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句子 > 句子摘抄 >

精选王之涣的诗有哪些二年级(文案145句)

时间2024-02-27发布admin

王之涣的诗

1、王之涣的诗

(1)、该楼位于今天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下临黄河,远处是中条山,想来视野极好。

(2)、这时,在这孤绝的情境上空,响起了《折杨柳》的羌笛声,唐人盛行折柳以赠别,这曲《折杨柳》抒写的正是怀乡怨别之情,可是在这孤绝苦寒之地,连春风都不会光顾,哪来的杨柳可折?言下之意,戍边将士的乡关之愁,无以寄托。

(3)、这又是王昌龄的绝句,王昌龄得意洋洋地笑道:

(4)、眺望着眼前苍茫落日和滚滚黄河,王之涣也忍不住提笔:

(5)、这首诗写得很新巧,通篇都没有离别的场面,只写近来柳树也禁不起离别的攀折,以杨柳之苦,衬托离别之多。

(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然后,我们再来看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景物与哲理的相互融合。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这两句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旨在告诉人们,你想要看得更远,就必须要站得更高。“楼”字,则起到了点题作用,说明这一切都是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感。

(8)、在你处理眼前的问题的时候,你才会处理得更符合全局,所以这首诗的价值恰恰就在它的说理部分。

(9)、王之涣的仕途就这样简单,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颇为不顺。

(10)、后来慈禧太后对这首诗的认可更说明了《凉州词》所带来的艺术魅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后人称这些柳树为“左公柳”,只可惜杨柳树龄不长,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几十万株的左公柳如今已所剩无几。

(13)、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14)、其实,这首诗只是开头5个字,就就非同一般。除了壮丽的北国风光,美得让人心醉外。它还具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也就是说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可谓是惊艳了世人千年。王之涣正是因为这首《登鹳雀楼》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之名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15)、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1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7)、读了其他人的作品后,畅当仰天大笑,然后提笔:

(18)、王之涣原本不屑于"主薄"之职,便顺水推舟辞官而去,直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55岁的王之涣又才补缺出任文安县尉,但任职没多久,就病逝于官舍。

(19)、折一枝柳条越来越难了,大概是因为离别的人太多,容易的都已经被人折了吧。

(20)、王之涣的《凉州词》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2、王之涣的诗有哪些二年级

(1)、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2)、小学的课本里有鹳雀楼的临摹图,很多唐代诗人都喜欢往那跑。

(3)、刚才提到的"旗亭画壁"这个典故,虽说是一个流传至今的民间轶闻,但足以说明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的确已配乐传唱,广为流传,颇受人们喜欢。

(4)、这首诗,王之涣采用了拟人手法,道出朋友间离别的深情厚谊:东门的杨柳树都为之痛苦,何况你我之间呢?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7)、一直安静的王之涣表态了,说刚才这几位歌女气质不高,品味一般。

(8)、意思是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9)、好朋友之间讲究的就是一个服字,王之涣的确让王高二人心服。

(10)、从来都只是情难尽,为何命名为情尽桥?从此改名为折柳桥,任凭离愁如同那条柳丝一般,一缕缕在春风里飘荡。

(11)、次句“黄河入海流”。鹳雀楼有一个特点,它的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它的下面是滚滚而去的黄河水。

(12)、他指了指那位最美丽的歌女说:“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诗,你们就认我做老大好了。”

(13)、这是王昌龄的宫怨诗《长信秋词》,王昌龄又画下一笔,高兴地说:有我两首绝句了!

