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歌德简介资料(文案88句)
歌德简介
1、歌德简介30字
(1)、我想试图阐明,他的那种模仿对我们曾产生过什么影响,以及它到底能产生什么影响。对于已经发表过的观点、同意的部分,我就再把它重复一下,不同意的部分,我要简要地、正面地表示不同意,但不进行反驳,也不与之争论。
(2)、1830年3月21日(“古典的”和“浪漫的”:这个区别的起源和意义)
(3)、他并不企图在作品中“体现某种抽象的东西”,而只是把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的、生动的、可喜爱的、丰富多彩的”“印象”,“用艺术方式”进行加工,通过“生动的描绘”提供给人们。歌德在这里虽然没有指明“印象”的来源,但联系整段话的内容,不难理解,所谓“印象”,不是别的,而正是客观外界的现实生活在作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而作家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生活的一种“观照”。因为他认为这才是文艺创作的真正的基础和根据。
(4)、1827年5月4日(谈贝朗瑞的政治诗)
(5)、1829年4月7日(拿破仑摆布世界像弹钢琴;他对《少年维特》的重视)
(6)、1830年1月27日(自然科学家须有想象力)
(7)、另外,说到小说的真实性,这部小说的情节其实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歌德在韦茨拉尔的德国最高法院实习期间,在一次舞会上结识了一位朋友的未婚妻夏洛特,并爱上了她。歌德对那位姑娘以及她的未婚夫的情感纠葛,与本书中所描绘的极度相似。后来,歌德离开了夏洛特,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歌德把两位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绿蒂的身上。歌德甚至也想过自杀,然而跟维特不同的是,他最终决心坚强活下去。为了实现这种决心,他决定写一部文学作品。他让自己跟外界完全隔离,谢绝了朋友的探访,花了仅仅四周的时间就写出了这部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小说中的自杀情节则是歌德受到了自己曾经的同窗因爱殉情的激发而产生的。歌德追求的爱情没有成功,然而却带给他在文学创作上难得的机遇,也使他一夜成名,成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代表。
(8)、维特暗恋失败之后,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心灰意冷。他失去了敏锐的感受,甚至也不愿看书了。他会梦到绿蒂,醒来之后还会泪流满面。从此,维特得了相思病。在他生日这天早上,他收到了绿蒂寄给自己的一个包裹,里面正是他第一次见到绿蒂时绿蒂胸前别的蝴蝶结。这个蝴蝶结维特曾经多次求绿蒂送给自己,此外,包裹里还有两本书。于是,维特对绿蒂的思念更进一步,他开始更加沉浸于自己的无限想象之中,以至于决定不得不离开绿蒂。
(9)、歌德(原名:JohannWolfgangVonGoethe,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博物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10)、35岁之后,歌德的人文世界,诗歌、哲学想法、小说等,有着巨大的成就。
(11)、1829年4月2日(战士才有能力掌握最高政权;“古典的”与“浪漫的”之区别;评贝朗瑞入狱)
(12)、1828年12月16日(歌德与席勒合作的情况;歌德的文化教养来源)
(13)、其次,有的读者会不喜欢这种书信体的形式,有的读者会不喜欢这种琼瑶式的千回百转死去活来,有的读者会不喜欢维特墨迹的性格。当然,我相信维特在每位读者眼中的形象都是不同的,但我要说的是,维特的感性和炽烈的情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比如说,维特与绿蒂他们探讨人生和哲学的问题的时候,由于自己学识广博,便滔滔不绝,甚至会因“走心”而激动地哭泣。
