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句子 > 句子摘抄 >

精选唐李白的诗100首(文案129句)

时间2023-06-24发布admin

杜甫最经典的诗

1、李白唐诗20首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2)、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3)、《春望》的全诗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的大意是:

(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7)、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8)、漂泊西南,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代表作《蜀相》、《江汉》、《登高》。

(9)、《蜀相》一诗是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10)、颔联写登楼所见之景。诗人的视点由眼前锦江扩散到整个天地,天地之间,都被春色充满,句中以“来”联接,仿佛春色天地八方而来,汇聚锦江,气势雄浑。“来”字也有寒冬已去,春色归来之意,同时还寓意着代宗还朝。后一句同样语兼多意,玉垒山上,浮云从古至今变幻无定,古今世事,也如浮云变幻不定。

(11)、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12)、第二联将空间无限扩展,天地之间,“无边”、“不尽”,赋予了秋景无穷无尽的时空感,“萧萧”、“滚滚”,使人如闻木叶窸窣之声,如见长江汹涌之状。在这广大苍茫的时空中,个人是渺小的,诗人内心的情感已不可抑止,已萧萧而下,滚滚而来。

(1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4)、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15)、这段时期,是杜甫一生中痛苦最深重的时期,战乱四起,忍饥挨饿,归朝前就是个流民,而被流贬之后沿途看到老百姓深受战火荼毒,也让杜甫的作品沉痛郁结。而他在后期流贬之际的叙事性歌行体“三吏三别”也成为记载安史之乱社会动荡,百姓离乱的史诗性作品。我们称其为“诗史”。

(16)、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7)、寒露凋伤了枫树林,巫山巫峡的气象萧瑟阴森。

(18)、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9)、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点出诸葛亮人生最大的悲剧,也是千古英雄最大的悲剧,如何不“长使英雄泪满襟”?

(20)、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唐李白的诗100首

(1)、《登楼》《月夜》《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新婚别》

(2)、第二联写酒债到处都有,反正人生自古能活到七十的人本来就很少,不妨尽醉。

(3)、颈联写曲江上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被翡翠鸟筑起了窝,曾经雄踞高冢的石雕麒麟,如今倒卧在地,不甚寂寞。

(4)、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分散了,我无家可归,无法探问兄弟的死活。

(5)、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6)、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7)、听人谈起长安的政局真像在弈棋,百年的世事真叫人抑制不住伤悲。

(8)、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9)、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0)、颔联写王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结尾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11)、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1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4)、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5)、首句突然而起,繁花盛开,本是乐景,却反“伤客心”,因为国家多难,到处都是战乱,此时登上高楼,本就满怀忧思,所以繁花不但不会使人开心,相反会让人更伤心。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使人倍觉其哀。

(16)、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17)、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1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9)、国都陷落,旧时的山河依然存在,长安城的春天草木幽深,人烟稀少。感伤时见到盛开的花却泪流不止,怅恨时听到鸟鸣声却惊扰我心。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一封家书价值万金。手搔白头只觉白发更加稀疏,简直承受不住发簪。

(2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唐诗300首大全李白

(1)、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2)、这首诗写的和《石壕吏》相反,是老翁应招出征,老妻哭倒在路上。老翁壮志犹存,而且子孙全部阵亡了,觉得自己也无所谓了。但是到最后一刻,真的要离老妻而去,而且明白知道此去再不能相见时,“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肝肠寸断,不能自已。

(3)、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4)、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5)、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6)、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7)、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8)、《赠花卿》《少年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

(9)、《登高》感情凝重,境界博大,语言精练,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艺术地概括了诗人大半生的坎坷经历,抒发了深沉郁闷的无限感慨,是对那个时代苦难与忧患的知识分子心绪的真实写照。“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句写登高所见山上的三种景物,风急暗点登高,因登高才觉风急,天高暗点深秋,因深秋才觉天高,“猿啸哀”为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次句写登高所见江上的三种景物,然后又写山景。“无边”状浓烈之秋景,透出凄凉悲秋之情。时而写山,时而写水,时而微观,时而宏观,时而工笔,时而写意,这样多角度多层次的景物描写,构成了一幅具有立体感的三峡深秋图,显示了悲秋的感情基调。“万里悲秋”两句,总括了“悲”字的复杂内涵,羁旅之苦,思乡之情,垂暮之叹,多病之怨。以“悲秋”二字连接全诗的景与情,情景交融,意象浑成。而尾联“艰难苦恨”则由“悲”转“恨”,由对个人艰难之恨升华为对国家艰难之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10)、小编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杜甫这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诗人当时自己身处烽火连天的沦陷区,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想起从前长安城的繁华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于是有感而发,作出了这一首诗。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杜甫这首《春望》。

(11)、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

(12)、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13)、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时欣喜至极的心情。