(14)、所以首句跟次句的两句写景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了。“白日依山尽”是实景,“黄河入海流”是虚景,这个景色的描写是虚实结合来写的。但是虚实结合仅仅是它的局部特色。

(15)、鹳雀楼始建于北周,位于山西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楼高六层,因常有鹳雀(亦称"鹳鹊")栖于其上而名,与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16)、王之涣是一个史料记载极少的盛唐诗人,只知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他精文善诗,兼善填词,辞赋无数,可传世只有6首,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虽仅传世6首,就有两首诗耳熟能详,堪称千古绝唱,说妇孺皆知亦不为过。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17)、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不时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18)、王之涣任衡水主簿期间,有一个朋友将要远行,临别前,便折柳相送,写下感人至深的五言绝句《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9)、一会儿,轮到那个最漂亮的姑娘,只听她唱道:

(20)、今天,这首诗背后的哲理同样给我们以启示:如果你站在更高的平台,更广的格局上去看问题,那么你会看得更远、看得更深。

3、王之涣的诗小学10首

(1)、所以,可以看到黄河,但是至于入海,那肯定是看不到的。山西,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如何能看到黄河入海?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2)、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3)、这个时候,还轮不到李白和杜甫们登场,而是一位来自山西的高手:王之涣。

(4)、这就是牛人王之涣的胸襟,每一个学唐诗的小孩,启蒙诗都是学这首。

(5)、"起"于苍凉的山川,"承"于孤独的守卫边关,"转"于羌笛之声,"合"于耐人寻味的"玉门关",一点没有颓丧之意,却又展现雄阔的意境,实乃一首绝妙的"七绝",历来视为"唐音"的典范之作。

(6)、可惜的是,王之涣留给后人的只有6首诗,其他的作品都没能保留下来。

(7)、然而,就是这仅有的六首,为他赢得了“四大边塞诗人”的称号,使他在唐诗的殿堂占据了一席之地。

(8)、整首诗并不是讲哲理的,但后两句讲哲理,这是中国哲理诗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就是一首比较完整的哲理诗了。

(9)、四句话很简单,写出了大唐的强盛,也写出了单于的失望,更写出了诗人的自豪。

(10)、不过二十字的《登鹳雀楼》,给人带来气势昂扬的雄浑意境,令人读罢,叹为观止,尤其是后两句,饱含哲理,更成为千古名言、绝世警句。

(11)、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组七绝正是一组优美的边塞诗。

(12)、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是浪漫主义诗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名动一时。他早年由山西太原迁居至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于是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13)、从这两句诗的意思来看,我们可以得知王之涣分别是从山、水来描摹北国的壮丽风光,它的层次很分明。虽然它的语言极其浅显、朴素,但是却高度概括了祖国的万里河山,画面十分的辽远、壮阔。仿佛此刻的王之涣,用了一个电影中的长镜头,跟随者黄河入海的方向,掠过祖国的万里河山。使人宛如身临其境,美得令人心醉。

(14)、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高兴地在墙壁上画下一笔。

(15)、巜凉州词》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仭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短短28个字写出了边塞连春风都不愿吹过的凄苦环境,战士羌笛吹奏思乡之情的乐曲,但一点没有叫苦连天的颓丧感觉,而是充满积极向上的风貌。

(16)、这是一首描写西北边塞的诗。一座戍边的堡垒孤零零地兀立在一片荒漠之中,背景是险要孤绝的“万仞山”,更远处,是奔腾的黄河和悠闲无知的白云。这是内地很少见到的景像,粗砺苍凉、险绝孤寂,写的不仅仅是景,也是戍边将士离乡万里的孤寂心境。

(17)、他的事迹记载也不多,后人都是通过为数不多的事例去了解王之涣。

(18)、远戌塞外的征人,不但见不到日日思念的家人,即便是象征离别的柳枝都不得见,满腹乡愁又何所寄?不禁深深怨恨起杨柳来。

(19)、公元749年,李白漫游金陵送友人时,便直接化用了王之涣的《离别》,写下另一首神似的著名送别诗《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0)、沈括说唐人题咏鹳雀楼最有成就的诗篇中,还有畅当的这首《登鹳雀楼》:

