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句子 > 句子摘抄 >

精选端午节的古诗四句小学 短诗(文案122句)

时间2023-06-30发布admin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小学

1、端午节的古诗四句小学三年级

(1)、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2)、关注汉字形义相连的特点,多元识字,学用结合,增强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3)、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4)、( )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 )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 )写出了敬亭山的百看不厌。

(5)、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6)、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打一动物)

(7)、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8)、“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节即我国传统的( )

(9)、图文结合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和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端午节吃粽子的快乐。初步了解粽文化。

(10)、关注教学目标的过程性,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分散难点,落实读好长句子的教学重点。

(11)、端午节庆时赏赐的一件宫衣代表了皇帝对臣子的关爱,送到忠君爱国的杜甫手中,他自然是倍感温存。臣子在君王面前,百姓在做官的面前,就像古时的女人在男人面前一样,都变得善解人意,体贴入微,受到一点恩宠就欣喜不已。故而处于上位的一方也乐意时时表现慷慨,施予恩德,积攒下爱与义的投资,以备不时之需。

(12)、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让人不禁想起( )的诗句。

(1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14)、guó wáng shēn yǔn jīn hé yǒu,zhǐ liú lí sāo zài shì jiān。

(15)、墨 白 青 紫 红 绿 白绿红白黄黄绿黄白

(16)、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17)、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打一自然现象)

(18)、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19)、宋启春,海淀区万泉小学曙光校区语文教师。中共党员,从教22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先后任教过低、中、高各学段语文教学工作。工作中她始终坚持“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教育理念,勤勉、有爱、负责,并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被评为“海淀区语文骨干教师”。

(20)、《端阳采撷》许文通,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2、端午节的古诗四句小学 短诗

(1)、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2)、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它,此花开尽更无花。(打一花名)

(3)、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墨 白 青 紫 红 绿 白绿红白黄黄绿黄白

(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打一自然现象)

(6)、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7)、似鸟不是鸟,爱在高枝唱。夸口都知道,其实全不晓(打一动物)

(8)、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打一艺术品)

(9)、同学们,从第九课《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几首古诗中,我们了解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读下面这首诗,看看里面藏着哪个传统节日?

(10)、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11)、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宋・卢祖皋《小龙吟淮西重午》下阕  

(12)、本课“一”字短语比较多,读音不同。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秋天》一课中学习过“一”字变调,本课是对“一”字变调朗读的巩固,读好长词组停顿。比如:一到端午节、一锅粽子。学生通过读“一”字短语体会到一个词连起来读,两个词分开读。接着再把“一”字短语放回句子中,引导学生发现:“一”字在不同的词语中的意思也不相同,有时表示数量,有时也当“每,每到”讲,这时就不难体会出端午节外婆包粽子,盼望家人团聚的心情。

(13)、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14)、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打一艺术品)

(15)、( )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 )等到( )的时候,预示着夏天已进入尾声了。

(16)、“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对第一学段提出的阅读目标之也是低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因此,本课努力运用恰当策略,指导学生读通、读好长句子。

(17)、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1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

(19)、通过问题“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颜色的叠词短语,读好“的”字短语,再借助图片、对比朗读,感悟叠词的韵味和节奏,同时拓展积累“( )的( )”。学生还通过图片再次认读“糯米”一词,教师出示“米”字象形图,引导学生了解“米”的演变,感知汉字形义结合的特点,帮助记忆字形。又通过观察发现与对比,认识“米字旁”。教师指导书写“米”字。之后再读短语,最后把短语送回句子中,注意读出标点的停顿,感受粽子的颜色美。这样,学生识字、学词、读句、悟情,整个过程水到渠成。

(20)、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以下这份趣味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试试让孩子挑战一下诗词储备,看看能答对几题?

3、端午节的古诗四句小学简单

(1)、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2)、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节即我国传统的( )

(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5)、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 ) 橘 ( )时。

(6)、这是一首端午怀屈原的名作。诗中无一句点出屈原名字,而无一句不在写屈原。当年满腔忠诚与悲愤的臣子投身汨罗江,千载而下人们仍然为他的冤屈而不平。然而忠魂已去,终究无法再回到世间,无法见到他心心念念的祖国。而事实上,就像他的身躯早已烟灭,当年的楚国也早已灭亡,如今唯一留下的,只有一部《离骚》而已。

(7)、初步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会浓浓的亲情。

(8)、( )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 )等到( )的时候,预示着夏天已进入尾声了。

(9)、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0)、似鸟不是鸟,爱在高枝唱。夸口都知道,其实全不晓(打一动物)

(11)、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2)、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13)、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14)、“酒”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酒能消愁,曹操说( )。酒能使人心旷神怡,李白说( ),酒能增进友谊,王维说( )。

(15)、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16)、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7)、似鸟不是鸟,爱在高枝唱。夸口都知道,其实全不晓。(打一动物)

(18)、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宋・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19)、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20)、( )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 )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 )写出了敬亭山的百看不厌。

