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茨威格简介及作品介绍(文案104句)
茨威格简介及作品
1、茨威格的全部作品
(1)、奥地利人斯蒂芬·茨威格,著名小说家,而且不仅仅是小说家,他的一部又一部传记,一般人一生中能弄出一部,而且还能弄出那样的水平,也就不错了。斯蒂芬·茨威格不仅是小说家和传记作家,这本《三作家》的《德译英原序》告诉人们:“茨威格在欧洲大陆评论界的领袖地位无人匹敌,连高尔基和罗兰这样的人都承认其高超的艺术修养。”
(2)、作者的讽刺态度十分鲜明的表达他的立场,也是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抨击。
(3)、一个人不可能长期捍卫民众的自由,而始终自能捍卫自己的自由。
(4)、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5)、人变老其实并不意味别的,只意味着不再对往事感到害怕。
(6)、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7)、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1927年,发表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8)、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著名奥地利犹太裔作家,中短篇小说巨匠,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也著有多篇名人传记。
(9)、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描摹以及未来的期望。
(10)、此外,茨威格还有很多精彩作品,诸如:《孪生姐妹》《女人和大地》《是他吗》《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等等,都值得一读,这里不赘述。
(11)、目前茨威格的中译本较多,但还没有哪个译者翻译了他全部的作品,各译本虽翻译风格有差异,但原作者强烈的个人风格凌驾其上,能让人明显看到整体文风的一致性。
(12)、所以,只要巴尔扎克在谈话中对茨威格流露出半点对俄罗斯名人的看法,茨威格就会把它当作真的。然后用德语抄写一遍,并以自己的名义出版。
(13)、第6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托尔斯泰的目光目的是什么?
(14)、爱是一个人的事情,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
(15)、斯台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
(16)、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17)、茨威格自杀之前,德国法西斯上台,纳粹分子陷入狂热状态。他们焚烧进步作家和犹太作家的书籍,以表示对法西斯主义的信仰,对元首的忠诚。大批进步人士,犹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作家受到迫害,关进集中营,或被迫流亡国外,德国国内一片白色恐怖。
(18)、《普拉特尔的春天》写一位贵妇人因为裁缝没有及时做好礼服突发奇想决定穿上一件朴素的衣服去普拉特尔公园游玩,她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少女时代,再没有人惊呼她的美貌。在这一天之内,她奇遇一般经历了一段爱情。
(19)、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
(20)、 在所有的译者中,我最喜欢张玉书和张荣昌。前者的文字更流畅,长短句搭配好,节奏感强,引人入胜;后者喜欢堆砌长句,有点拗口,阅读上有滞重感,但回味也更加悠长,氛围更佳。
2、茨威格简介及作品介绍
(1)、本题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从穿戴、职业、社会角色三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
(2)、茨威格的写作始终透露着思考,这些探索瑰丽而复杂,大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3)、而这孩子可是我的命根子,因为他是你的骨肉啊,他是你,又不再是你。你这个幸福的无忧无虑的人,我一直不能把你留住,我想,现在你永远交给我了,禁锢在我的身体里,和我的生命连在一起。这下子我终于把你抓住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可以哺育你,喂养你,爱抚你,亲吻你,只要我的心灵有这样的渴望。你瞧,亲爱的,正因如此,我一知道我怀了你的孩子,我便感到如此的幸福,正因如此,我才把这件事瞒着你:这下你再也不会从我身边溜走了。
(4)、这两个故事很有意思,探讨人的情感因何而起,我们幻想的情人可能跟实际人物大相径庭。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可能因为聊天软件上几次畅聊就陷入独自一人的爱情中,也常听人说,你幻想的女神可能是躲在屏幕后的抠脚大汉。
(5)、洛可可艺术(Rococo),是18世纪产生于法国、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盛行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因而又称作"路易十五式",该艺术形式具有轻快、精致、细腻、繁复等特点。(来源于360百科)
(6)、文集精选茨威格不同创作时期的重要作品,尤其侧重作者艺术成就最高、最受读者喜爱的中短篇小说。第一卷包括《夜色朦胧》《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不见的珍藏》《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篇;第二卷包括《象棋的故事》等中篇小说,以及法国大革命时代的风云人物约瑟夫·富歇的传记;第三卷为其生前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7)、ISBN:978-7-5117-3191-3
(8)、雨果和他老婆也写了《玛丽·安托瓦内特》,不过他们这么写是为了推翻拿破伦,当然,他们也希望推翻拿破伦二世和路易十八。
(9)、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28~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10)、很少有作家使我一读他的作品就产生想要阅读全集的激情,也很少有作家在创作上给予我莫大的启发,无论是小说的选材、结构、语言,还是细腻可信的心理描写、温情脉脉的人道关怀,茨威格的小说都让我看到一片浓郁的密林,闯入其中,随手采撷一枝一叶,即可领略艺术的魅力,吸收写作的滋养。
(11)、今天,为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家(茨威格)!