4、王之涣的诗为什么留存才6首

(1)、综观王之涣的这首诗,短短4句,却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是一首既能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又能催人抛弃固步自封浅陋见识的千古绝唱。总的来说,这首《登鹳雀楼》堪称是王之涣最美的一首诗,惊艳了世人千年。

(2)、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3)、隋唐特别流行折柳送别。“柳”与“留”谐音,寓有挽留之意;杨柳生命力顽强,易栽易活,因此又有祝福远客在异土他乡能平安顺利的意思;柳枝轻盈柔美,在春风的吹拂下,有依依惜别之态,“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枝有如愁眉和愁肠,正好能表达离别时刻的愁绪——杨柳成了离别的象征,唐人送别几乎必言折柳。

(4)、他当然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幼而聪明,秀发颖晤。不盈弱冠,则究文章之精;未及壮年,已穷经籍之奥......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5)、王之涣没有走科举考试之路,在28岁时以"门子"的身份调任衡水主簿。35岁时,得到衡水县令李涤的欣赏,把小他17岁的女儿许配给他。但后来,王之涣还是遭人诬陷,说他出言不恭,有意犯上。

(6)、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7)、果然别有一番意蕴,于是,慈禧转怒为喜,还奖赏了那位大臣。由此可见,这首《凉州词》果然不一般,不同凡响。

(8)、再就是久经离乱的中唐诗人李益,他写的这首《同崔邠(bīn)登鹳雀楼》则少了这种豪情:

(9)、站上高楼上的李益所见一片云水茫茫。汉魏的霸业有如流水和夕阳,早已不复存在。千年的繁华转眼即逝,当下的愁绪才是难以消除。风烟四起,更激起思乡之情,景色萧条,令人倍感伤怀。

(10)、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1)、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是很好的朋友,据《集异记》载,开元年间,在一个下着小雪的冬天,他们来到酒楼喝酒,正好遇见歌妓在唱歌,唱的都是当下的流行歌曲,于是三人来了兴致,打赌看看这些伶人唱谁的诗最多,以分分高下。

(12)、《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13)、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14)、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

(15)、这首诗得到后世很多盛誉,清代的王渔洋把它和其它三首推为唐人七绝之最,章太炎也誉之为“绝句之最”,围绕这首诗民间也衍生出许多故事传说。

(16)、王之涣回过头,微笑着看着王高二人,这是他的名篇《凉州词》。

(17)、大将率军安定边疆尚未归还,只见湖湘子弟遍部天山。他们新栽杨柳三千里,从此引得春风度过玉门关。

(18)、有一年,王之涣与大诗人高适、王昌龄在长安相遇,便邀约一起去旗亭小饮,正碰上4个妩媚的梨园女子在演唱他们的诗歌。三人当即来了兴趣,便打赌:他们的诗,这些女子点唱到谁的诗句,谁就在墙壁上划一下,谁划得多,谁就最优秀。

(1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但王之涣却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谱写了不朽的辉煌,他在唐代诗坛的显著地位无可撼动。从有名的"旗亭画壁"故事就可略见一斑。

5、王之涣的诗经典20首

(1)、没错,这首诗让那些在鹳雀楼题诗的人,瞬间都变得黯淡。

(2)、夕阳依偎在中条山身后,渐渐要落下去,黄河水滔滔不息向着大海奔流——很壮阔很有气势的一个景。

(3)、《凉州词》的惊艳程度,一直到明清时期,都被各代文人所推崇,王之涣的光芒映照了千年之久。

(4)、李益生在盛唐末年,成长于中唐,盛世荣光更像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哀叹的是汉魏,抒写的却是当下。

(5)、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

(6)、哪知,王之涣说的话果然应验,轮到那位最漂亮的女子演唱时,果然唱起了他的代表作《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yù qiónɡ qiān lǐ mù,ɡènɡ shànɡ yì cénɡ lóu。

(8)、这首诗我们太熟悉了,熟到只要一提到这首诗,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黄河奔腾、白云悠悠、苍山巍峨、孤城屹立”,一幅苍茫深邃的景象。