(14)、1824年2月22日(谈摹仿普尚的近代画)
(15)、1829年9月1日(灵魂不朽的意义;英国人在贩卖黑奴问题上言行不一致)
(16)、关于艺术家与时代的关系,歌德指出每个人,包括最伟大的天才在内,既因他所处时代的短处而受损,也会因所处时代的长处而受益。艺术家的思想受制于所处的时代,他所做的一切都在时代允许的范围内。
(17)、此后,浮士德继续得到靡非斯特的帮助,从个人的小世界投身社会的大世界:开始他接触政治生活,希求功名,向皇帝倡议大量发行钞票,解救了财政危机,却被昏庸的皇帝视作浅陋的魔法师。于是,他又在瓦格纳的“人造人”帮助下,穿越时空,追求古希腊的美女海伦,并与海伦结婚生子,儿子欧福良无限制的追求高飞,却坠地身亡,海伦也悲痛离去。
(18)、1830年1月3日(《浮士德》上卷的法译本;回忆伏尔泰的影响)
(19)、上海虹桥机场店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虹桥机场T2航站楼三层2号门旁歌德老酒行
(20)、逗逗的同班同学,好吃,喜欢憨笑,口齿不伶俐;
2、歌德简介资料
(1)、1831年6月27日(反对雨果在小说中写丑恶和恐怖)
(2)、1824年,英国出版了《拜伦谈话录》,与歌德朝夕相处的魏玛公国宰相米勒也准备出版他与歌德的谈话。这些外在因素促使爱克曼下定决心将他记录的歌德谈话也公之于众。爱克曼的这一计划得到了歌德同意。既然爱克曼与歌德心中都十分明白,他们之间的谈话有朝一日要面对广大读者,这就不能不影响到他们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尤其是歌德,他大概早已将爱克曼辑录的那些谈话看做自己的潜在作品,把同爱克曼谈话看做是向广大读者阐述自己观点的一条渠道。
(3)、1830年3月14日(谈创作经验;文学革命的利弊;就贝朗瑞谈政治诗,并为自己在普法战争中不写政治诗辩护)
(4)、超级喜欢小动物,看见小动物会有点不理智,是小动物的“天敌”。
(5)、此书图文并茂,书中配有多幅插图,图片与文字内容形成了很好的呼应与配合,很多图片来自于当时著名的画家为歌德画的肖像和歌德自己的画作,展示了歌德的生平足迹。
(6)、1824年3月30日(体裁不同的戏剧应在不同的舞台上演;思想深度的重要性)
(7)、1827年5月3日(民族文化对作家的作用;德国作家处境不利;德国和法、英两国的比较)
(8)、1831年5月25日(歌德对席勒的《华伦斯坦》的协助)
(9)、1831年5月15日(歌德立遗嘱,指定爱克曼编辑遗著)
(10)、1823年6月19日(给爱克曼写介绍信到耶拿)
(11)、1823年11月15日(《华伦斯坦》上演)
(12)、1824年11月9日(克洛普斯托克和赫尔德尔)
(13)、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地,就是他明确地意识到他自己的信念和思想,认识到自己并且由此开始也深切地认识到别人的思想感情。
(14)、回到现实后,浮士德帮助国王平息了叛乱,得到一块赏地,他决定筑堤拦海,改造自然,却间接害死了无辜百姓。在这过程中,他双目失明了,听到为他掘墓的声音,却以为是大堤将成的信号,激动的他由衷盼望时间为之停留,随即颓然倒地。按照赌约,他的灵魂将归魔鬼所有,但天使及时到来拯救了他,他进入天国见到了圣母与葛丽卿。
(15)、阿尔贝特,则始终是那样的可亲可敬。甚至一旦维特出现在绿蒂身边,阿尔贝特常常立即走开,他觉得自己在场会使维特抑郁沮丧。可见,阿尔贝特是一个气量大、心胸宽广的人。然而,阿尔贝特跟维特开始起了冲突。有一次,维特从阿尔贝特口中得知,之前绿蒂父亲的秘书对绿蒂也起过爱慕之心。结果事情暴露了,这个秘书也因此丢了差事,最终发了疯。维特觉得,阿尔贝特在叙述这件事情的时候,非常无动于衷。还有一次,瓦尔海姆发生了一件凶杀案件。凶手是一个寡妇家之前的雇工,死者是寡妇家现在的雇工。两个雇工都对寡妇产生了感情,前雇工嫉妒现雇工跟寡妇的关系,于是便把他杀了。维特同情凶手,觉得他无辜,甚至为他求情。但是阿尔贝特觉得凶手罪无可赦,两个人便发生了争执。