(12)、《夜色朦胧》是茨威格—九一一年发表的小说集《最初的经历》的第一篇。一个少年在夜色朦胧之中和一个神秘的少女度过了几个销魂荡魄的夜晚,而始终不知道这迷人的女神究竟是谁。他的三个表姐,还有其他女眷,都有可能,又都不可能。他探询、查考,终不得解。少女夜间激情似火,白天冷若冰霜,使少年陷于迷惘。他一直把二表姐当作是那个默默不语和他共度良宵的仙女,把她供在心里,把纯真的爱奉献给她。为了看她一眼,他爬上她窗前的大树,最后从树上摔下,折断腿骨。这个爱的哑谜使他痛苦,也给他带来神秘的欢乐。可在他卧床养伤的时候,朦胧夜色中的女神飘然而至,露出了自己的真实面貌。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女神不是他朝思暮想的二表姐,而是他根本没有想到过的三表姐。他简直以为自己身在梦中,那是朦胧夜色之中产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幻梦。
(13)、夜,神秘莫测,清凉静谧,暑热消退,喧声尽逝。少年的心里可并不平静,青春在骚动,激情在翻腾。朦胧的渴望,无名的惘怅驱使他在林间徘徊,在树下踯躅。突然间一道白光,一缕轻纱,一片浮云,从天外飞来一个仙女,从夜空降落一个女神,像朦胧的夜色一样虚无缥缈,似真似幻,飘然而至,倏然而逝,只留下荡气回肠的回忆,怅然若失的怅惘。这意外的艳遇,销魂的时光,激情如火,柔情似水,像一阕迷人的夜曲,诗意盎然,动人心弦,汇成小说《夜色朦胧》的主旋律。
(14)、由作者本身的题记,我联想到罗曼·罗兰作《巨人三传》时的一种期许:世界简直透不过气来,让打开窗户吧!把自由的空气放进来吧!让呼吸英雄们的心灵吧!
(15)、中国著名的德语翻译家张玉书先生曾经评价说:“茨威格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启示,生活里面有一些很美好的东西,我们还是要让它写得很美好,要把它变得很美好。”
(16)、“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知识财富的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
(17)、《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最负盛名的小说,这个故事广为流传,有很多影视、话剧改编版本,也是所有文艺青年心目中的神作。
(18)、 茨威格的创作因其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无与伦比的艺术才能深受世人喜爱,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分析见长。
(19)、再者,本篇文章中足见茨威格细节刻画功夫之深:
(20)、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3、茨威格所有作品
(1)、出身于犹太人家庭的茨威格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不愿意被征召进奥地利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坚称“永远不写一句赞美战争的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纳粹的逼迫威胁下,茨威格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萨尔茨堡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幻灭中,和妻子双双自杀,为他的一生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2)、后者不是通过文字的想象,而是一个青年在夜色朦胧之际,于树林中遭遇一段艳遇,那似火的激情,如水的柔情,飘然而至,又倏忽而逝,来不及分辨陌生女子的身份。青年开始猜疑她是不是身边某个的女孩,他通过一个物件认定她就是三姐妹中的老并很快爱上了她,做出一系列的糊涂事。最后秘密揭晓,原来是三姐妹中的老那个最小的姑娘。
(3)、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4)、1933年,当纳粹在德国掌权的时候,茨威格决定去伦敦。他的书不准在莱比锡的岛屿出版社出版,而只能在维也纳出版。但他跟德国的联系仍在进行。1935年他为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Strauss)的歌剧《沉默的女子(DieschweigsameFrau)》撰写了剧本。同年,他到南美旅行。
(5)、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我们带进无穷想像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6)、让人惊奇的是,这两篇小说都没有正面描写战场,全是人物的内心戏。
(7)、 茨威格初登文坛时,是个才气横溢的抒情诗人,接着又以剧作引人注目。早在大学时代,茨威格已先后发表了两部诗集,《银弦集》和《早年的花环》。作为作家,茨威格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8)、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9)、世人大多想象力贫乏,只要事情和他们没有直接关联,不像尖锥似的猛刺进他们的肌肤,他们绝对无动于衷;可是若在他们眼前出了点事,哪怕只是小事一桩,直接触动他们的感觉,他们便情绪激动,激烈得异乎寻常。
(10)、1941年他出版了强烈控诉法西斯对思想的专制统治的经典名作《象棋的故事(Schachnovelle)》和自传《昨日的世界(DieWeltvonGestern)》。