(9)、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唐朝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关于王之涣的确切信息极其缺乏,在《旧唐书》《新唐书》均无传记记述,《唐才子传》的记载也十分简略。

(10)、正当三人喝得尽兴时,只见酒楼上来了几个美丽的利园女子,奏乐唱曲。

(11)、换句话说,王之涣写的这个景色是非常开阔的,他不是写那种局部的小景,比如写一个虾,写一朵花,写一片草。

(12)、王之涣呢?他不!他直接辞职走人,而且一走就是15年。在那15年里,他没有一个正经工作,到处游山玩水,“食其旧德,雅淡圭爵,酷嗜闲放”。真是走得起、放得下啊!膜拜!膜拜!

(13)、这首诗前面的两句用大手笔、大写意的手法写了一个非常辽阔的一个边塞景。

(14)、这样的一首诗,难道还不能评为千古绝唱、不朽之作吗?答案是肯定可以的。后来中华书局专门出版了一本《唐诗排行榜》,《登鹳雀楼》就以其深远的影响力名列前

(15)、王昌龄和高适两人听完后哈哈大笑,笑着笑着,两个人的笑容都僵住了。

(16)、有时候,我们反而忽视了它是一首“怀乡”诗,描写的是浓浓的乡愁。

(17)、王之涣留存下来的诗也很少,我们今天能读到的只有六首。

(18)、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9)、而后两句除了表达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外,也表现着唐朝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激情,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憧憬。

(20)、于是,王之涣三人就认真倾听梨园女人的演唱。当王昌龄划了两下、高适划了一下,大家都还没有听到传唱王之涣的诗,王之涣面子上就有些挂不住了,便说:之前这些女子长得不漂亮,所唱的不过是"下里巴人"之类不入流的歌曲,待她,那位最漂亮的梨园女子传唱"阳春白雪"这样的雅曲时,一定会有我的。

(1)、这首《登鹳雀楼》瞬间刷爆了盛唐诗人的朋友圈,各路大v纷纷转发,王之涣的名号从此响彻唐诗江湖。

(2)、直到一个猛人,飘然来到鹳雀楼上,王之涣来了!

(3)、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ái rì yī shān jìn,huánɡ hé rù hǎi liú。

(5)、巜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景象,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感悟。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

(6)、1)王翰的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7)、第二联不再写景,转而说道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要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只有更加努力。有着一种很积极很励志的精神。

(8)、那位大臣赶忙向慈禧太后献上此扇,谁知,当慈禧读着《凉州词》时,第一句少了一个"间"字。慈禧大怒,欲问罪时,那位大臣脑子也还灵活,便辩称:老佛爷,我哪敢漏写,这是改写的词,更有新意呢,随即马上吟诵起来:

(9)、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10)、本书对浩瀚如海的唐人绝句细加抉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录编成《唐人绝句精华》一书。凡能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时代精神,同时又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优秀作品,基本上都已选入;对所选诗篇作了必要的诠释,于阐明诗意、分析艺术、评论诗风、辨证歧说诸方面颇见功力,有不少独到见解。

(11)、但仅从他留存于世,收录在《全唐诗》中的6首诗,尤以《凉州词》、《登鹳雀楼》、《送别》这3首而言,就极负盛名。凭此,王之涣就可以誉为唐代顶极的优秀大诗人。

(12)、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13)、据《唐诗纪事》载,雍陶担任简州刺史时,在简州城外有座情尽桥,有一次雍陶送客至此,不明白“情尽桥”的意思,左右告诉他:“送迎之地止此,故桥名情尽”。雍陶觉得这个说法很无理,写了这首《题情尽桥》,将其改名为折柳桥:

(14)、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15)、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主要写的是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它的意思是说,王之涣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的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逐渐西沉。目送流经楼下的黄河之水,波涛汹涌的滚滚向东边的大海流去。