(14)、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15)、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绝句》中的第三首。诗歌以自然美景为题,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首句写黄鹂居柳树而鸣,第二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窗含西岭千秋雪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未句进一步写出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16)、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17)、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18)、我漂泊的生涯像什么呢,就如天地间孤飞的沙鸥。

(19)、这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姿和气势,而且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0)、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4、唐诗长歌行

(1)、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3)、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4)、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5)、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6)、《曲江二首》写于乾元元年(758),杜甫时任左拾遗,诗中所写,即是诗人下朝来到曲江时的情景。

(7)、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8)、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9)、《宿府》一诗,写于广德二年(764),当时杜甫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府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诗写独宿幕府中所见所闻之景,抒发了独身飘零之感,抑郁寂寞之情。

(10)、第三联写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又经吐蕃侵扰,但唐王朝最终挺住了,说明大唐帝国气运久远,因而告诫吐蕃,莫再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

(11)、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12)、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13)、这首诗大约是天宝五年(746年)杜甫初到长安时所作。史称李白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俱善饮,称为“酒中八仙人”,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杜甫此诗是为这八人写“肖像”。

(14)、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李白与杜甫于天宝四载(745年)秋,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再没见面,但彼此一直深深怀念。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李白因曾参与永王李璘的幕府受到牵连,下狱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乾元元年(758年)初,又被定罪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在三峡流放途中,遇赦放还,回到江陵。杜甫这时流寓秦州,地方僻远,消息隔绝,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仍在为李白忧虑,不时梦中思念,于是写成这首诗。

(15)、颔联写,花飞春尽不可挽回,不妨暂且看即将落尽的花,虽然酒已经喝了很多了,但依然不厌入唇。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

(16)、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17)、 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8)、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9)、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20)、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杜甫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5、李白唐诗三百首最经典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5)、《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前两句从大处着眼,创造出一种悲壮、广阔的意境。后两句却改从小处落笔,用溅泪之花、惊心之鸟去点缀那沦陷的京城,同时也衬托出自己伤时之深。

(6)、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7)、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

(8)、此诗首联便登高所见所闻,秋天的高空广阔无垠,劲急的秋风中,夹杂着哀转久绝的猿鸣,水清沙白的沙洲上,鸟儿低回盘旋。

(9)、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

(10)、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1)、《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卿歌》《望岳四首》

(12)、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1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15)、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16)、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17)、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18)、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1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赠卫八处士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其二)

(20)、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1)、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2)、微风吹拂着岸边的细草,高耸桅杆的小舟停江边。

(3)、我参考多家书籍、资料整理了杜甫最优秀的35首代表作,40句千古名句,四个时代的生活背景,以及各个背景下的代表作,总14839字,与您分享,只是业余爱好,喜欢杜甫诗词的朋友请收藏,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情操,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请老师给予指点。

(4)、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5)、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6)、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8)、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9)、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李白与杜甫于天宝四载(745年)秋,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再没见面,但彼此一直深深怀念。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李白因曾参与永王李璘的幕府受到牵连,下狱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乾元元年(758年)初,又被定罪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在三峡流放途中,遇赦放还,回到江陵。杜甫这时流寓秦州,地方僻远,消息隔绝,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仍在为李白忧虑,不时梦中思念,于是写成这首诗。

(10)、这段时间是他穷困潦倒的时期,又身体抱恙,但“文章憎命达”,这也是他诗作爆发的阶段。无论平仄、对仗等体式,还是起承转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来。他的诗句在格律中游刃有余,功力已臻化境。

(11)、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杜甫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12)、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这里不但有对兵乱和抓丁的控诉,还上升到整个劳动人民的生存问题。真是乱世人不如太平犬啊。

(13)、乱云低低的在黄昏的地方,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

(14)、后。王禹偁、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研究资料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 《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15)、东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齐鲁,山色仍然历历在目。

(16)、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1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9)、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20)、而今卧病江边惊心韶华已晚,回忆自己也曾几次进入青琐门身列朝班。

(1)、从瞿塘峡口想到曲江江头,万里烽烟天气正是素秋。

(2)、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3)、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juan)

(4)、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5)、后人常用最后一句来形容还没开始付出行动便失败的人,很多的诗词都会在无意间告知后人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而杜甫的诗词更是如此。

(6)、赏析: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景象是怎么样的呢?在齐鲁大地之上,那青翠的山头看不到尽头。大自然把最神奇秀丽的景象都汇聚在此了,南山和北山阴阳分开,晨昏都不同。望着一层一层的云气升腾,令人的胸怀更加的坦荡,看归来的鸟儿回旋进入山林,使人的眼眶都欲碎。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才能俯瞰群山,这时候的群山显得很是渺小。

(7)、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8)、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9)、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