(11)、茨威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流亡海外。虽然他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茨威格身在国外,没有受到他的亲友们遭到的厄运,但他去国离家,成为四海飘零的流亡者,内心同样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灵,既承担着自己的痛苦,也分担着在祖国受迫害的亲友、同胞的忧患。
(12)、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13)、《昨日的世界》回顾了茨威格的一生,从童年求学到漫游欧洲,与无数文化名人的交往,亲眼见证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欧洲文化、艺术与文明一段黄金爆发期,以及世界大战带给他以及一整代欧洲人的幻灭:
(14)、一旦你知道,你对别人也还有些用处,这时候你才感觉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使命。
(15)、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16)、罗曼·罗兰和斯蒂芬·茨威格两人从某些方面来讲,极为相似,他们的大部分作品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创作,作品共同流露出了对光明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以及人道主义的关怀。斯蒂芬·茨威格本人是以翻译家与诗人的身份步入文坛,而最终使他蜚声世界文坛的,则是他的小说、人物传记和人物特写。
(17)、创新这个词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提及,无论是文学,生活甚至国家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
(18)、你是我的一切,而别人只不过是从我生命边上轻轻擦过的路人。
(19)、因此,茨威格在这里从小人物思考的角度就让人耳目一新。黑格尔说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才。茨威格的独具慧眼,是这篇文章饱受推崇的重要原因。
(20)、老人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度过幸福的一晚,激动得老泪纵横。
4、茨威格作者简介三作家
(1)、《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写一个贵妇人企图用道德去感化一个赌徒而最终失败了。作者探讨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表面看似冷若冰霜的贵妇人,也曾有那么一天激情似火,莫名其妙地爱上一个赌徒,被非理性趋势去做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2)、每个人在对方面前都在演戏,可是谁也没有欺骗谁。
(3)、格鲁希面色苍白,全身颤抖,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精炼表现了其惶恐)
(4)、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5)、小说中提到的通货膨胀,是德国和奥地利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恶性通货膨胀。据查,在1921年至1922年间,奥地利的通货膨胀达到了+134%。恶性通货膨胀,堪称“财富的绞肉机”,分分钟让精英变屌丝、屌丝变赤贫,赤贫揭竿而起。试想,如果没有远见和手段,提前将财富换美元、贵金属等避险,那受托管理的财富将化为灰烬,而B博士也不会有机会成为新受托人。
(6)、与函套的黑白色调形成对照的,是每本单本的封面都根据书的内容专门设计了对应的元素,鲜明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
(7)、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8)、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9)、2、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运用:平庸丑陋外貌,反衬犀利深刻灵魂。
(10)、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11)、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12)、其次,真正有深度有灵魂的文章,绝不只是描写那么简单。
(13)、读这篇小说还让人想起科幻小说《化身博士》,不管政治正确与否,两面人的存在,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见光的一面。
(14)、他的小说大卖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可能不是那么先锋,但也绝不媚俗。这正是我喜欢的小说。