(16)、"诗仙"李白读到王之涣所写的这首《离别》后,非常喜欢,为之爱不释手,背得滚瓜烂熟,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境地。

(17)、当然,也就是因为少,我们今天可以很轻松地把他的所有作品都读一遍:

(18)、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对应的王之涣的诗应该是其《登鹳雀楼》中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9)、最高的一个境界、最好的一个境界不是这种形式,而是通篇看起来没有说理,实际上是在说理。

(20)、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1)、这首诗与李白的《劳劳亭》以及王维的《渭城曲》一起被誉为唐代三首最好的“送别诗”。

(2)、对了,李白的《劳劳亭》是这样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3)、长堤春水绿悠悠,畎(quǎn)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zhào),桃溪浅处不胜舟。

(4)、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说起王之涣,要先从一座楼说起,就是鹳雀楼。

(7)、他没当过什么大官。39岁任主簿,54岁当县尉,都不是什么重要的职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什么鸟用”。

(8)、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9)、王之涣仅留的两首“边塞诗”之描写的是突厥单于请求和亲被唐玄宗拒绝的故事。

(10)、在这个地方相知相熟的朋友本来就不多,明天你又要离开,能我和一起喝酒撸串的兄弟就更少了。

(11)、“白日依山尽”,这个首句,它写了两个意象:一个是“白日”,即落日。

(12)、丈夫临阵脱逃,李清照愤而写下一首诗,霸气侧露不输男儿

(13)、纵观王之涣这一生,神秘莫测,留下的诗也只有6首,却有最好的五言绝句之最好的七言绝句之如果没有《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唐诗的天空会塌了一角。

(14)、关于这首诗,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命人为她的扇子题诗,题的是王之涣这首《凉州词》,不料写字的人忘了一个“间”字,惹得慈禧大怒,这人急中生智,说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一首词:

(15)、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16)、王之涣写诗、写景有一个特点,他所写的景都是大手笔的景。

(17)、“依山尽”是一轮落日傍着远处的山缓缓下沉,直到最后全部沉落在地平线下面,这是写落日的晚景。

(18)、李白有一首《劳劳亭》,常被人们拿来与王之涣这首《送别》作比较:

(19)、公元688年出生于山西太原的王之涣,尽管来自于名门望族,但其个性豪放不羁,不谙做官之道,入仕之路也就平淡之极。

(20)、古人登高必赋诗,因事兴感,触景生情,但凡登楼的诗人,都会留下千古名作,鹳雀楼也不例外。沈括在《梦溪笔谈》说,在唐人众多题咏鹳雀楼的诗篇中,最值得吟味的只有三首,其中便有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

(1)、都是表达了古时候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对和平的期望,希望各民族之间能和平共处,实现友好欢乐的太平盛世。

(2)、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3)、王之涣(688——742),晋阳人(今山西太原),出身于名门望族,但不知为什么满腹经文却没有走科举之路,仅担任县级主簿(相当于现代秘书)类职务,而且不走时运,仕途坎坷。726年,王之涣任衡水主簿,因被诬陷罢职,其后赋闲十五年,长途跋涉去过甘肃玉门关等边塞地区,接触过戌边将士和边塞百姓。看到边关将士和人民为了祖国安全坚强戌边的勇武精神,作为浪漫派大诗人受到深深的感触,写下了《凉州词》等伟大诗篇。

(4)、这首诗入篇小学课本后,连儿童都能明快地琅琅上口诵读,不一会就可以倒背如流,焉能不家喻户晓,让人称绝?

(5)、这首诗不仅写出了边关将士戍边不得还乡的悲壮,字里行间还表达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激昂的家国情怀。为此,此诗深受好评:"诗景恢弘广阔,壮观苍凉,诗风慷慨激昂,沉雄浑厚",视为唐代边塞诗"七绝"的压卷之作,被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推为"绝句之最"。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