(16)、1824年2月28日(艺术家应认真研究对象,不应贪图报酬临时草草应差)
(17)、关于“浮士德之死”,喻天舒对比了16世纪人文主义者马洛的诗剧《浮士德》与歌德作品的结尾后,接着分析:从小受到基督教全面洗礼的歌德,之所以苦心孤诣地拯救浮士德,是将他当作勇于反抗束缚人性的现世权威、努力发挥人类潜能的理想人类的代表给予肯定的,也体现了歌德对自己身后的期许。同时这个“死”又被祝彦在《圆球的坠落和浮士德之死:感悟在魏玛》中解释为对工具性思维的批判,在利润追求和技术进步融为一体后,“无不可为”的口号掩盖着每一种暴力行为,浮士德为了追求事业,忘记了如何真正的造福于民。
(18)、1831年2月14日(天才的体质基础;天才最早出现于音乐)
(19)、1827年4月18日(就吕邦斯的风景画泛论美;艺术既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
(20)、“五四”之后,开始了对诗剧的翻译,并出版了中国最早的歌德研究专著:冯至的《歌德论述》。其中的《〈浮士德〉里的魔》等两篇论文直接对《浮士德》进行了解读,文中将其看作一部肯定精神与否定精神斗争的历史。
3、歌德简介英文
(1)、对靡非斯特这个人物的理解在当下比较全面了:有人将其视作一个浮士德需要不断克服、战胜之才能飞升上天的象征。也有人认为:在浮士德身上不可避免的有着靡非斯特的影子,靡非斯特是浮士德思想意识的一个侧面,表面上的主仆关系掩盖不了二人的相互交融,他既是向善的阻力,又是一种原动力,他促进了浮士德向善的追求。残雪的《靡非斯特为什么要打那两个赌?》指出:作者写靡非斯特,是要向人类展示自己毕生的追求,是要将生命中的狂喜和悲哀、壮美和凄惨、挣扎和解脱、毁灭和新生,以赞美与嘲讽互相交织的奇妙形式展现在人间。诗人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沉痛:人要绝对遵循理性来成就事业极其困难。在沉痛与颓废的对面,便是那魔鬼附体的逆反精神,是一种动力。丁谦的《西方文学中的伴生对偶原型》一文从“伴生对偶”出发,将主人公视作对偶中的两极,是资产阶级人性中两种力量的冲突与合一。
(2)、1825年3月27日(筹建新剧院;解决经济困难的办法;谈排练和演员分配)
(3)、1827年2月1日(歌德的《颜色学》以及他对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
(4)、歌德的绰号为浪游者在法兰克。歌德一生著述颇丰,而他涉猎的社会生活层面可以说无所不包,并且声名斐然。他出生在18世纪中期(1749),去世时也已接近于19世纪中期(1831),他活了83岁。
(5)、歌德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
(6)、关于诗剧的性质。绿原在其译本前言中称之为“富有鲜明的乐观主义的性质”的悲剧。余匡复在1991年编写的《德国文学史》中提出:《浮士德》同时包含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是严肃的正剧,因为诗剧的结局是光明的,作者对人生意义和人类前途的回答是乐观的、肯定的。
(7)、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他的生命之树从自己的内心冲决、壮怀激烈到淡定的状态。他见证法国与德国战争,不要儿子去抗法,看到战争背后对人性的摧残,但是他的做法招致很多的不满。
(8)、迪迪的同班同学,不喜欢动手做事,喜欢命令哥哥阿凯帮忙,喜欢微仰着头讲话。
(9)、1831年3月2日(Daemon[精灵]的意义)
(10)、1831年3月21日(法国青年政治运动;法国文学发展与伏尔泰的影响)
(11)、这部作品还被放入各种不同的语境中解读。蒋世杰《〈浮士德〉潜藏的原型象征体系》一文认为诗剧以希腊和《圣经》神话为原型,潜藏着一个原型象征体系。如涵盖全剧的原型性主题:生命的金树才是长青;原型性叙述:浮士德的螺旋式上升的人生圆圈,使悲剧呈现为一条浮士德曲线等。而且,歌德不仅是激话和利用了原型,更是重塑了原型。陈晓兰的文章《〈浮士德〉与神秘主义》在神秘主义的语境下提出,歌德用神秘主义和基督教正统的对立来决定人物形象和主题,他“讴歌”死亡,以唤起新生事物,用巫术的颠覆性意义为他的个性主义思想及批判服务。刘建军在《两面神思维与〈浮士德〉辩证法思想的深化》中借用两面神思维,指出诗剧在异质对立中更包含了同质对立,即善恶对立中还包含着善善对立,与同时代相比,这是思维方式的进步。
