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句子 > 句子摘抄 >

精选论语全文翻译(完整)(文案136句)

时间2023-06-30发布admin

论语全文及翻译赏析

1、论语原文及翻译及感悟

(1)、(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2)、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3)、◆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第6-10章

(4)、266(唐诗三百首)刘禹锡:乌衣巷267(唐诗三百首)刘禹锡:春词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1)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赤(5)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7)言也,不知其仁也。”

(6)、(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7)、(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9)、4(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第二(13-24章)

(10)、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11)、27(国学经典)《论语》宪问篇第十四(23-44章)

(12)、子贱在位期间,齐国进攻鲁国,单父恰好在齐军的必经之路上。此时正值秋收,田里的麦子成熟在望,但齐军一来,粮食肯定会被敌人抢走。

(13)、①一言:一个字。言,字。②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因此,在这一年,原壤的母亲病逝了,孔子就必须要亲自前去进行吊唁,并帮助原壤料理其母亲的丧事等事宜。

(15)、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16)、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7)、从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孙贾的有关拜神的问题,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这就是:地方上的官员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与生活,但在内廷的官员与君主往来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18)、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19)、(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20)、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论语全文翻译(完整)

(1)、(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2)、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看见德行卓越的人,就要想怎么努力像他一样;看见德行有亏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同样的毛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其过人之处,善于汲取他人的优点,努力完善自己,在行为与思想上希望能够与之持平甚至有超越,这是人不断进步,不断向上的内在动力。很多人不愿意向优于自己的人学习也不屑于向某些方面劣于自己的请教,总是闭门造车,不追随先哲的脚步,不追求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不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同样,他人的失误与过错对自己而言同样需要反思和内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样是一种进步,不能讳疾忌医。

(3)、译文:曾参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5)、(译文)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6)、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参考《傅佩荣解读论语》)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8)、《泰伯》第十四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10)、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11)、(译文)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没有败亡呢?”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12)、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3)、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1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5)、(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16)、10 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17)、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1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

(19)、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3、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1)、译文: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爱在里面了。”

(2)、(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3)、(译文)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6-10章

(6)、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9)、你没有听错,原壤在孔夫子濒临爆发,并且在孔子带着弟子帮助他清洗母亲棺椁的时候,仿佛没事人一样,拍着母亲的棺椁说自己好久都没有唱歌了。

(10)、(解析)出自孔子的《论语·子罕》。赏析: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正有智慧是对于事物的内在根本或规律了然于心,所以什么事情对于他当然没有了疑惑。仁者,是做到了仁,已经仁在心中的人,当他心怀天下,爱人济众,他再也不会因他个人的境遇而忧愁,不会因受环境动摇。

(11)、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3)妻之。”

(12)、33(国学经典)《论语》微子篇第十八(1-11章)

(13)、注释:夫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潜心做学问,三十岁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自立于社会,立身处世有了自己的思想,四十岁明达世道人情而不至于被外物迷惑心性,五十岁参悟命运,顺应天道因循之理,六十岁对于听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静地容纳,明辨其旨意真伪,七十岁顺乎本心天性,不勉而中,合乎法度,自成规矩。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1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6-10章

(1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8)、不过,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是不幸的。在他们的身边,很少有人追求上进,更是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也许他们的资质很不错,但是长期在这种平庸的环境下,身上的那点儿“灵气”早晚都会消磨殆尽,丧失前进的动力,进而变成俗不可耐之人。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和谁在一起。

(19)、(译文) 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20)、孔子说:“早晨听懂了人生理想,就算当晚要死也不妨。”理想是人存于世上的一精神寄托,没有理想,人多一切活动可以说的都是盲目的,都是毫无计划的。古今中外,对于理想可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的话"hopeisagoodthing,maybethebestofthing",正是有希望在指引,安迪才能在经过20年冤屈囚禁生活后安然从肖申克监狱成功逃脱,开始崭新的人生。希望和人生价值是理想是明确人之所以为人,何以为人的重要导师。孔子的这句话就是旨在强调理想的重要性。每个人都要了解人生应该如何的理想。了解人生的价值何在,可以依此而行,死而无憾。这也是“守死善道”的意思。同时这句话也深刻反映着孔子的生死观,显示孔子知生也知死,而这种贯穿生死的道,无异于他一再强调的仁。孔子将人生的理想、对真理的追求都置于生死之上,可以说他的生命因为他的灵魂而闪光。相对于周围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孔子的这种态度是难能可贵的,更是值得学习和反思的。不少人认为只有获取知识拥有好的人生才是个人应该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也将之作为人生的理想,拥有这些只是为了活着,而孔子认为生命不是最终的归宿,而是一种媒介,人拥有生命就是为了明确自已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为了汲取更多的真理和学问,是为了传到授业解惑,是为了将仁爱之道普度众生。这就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根本。这让我反思,作为大学生我的学习和探索的根本动因何在,是为了拥有一个好的人生还是为了汲取更多有用的东西来回报社会,创造生产力。

