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陶行知教育论著(文案73句)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论文
1、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论文
(1)、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你如果想要儿童变成顺从并守教条的人,你就会采取压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让他能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象力,你就应该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3)、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自化化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陶行知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4)、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已经在倡导“新教育”,并针对当
(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6)、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有如下含义: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他特别强调“做”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7)、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8)、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为此,必须打破封建教育不让儿童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传统。
(9)、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10)、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
(11)、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2)、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创造无时不在,并且每个人都是创造的主体。”从中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创造力。如何培养、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是小学语文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深刻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认可每个人都是创造的主体,都具备创造能力,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去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3)、“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理论主体,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自身又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创立“生活教育”论的原意,是由于推行平民教育运动的失败,“所找出来的新路”。同时也是出于对传统教育的憎恨,试图从“根本上”来改造传统教育。“生活教育”论主要内容有:
(14)、“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强调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年青一代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陶行知过于强调生活教育的价值,把生活教育看成改造中国教育、中国社会的唯一出路。他把“生活”和“教育”混为一体,从而降低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
(15)、一般的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各种考试使得儿童没有时间去接触自然和社会,结果就使得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形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问,也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其创造力。因此,“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16)、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17)、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8)、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他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方是教师职业之真、人性之真。
(19)、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20)、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2、陶行知教育论著
(1)、“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
(2)、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民主运动和教育事业,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也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学前教育问题是陶行知先生一生中始终关心的问题,他身体力行地为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平民化、科学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陶行知认为学前教育相当重要。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他写道:“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到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陶行知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对发展和改革幼教事业,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徇私情。 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在这一点上,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十分注意尊重学生意见。比如,晓庄师范停办,教师不能回校任职,学生便自动组织“儿童自治学校”。对此,陶行知异常高兴并写诗恭贺:“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自治学校的学生认为这首诗中的“大"字需要改动,陶行知先生认为言之有理,马上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 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他要求教师不仅上课对学生负责,课余时间也要严格要求学生,以免他们在闲暇时间做错事。对已经犯错误的学生,陶行知主张要用爱心去感召他们,让学生勇于改正错误。
(4)、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5)、 生活教育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6)、创造教育就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
(7)、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肺腑之言反映出他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于中国教育的精神,感化和教育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提出:要使人人都受到教育,必须到民间去,到乡间去。这也和当前希望工程扶助困难学生的目的相一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要使全国人民在接受教育中受益。
(8)、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希望通过乡村教育助民富,启民智,享民权,保民族。他提出教育与政治相配合,将生活用教育的方式加以改造,不是仅仅强调教育的中心地位,而是教育融入生活,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并想以教育来唤醒民众,使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第陶行知在乡村大力推广教育,促进其发展,他的乡村教育思想的光彩至今仍然历久弥新。劳苦大众的子孙可以有机会接受教育,体力劳作与学习知识想结合,这在中国教育历史上也是首例。第陶行知还认为品德对学生和教师都至关重要,他认为教师只有把品德高尚才能真正称其为老师,并且要以行为为学生做好的示范,还要积极的改造中国农村的现状,肩负重燃民族希望的责任。教师不单纯的是知识的教授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更要成为自我修养的.锻造者。教师应把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作为首要任务。第陶行知提出使乡村教育更加科学,强调科学、实际在乡村的推广和实践。陶行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私塾教育模式,开创科学走下农村的新局面,并以教学实验的方法,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劳动,用科学武装农民的头脑,为他们解决难题,开拓视野。
(9)、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有如下含义: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他特别强调“做”在 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10)、本文来自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平台http://www.gsres.cn
(11)、生活即教育的意思是说生活其实就是教育。一个人他拥有什么样的的生活,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活和教育其实是分不开的。当你想拥有一个好的生活,你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就要受到好的教育。同时,生活中也蕴含这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和生活是贯穿的。个人认为,这些教育可以是学校老师的教育、家里人的教育或者是某个人、某件事的教育。除此之外,教育是离不开生活的,教育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把教育带到生活中去,让教育影响生活。
(12)、最有师德的老师不仅仅是在大学里。我想在任何一所大学,最有师德的老师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言传身教中体现一个老师的师德高尚情操,教书育人风范示范性表现出来。特别是大学里的老师,更多的是通过与学生的亲自接触,通过一门课程的专业素质高,通过外表与内心深处的交往交流,通过几年时间后的亲身体会,通过认识和告别之后的心灵感应等等。所以说,大学里最有师德的老师更为深奥,更加高智能,更是一言难尽。
(13)、在这种环境下,国民普遍思想狭隘僵化,不敢乱说乱动,这种情况下哪来的独立思考?