(12)、本书由爱克曼辑录,朱光潜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3)、1831年6月20日(论传统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新生事物和新的思想认识)
(14)、 但丁的作品中包含伦理思想、法律思想和政治思想:
(15)、 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显然也受到过歌德文艺思想的深刻影响。
(16)、歌德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晚期作品有《植物的螺旋形倾向》(1831),在这部作品中,歌德指出:生物倾向于发展成螺旋形。
(17)、即使像莎士比亚这样被称作“独一无二的伟大大师”级的人物,歌德也在更大程度上把他的成就归功于伟大而雄强的时代。他在《谈话录》说:“莎士比亚的许多天才奇迹多少还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有不少要归功于他那个时代的那股强有力的创作风气。”比起个人的天资禀赋来,歌德对时代环境和群体积累显然更看重些。
(18)、1827年4月1日(谈道德美;戏剧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学习伟大作品的作用)
(19)、1831年2月20日(歌德主张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排除目的论)
(20)、1825年5月12日(歌德谈他所受的影响,特别提到莫里哀)
4、歌德简介20字
(1)、1832年3月11日(歌德对《圣经》和基督教会的批判)
(2)、最后,这部作品本身的写作是非常坦诚的。比如,在跟绿蒂跳过舞之后,维特的信中写道“当时我确曾起誓,我这么爱一个姑娘,应该有权利要求她除了我不和任何别人跳华尔兹,为此我不怕粉身碎骨”。作者把一个暗恋时的青年的心里描写得淋漓尽致,这不得不让许多人有所共鸣。
(3)、1827年3月21日(黑格尔门徒亨利克斯的希腊悲剧论)
(4)、1824年5月2日(谈社交、绘画、宗教与诗;歌德的黄昏思想)
(5)、尽管如此,梭瑞的部分还是难以与爱克曼自己的部分融为一体。为了让读者知道这第三部分是由两部分组成,凡是采用梭瑞的部分都加上了引号。第三部分于1848年出版,时间跨度仍是从1823年到1832年。它不仅填补了第一和第二部分留下的空白,而且扩大了谈话的范围,特别是关于自然科学的话题。
(6)、本文节选自《歌德论文学艺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此篇文章为安书祉所译。
(7)、不得不说的是,作者对维特死状的描写,使人物更加具有悲剧色彩。第二天早上,当人们发现自杀的维特的时候,他已经不能说话,四肢僵硬,但还能喘气。从凌晨开枪,一直到正午才死亡,这样漫长的痛苦的过程,跟他之前对绿蒂感情上的折磨形成了鲜明的照应。可悲的是,他想要一枪了结自己的生命,却还是死得如此痛苦……但至少,还有人惦记着他:绿蒂得知维特的死讯之后,晕了过去,而阿尔贝特则要陪着绿蒂。绿蒂家的小孩子们因为非常喜欢维特,就一直亲吻着他,直到他断气了才肯松嘴。
(8)、1824年4月14日(德国爱好哲学思辨的诗人往往艰深晦涩;歌德的四类反对者;歌德和席勒的对比)
(9)、所以,他劝告青年作家,“要牢牢抓住不断前进的生活不放,一有机会就要检查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明,我们现在是有生命力的;也只有这样,在日后的考察中,才能表明,我们曾经是有生命力的。”强调艺术家紧跟时代,不是任其随波逐流,而是强调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性。