4、论语精选翻译及原文

(1)、(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2)、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之灵枢·天年》1-13全集

(3)、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4)、(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16-20章

(6)、料理完一切后,孔子坐下来与原壤,这次他没有忍耐,而是掏出随身携带的拐杖,“以杖叩其胫”,就是拿拐杖敲打原壤的小腿,一边敲一边说: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7)、(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8)、不过,就在孔子满怀悲痛,并带着弟子前去原壤家吊唁的时候,却看到了让他极为生气的一幕。

(9)、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10)、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11)、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2)、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3)、“血气”把其分为生命本然之成、盛、衰三个年龄段。

(1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译文)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16)、《泰伯》第二章: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17)、(译文)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18)、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19)、大意: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20)、34(国学经典)《论语》子张篇第十九(1-25章)

5、论语全文及译文及解读

(1)、这里先讲〈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是《论语》思想核心所在,共26章,“仁”与“君子”是〈里仁〉篇两个重要主题。

(2)、具体的情形,就好比一个不爱收拾卫生的宅男,吃了一两个月外卖后,家里四处都是外卖盒子、烟头、饮料瓶以及各种生活垃圾的场景。

(3)、译文: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4)、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5)、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6)、有道的君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找到一个根本,根本立住了,道自然就产生出来了(或: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的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好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作人的根本啊!”

(7)、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于人,富有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喜好礼让的人。”

(8)、(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9)、大意: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10)、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1)、22(好文分享)真正的自律,就是战胜你自己

(12)、13(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七(1-19章)

(13)、(译文)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14)、(译文)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15)、《泰伯》第二十一章: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1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16-20章

(17)、你看,原本一段鼓励朋友的励志话语,就这样被断章取义改得面目全非,变成了一句对生活充满失望的负面话语。

(18)、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19)、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三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20)、译文: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不在的时候,要观察他的行为。长时间不改变父亲善的、好的处事原则,就可以称得上是孝了。”

(1)、(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到了这个时候,孔子其实已经濒临爆发的临界点了,毕竟是个人都有点脾气,更何况身高接近一米脾气暴躁,且孔武有力的孔夫子呢?

(6)、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8)、寓意:学习方法不仅要强调“温故而知新”,而且要强调“知新”和新旧知识的融合。

(9)、(译文)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10)、《泰伯》第二十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如《学而篇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

(12)、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13)、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14)、(星云大师《迷悟之间》)《应变》1-94篇合辑(全书完)

(15)、17 子贡欲去告朔(1)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3)其羊,我爱其礼。”

(1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6-10章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8)、35(国学经典)《论语》尧曰篇第二十(1-3章)

(19)、大意: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20)、译文:孔子说:“学而时练习的,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2)、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

(3)、(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4)、5(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第三 (1-13章)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于海,从(2)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6)、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8)、(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在鲁国替臧氏立后代,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我不相信。”。

(9)、(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10)、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11)、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1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4)、在本章中,孔子给予自己的弟子冉雍以极高的评价,说他有堪为诸侯的治国之才,那么,冉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上关于他的事迹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做过鲁国权臣季氏私邑的长官。治政期间,他“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收到不错的效果。但是,这个官职他仅仅做了三个月。因为季氏聘他仅仅看中他的名声,用作政治花瓶,而不是真心用他做管理,所以对他的建议和主张并不采纳。看清形势以后,冉雍便辞去职务,继续跟随老师修身进学。在孔子去世后,唯恐圣道失传,他与闵子骞等共同编撰《论语》。他自己还单独著有《敬简篇》六章,可惜在秦朝焚书时散佚了。

(15)、(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16)、(译文)孔子说:尧作为一个君主,真伟大啊!真高不可攀啊!只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尧能学习天。他的恩泽真是无处不到啊,老百姓真不知道怎么称赞他才好!他的功绩实在太崇高了,他的礼仪制度也真光辉夺目!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