(15)、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欲扬先抑,使托尔斯泰的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16)、 本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其中展现的是一幅时代的画卷:“一战”前作为文化艺术之都的维也纳的黄金时代;作者与欧洲知识分子、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的交往;“一战”时交战各国知识分子狂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战后德奥经济崩溃时的惨象以及纳粹希特勒的崛起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出于绝望”,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写下的“我一生的历史”,以此纪念一段美好的岁月,并尽一个在文明倒退时代中的“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的义务。本书写于1939-1940年,出版于作者离世两年之后。
(17)、这篇小说写棋手广阔的精神空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让人想起阿城的《棋王》,很可能借鉴过《象棋的故事》。
(18)、我不愿意栓住自己的手脚,我要随时为你保持自由。
(19)、不久,拿破伦侵略了俄罗斯,把法语和西欧洲某些先进技术带进俄罗斯上流社会,当然,也把一些下流黄色小说带进了俄罗斯。
(20)、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5、茨威格作品介绍
(1)、复杂的身份使他能将历史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有强烈的代入感。其技巧按个人的理解分为四个方面:追求新颖(选材与文体)、适当的艺术手法(大量旁衬,层层铺垫)、诗意细腻的语言与描写(最突出的是隽永的心理描写)、各个角度的创新。茨威格书中的艺术修养是标题中“美”的来源。
(2)、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3)、给小说排优劣顺序是一件很不靠谱却让人乐此不疲的事情,如果非要我选出一篇最喜欢的茨威格的小说,那么我就选《感情的混乱》。
(4)、第一点也算是茨威格写作的一个共性:事件推进十分明晰,不会使人头晕目眩,不知所云。以写文章的方式从历史中捕捉光与美,这并不像照相机,一按快门镜头定格,前后的连贯与重点的突出才是最重要的
(5)、这句话是对上文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总结、升华。
(6)、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面为他送葬。
(7)、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8)、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创作《三位大师》;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
(9)、2001年法国同名电视剧,导演为雅克·德瑞(JacquesDeray),伊莲·雅各(IrèneJacob)饰演女主角。
(10)、相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名声,《偿还旧债》并不为多少人所知,但它们二者之间联系却很紧密。
(11)、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12)、讴歌人性,如人类的探索精神与坚韧不拔的品质;
(13)、巴尔沃亚所出的16世纪是地理大发现、殖民主义发展的一个世纪。殖民主义的盛行加上新航路开辟提供的便利,欧洲人对其他地区的物产——尤其是黄金的渴望已经登峰造极。
(14)、第作者的态度很鲜明,文章中的“亡命之徒”“污泥浊水”以及
(15)、小说和人物传记之外,特别要推荐一下茨威格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
(16)、书与现实相结合,才能让书的内容得到最充分的实践。愿诸君多读书,多动脑,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17)、本书中对于“文体新”更强烈的体现其实是《英雄的瞬间》—一首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转折点中最关键的时刻,刑场一幕时的诗歌。诗歌所要求的精炼其实是描写刑场紧张气氛以及人物内心的巨大阻碍,但茨威格以其出色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惊艳的体现了一代文豪在其人生转折点的种种惊心动魄。
(18)、茨威格非常喜欢巴尔扎克的观点,他的人物传纪《JOSEPH富歇》就是完全彻底地照搬了巴尔扎克的《JOSEPH富歇》的观点。
(19)、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立场一直是:对封建贵族生活及基础—封地制度持否定态度,强烈反对暴力等等,因此托尔斯泰强烈的厌弃自己的贵族生活,常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摒弃奢侈,常年吃素。但其妻子索菲亚却囿于世俗偏见,过多的为家庭与子女利益考虑着想,不能够体谅托尔斯泰的思想,造成夫妻不和,家庭难以平静。
(20)、“托尔斯泰这对眼睛有一百只眼珠。”这段结尾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1)、茨威格在序言中说,一个民族千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即人类群星闪耀的时辰。
(2)、不久,俄罗斯的亚历山大帝就亲自出国留学,并勒令所有俄罗斯人必须向西欧洲看齐。俄国上流社会立即改说法语,并把侵略了他们的巴黎人当作偶像崇拜。
(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短篇小说集》
(4)、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