(10)、莎士比亚与世界精神结伴,他也像世界精神一样看透了这个世界,什么都不能瞒过他。不过,如果说世界精神的职务是在行动之前,甚至常常是在行动之后保守秘密的话,那么作家的旨意则是将秘密吐露出来,让我们在行动之前,或是就在行动过程中相互了解。
(11)、1828年3月11日(论天才和创造力的关系;天才多半表现于青年时代)
(12)、1824年2月26日(艺术鉴赏和创作经验)
(13)、就简单地说这几句话吧,当然,这几句话绝对概括不了莎士比亚的全部功绩。他的爱好者和崇拜者们肯定还会补充许多。这里我们想再指出一点:莎士比亚的作品表明,像他这样的作品是很难得的,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个不同于别的作品的概念,这个概念是该作品的基础,并在它的整体中发生作用。
(14)、但丁·阿利基耶里(1265年-1321年),13世纪末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以长诗《神曲》(原名《喜剧》)而闻名,后来一位名叫薄伽丘的作家将其命名为‘‘神圣的喜剧”。《神曲》分为三段,第一段叫“地狱”,第二段叫“炼狱”,第三段叫“天堂”,留名后世。
(15)、中国“五四”之前已开始对《浮士德》进行介绍。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写道:“欧洲近世之文学中,所以推格代(歌德)之《法斯德》(《浮士德》)为第一者,以其描写博士法斯德之苦痛,及其解脱之途径,最为精切故也。若《红楼梦》之写宝玉,又岂有以异于彼乎?”
(16)、1829年2月4日(常识比哲学可靠;奥斯塔特的画;阅读的剧本与上演的剧本)
(17)、1825年6月11日(诗人在特殊中表现一般;英、法对比)
(18)、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19)、1828年10月20日(艺术家凭伟大人格去胜过自然)
(20)、1829年4月12日(错误的志向对艺术有弊也有利)
5、唐吉歌德简介
(1)、莎士比亚完全是对着我们的内在感官说话,通过内在感官想象力所编织的图像,世界立即有了生命,像活的一样;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完整的效应,对于这种效应我们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也正是有那种以为一切都是在我们眼睛前面发生的错觉的根源。
(2)、1827年1月31日(中国传奇和贝朗瑞的诗对比;“世界文学”;曼佐尼过分强调史实)
(3)、1830年1月31日(歌德的手稿、书法和素描)
(4)、如果我们称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作家之我们就必须同时承认,并不是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到一个人,他能像莎士比亚那样洞察世界,也并不是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到一个人,他能像莎士比亚那样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见解,并且让读者跟他一起在更高的程度上领悟世界。
(5)、歌德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
(6)、1823年9月18日(对青年诗人的忠告)
(7)、1824年2月24日(学习应从实践出发;古今宝石雕刻的对比)
(8)、永别。维特决定自杀。他在圣诞前夜还是最后再去见了一次绿蒂。他在绿蒂面前读着诗句,两个人都热泪盈眶。继而,维特扑倒在绿蒂的脚下,紧紧抓住绿蒂的双手。绿蒂也有些神志不清了,维特则狂热地亲吻着绿蒂。最后,绿蒂心慌意乱之下,做出了决定,她说,“维特,这是最后一次了,你不会再见到我了”。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