4、端午节的古诗四句小学李白

(1)、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2)、从文本到生活,了解粽子的种类。对于粽子的种类,课文介绍了三种,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但随着地域的不同,喜好不好,粽子的口味也不同。教师借助图片,介绍其他种类的粽子,通过图片的直观感受,联系生活中的体验,一下子激起学生对美味的兴趣。再读文中吃粽子、分享粽子的句子,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标点停顿,词语连读,结合句意断句的方法,也能读好文中的长句子。

(3)、端午节,忆屈原。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三年级的同学来到台前为我们讲述屈原的小故事。他那种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端午节我们一同怀念这位可歌可敬的爱国诗人——屈原。

(4)、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5)、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家人间浓浓的亲情。其中,《静夜思》《夜色》《彩虹》分别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呵护和关爱之情。而《端午粽》是一篇散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和种类,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表现了节日下的团圆亲情。

(6)、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7)、当学生对粽子的种类和美味兴趣浓厚时,引发思考: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通过教师的介绍补充,了解屈原的故事,揭开端午粽背后的历史文化。

(8)、理解“勇敢”等词语的意思,用扩词等方法积累一些常用词语,归类积累“×来×去”,尝试说这样的词语。

(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 )

(10)、四年级的古诗擂台赛也是精彩纷呈。队员们争先恐后地背诵有关端午、爱国的诗句,金句连连,妙语频出,每班评选出的“端午小诗人”可真是实至名归。

(11)、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它,此花开尽更无花。(打一花名)

(12)、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13)、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14)、③《端午》(唐)杜甫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译文:端午节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可笑的是楚江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15)、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16)、“酒”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酒能消愁,曹操说( );酒能使人心旷神怡,李白说( );酒能增进友谊,王维说( )。

(17)、这一环节体现了多学科整合的理念,与历史知识、饮食文化相融合,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

(18)、jìng dù shēn bēi qiān zǎi yuān,zhōng hún yī qù jù néng huán。

(19)、以下是老师整理的趣味古诗词知识竞赛试题,快趁着周末挑战一下孩子的诗词储备!看看能答对几题!

(20)、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5、端午节的古诗四句小学四年级

(1)、淡淡棕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农历五月初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随着端午节脚步的临近,为让学生通过端午节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祥和小学举办了以“粽叶飘香话端午”的主题教育活动。

(2)、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3)、部编版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必须掌握的字、词、句汇总

(4)、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端午节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小学端午节古诗篇1端午月山主人酒边即事

(5)、作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的思想,提高队员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学校与家庭互动的常态建设,2021年6月11日上午,青岛宁夏路第二小学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契机,开展“民族节日代代传·端午文化我弘扬”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活动,增进队员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激发队员们的民族自豪感。

(6)、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7)、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8)、五年级的包粽子活动更是令人惊喜连连。各班自备米、盆、粽叶等包粽子的配料,一个个新鲜的粽子就这样在队员们的手中一步步呈现出来,队员们的劳动技能在趣味盎然的生活情境中展现开来,真可谓是“家校共育情深粽,蒸煮出锅满园香”啊!

(9)、接下来,抓住句子中的两个动词,“一掀开……就飘出……”,在读好顺承动词的连贯与停顿中闻粽香,又通过抓“又黏又甜”一词食粽味。难怪小作者说:“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再读这句话,而后通过换词理解了“十分好吃”的意思。

(10)、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11)、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12)、《端午感兴》文天祥,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13)、从识字方面看,本课大多数生字都是生活中的常用字,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像“端”“粽”“据”等字学生不太熟悉,可结合语境识字。

(14)、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15)、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6)、下面都是我国唐朝杰出的诗人,其中号称“诗圣”的是( )

(17)、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小学端午节古诗篇3《端午》

(18)、围绕端午节这个主题,开展端午节“三个一”活动:会背一句有关端午的谚语或一首古诗;了解一项端午的习俗;参加一项端午实践活动,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其乐融融的氛围使全体同学感受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体会到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19)、从朗读方面看,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但读好停顿仍有难度。因此,读好长句的停顿是本课朗读练习的重点。

(20)、杏花 荷花 桂花 梅花 梨花 桃花 菊花 杏花

(1)、欣赏唐代诗人文秀《端午》中关于端午节来历的描写。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4)、           渭城区道北小学  张力

(5)、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6)、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7)、早上,宁二的大小队员们配戴着各式各样的五彩绳,怀揣着形态各异的端午节香囊步入校门。随后,小队员又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在中队门口插艾草,共同拉开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序幕。

(8)、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9)、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10)、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11)、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12)、         ----(宋)许文通《端阳采撷》

(13)、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14)、“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15)、南朝( )百( )(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6)、作者过端阳节的时候,买了樱桃,桑椹,菖蒲,而且买了雄黄酒,并且在家门口贴上了黄符纸,很担心债主找上门来。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悬于堂中,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17)、端午感怀 粽子喜甜咸,片片叶情深。 行吟怀屈子,小米寄乡音。

(18)、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打一动物)

(19)、“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节即我国传统的()

(20)、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1)、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2)、杏花 荷花 桂花 梅花 梨花 桃花 菊花 杏花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