)、(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0)、(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11)、(注: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12)、(讲解)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13)、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14)、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5)、(讲解):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讲解):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17)、(译文)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8)、孔子教育弟子,在处世上要有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能够在寂寞中做成应该做的事业,完成应该具有的仁德修养。

(19)、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0)、(讲解):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过错呢。

4、《论语》原文全文

(1)、(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讲解):名分正当,说话才能合乎情理,事情才能成功。指做事、说话必须理由正当而充足。

(4)、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讲解):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过错呢。

(6)、(讲解)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过问那方面的政事。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译文)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9)、(译文)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很危险了。

(10)、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1)、孔子提出的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这三点,是有感于当时社会风气的颓坏现象,说像这样子的社会,就没有什么可看了,感叹当时文化思想的衰落。孔子所说的实际上是礼要以内在的真实感情为基础,认为人的道德内在性是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不能化为一套外在的力量。在古代历史中,在上位者有一套完整的维护统治的政治制度、礼仪制度和行为规范,可是,如果没有内在的真实感情、对他人的爱和尊敬,那么这一切都不过是为了维护统治,实现无限膨胀的私欲的规定而已。

(12)、(讲解):看见贤人就应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则应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缺点。

(1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4)、(讲解)孔子谈到《韶》这一乐舞说:“美极了啊,又好极了。”

(15)、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1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9)、解读:孔子日常很少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

(20)、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5、《论语》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1)、(讲解)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2)、(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指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3)、(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4)、精选论语必背有哪些,《论语》作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语录集锦,是孔子智慧的浓缩,而且有一些还是必背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精选论语必背有哪些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精选论语必背有哪些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5)、2019上海小升初重要时间点及化解析,附升学问答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我每天都要从多个方面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情,是否忠实呢?与朋与交往,是否有不真诚的地方呢?老师传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7)、(讲解)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8)、(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9)、(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10)、(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2)、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13)、(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14)、(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5)、(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6)、(讲解):自己不想要或者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18)、(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环境都能发挥君子的作用)

(19)、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他没有提到过人死之后是否有灵魂存在的问题,而是通过祭祀亡灵,来施行教化,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

(20)、(译文)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

(1)、(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2)、(讲解):看见贤人就应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则应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缺点。

(3)、(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4)、(译文)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5)、(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6)、(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7)、(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8)、(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9)、这里,曾子对于慎终和追远的重视,是在于对死的敬畏和对过往的崇敬。因为生死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而人从过往的历史中可以获得借鉴,也就是古可以鉴今,历史有传承的作用,忘记历史的人也必将被历史所忘记。

(10)、(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1)、(译文)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14)、(讲解):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过错呢。

(15)、(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16)、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7)、“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

(18)、投稿需知:请以word形式发送至邮箱,yilin@kvip;

(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0)、(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1)、今天小编总结了一份孩子在小学阶段需要背诵的《论语》名句,家长们可以给孩子收藏起来。

(2)、(讲解):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3)、(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4)、(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5)、(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比喻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杀身成仁)   (讲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会勇于牺牲来成全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讲解):做不应该做的事从而做官发财,对我来说,好比是天空浮来浮去的过眼烟云。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讲解):聪明的人不会疑惑,实行仁德的人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讲解):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爱活跃,有仁德的人爱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当仁不让于师。   (讲解):在实行仁德之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要谦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8)、(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0)、(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1)、解读:孔子在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回答林放问的礼之本,但是却也指出了礼的真正含义,不在形式而在内心。是以真诚的情感为基础的,而不是虚文浮饰的事物。真实、真诚、真心才是礼的根本。

(12)、(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13)、(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1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15)、(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6)、(讲解):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17)、《诗经》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它由国风《周南》开始,而《关雎》是《周南》的第一篇。《关雎》以《诗经》首篇的显要位置,历来受人关注。但在《诗经》的研究史上,人们对《关雎》诗义的理解却多有分歧。《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

(18)、解读:孔子这里赞美《关雎》一诗的情感适度合宜,发乎情而止乎礼,或乐或哀皆不失其正,体现了他对“中庸”之美的推崇。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