(14)、 教师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通力合作” “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在l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陶行知明确地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 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将教师‘‘不能放弃争斗’’而不能‘‘谋充分之合作”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他真诚希望在教师间创造出“精诚团结” “同心协力”的境界。
(15)、例如,在学习《月亮湾》章节时,要备好配图插图,不要局限于课本原有的插图。配图要美丽,可以是纸质也可以是媒体图片。上课时可以先不要打开课本,而是以看图为主。教师参照课本中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引导学生看图。首先看“河”,让学生想象河在什么位置,像什么,河面上有什么,河里有什么,河岸上有什么,逐一引导学生进入图中的情景,犹如身置其中,过程中学生无论说什么,都不要以自身的理性思维去约束他们的想象和见解。
(16)、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故此,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他曾经赋诗来表达这种精神:“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17)、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将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
(18)、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
(19)、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注:《陶行知全集》第4卷,
(20)、他在《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指出:“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他还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该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陶行知先生大声疾呼:“我们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3、陶行知教育文集作者
(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
(2)、 陶行知强调热爱学生要用真心、真情,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4)、解放儿童的空间,就是给儿童提供广阔的创造舞台,为他们进行创造活动打下基础。为此,必须反对鸟笼式的学校,反对导致儿童营养缺乏的教科书,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只有“解放了儿童的空闻,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5)、从1917年到1935年,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的前期阶段。他提倡鼓吹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三大运动,其思想基本上是属于“教育救国”论范畴的。毋庸讳言,这是由于受到杜威思想的影响。
(6)、陶行知说,教师要树立“不要名、不要利、只要教育好;不怕难,不怕死,只怕教育不好”的坚定志向。教育的乐趣就在于“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日视后进,骎骎日上皆我所造就着”。
(7)、1927年3月,陶行知等创建了第一所试验性的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他以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的高瞻远瞩,怀着“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的农人”的崇高感情,来到荒山僻野担任每月薪俸不足100元的乡村师范学校的校长,成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先驱。但是由于社会条件不成熟,陶行知虽然为此作了巨大的努力,平民教育运动仍然并未获得应有的成功。在外人看来,曾经吃过黄油面包并当过多年大学教授,来到晓庄以后,脱去西装革履、长袍马褂,与师生共甘苦,同农民交朋友的行为是不能理解的。正是陶行知这种不被人理解的举动,却使中国教育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8)、善于发掘学生潜力,激发其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
(9)、生活教育的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重要指导理念,生活教育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互相联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实践生活教育思想的时候,不能只单独地从某个活动去实施,也不能在实施某个活动时只考虑生活教育思想的某个理念,而应将其融入到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幼儿园整个的生活中去,同时从选材、方法、创设、主题、常规等各方面考虑,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全面、始终的贯彻和落实生活教育思想。另外,在实践当中还应当注意,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核心都是幼儿自身,只有以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而不能单纯的为了教育而教育,导致教育重于形式却输了内涵。
(10)、引导学生努力求学,永远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陶行知认为,引导学生努力求学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好学的教师、同学;二是可学的工具;三是必学的督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自己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
(11)、教育的真谛便是育人,追求真理做真人。陶先生说,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外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陶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学问和本领,也是没有用的。教育者要让学生从小建立人格长城,建立人格防线。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成人成才,要有山的底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民族的志气。
(12)、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疑问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起点。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1924年,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13)、新世纪、新教育。新在哪里?即“自新、常新、全新”。自新:根据国情,创建符合人民大众的新的、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常新:不断变化,发展前进,要与时俱进,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全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材内容、教育制度等均要全新。
(14)、陶行知说:“学”字的意思,是要自己去学,并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思,是生活或者生存。将两个字放在一起来看,就是自主地学会生活,也就是学习人生之道。
(15)、《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进行练习或实践,创设“生活情景”,开展演练,就能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能得到逐步培养。
(16)、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17)、根据以上论述,可以把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8)、生活即教育的意思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
(19)、采用“艺友制”培训幼儿教师何为“艺友制”呢?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艺是艺术,或可作手艺解。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在他看来,这种办法不但是最有效力之教师培养法,也是解除乡村教师寂寞和推广普及幼儿教育师资之重要途径。的确,在当时,这种“艺友制的师范教育”培养了一批乡村幼儿教师。
(20)、解放儿童的大脑就是把儿童的头脑从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让儿童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4、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论文
(1)、他还认为,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的。“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的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提出的警告。只有不断的追求真理才能免掉这样的恐怖。作为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爱满天下”。他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中华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自化化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3)、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4)、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5)、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6)、布点法关于人类教育成长的演进历程观点更验证的陶行知的教育观点正确。布点法认为:婴幼儿与儿童世界认识世界,必须依赖养育者的教育,学习的最基本目标应当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受教者向养育者学习语言与认识周围世界是交织在一起的。布点法的这种对人类教育的演进历程分析和陶行知的观点尤其是“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想和。
(7)、(2)范珍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10):1
(8)、学校即社会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联,这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陶行知对教育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
(9)、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
(10)、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11)、陶行知提倡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学校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不仅在于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理论,还在于他当时就看到了中国革命要靠农民,喊出了“唤醒锄头来革命”、“革命成功靠锄头”的口号。为了唤醒农民起来革命,所以要提倡乡村教育,办乡村学校。可以说,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提倡乡村教育、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
(12)、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给我们以下两方面的启示:
(13)、“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挂在嘴上,并没有真心将学生放在心上。陶行知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活力丰富不丰富。”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