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道德经25个金句(文案144句)
道德经最核心的一句话
1、易经的智慧金句
(1)、所以,有用和无用之间怎么转化?现在的中国人放在有用的事情上的时间太多了,由于我们没有很多时间花在无用的事情上,所以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相当贫乏。这是对我的启示。
(2)、小结:道非道,非常道。宇宙万物,道法自然,万物浩繁,难以数计。然而,一物一道,一道一名,各有各的奥妙。《道德经》一句话,世人但凡有说尽道法自然者,岂不是旷世奇人,铸就鸿篇巨制。
(3)、对于我来说,或许是我24岁时读《曾国藩》隐隐约约有这样的印象,也许是某种偶然或者是命运的安排,在六岁时,我走进了《道德经》的世界。成名太早,对我来说,不见得是好事,其实对谁来说都不见得是好事。
(4)、本章下面还有:“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是不是和《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呢?
(5)、老子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的宇宙观,即“道”。他看君、看民、看圣人、看大盗、看鸡、看犬,从宇宙的角度看,因而更深刻、准确。
(6)、由此可见,知雄守雌,是一种低调的为人处事方式,是占着理儿却仍然替他人着想的一种高尚的姿态。
(7)、建立了、坚持了符合自己:切实可行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就要毫不动摇的去实践;如果子孙后代能够传承有序,那就是“上德”了。
(8)、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次文化讲堂上,白岩松都分享了些什么让听众深受启发的文化、智慧~
(9)、如果你治理国家用的是邪门歪道,这个国家就会沉渣泛起,各种妖魔鬼怪也都会现身。治理一个国家如此,管理一个企业何尝不是如此?
(10)、《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提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为什么能成为百谷之王呢?老子回答说,很简单啊,因为江海比别人低啊,所以千江万河归大海。想想,我们做人,也是这个理。
(11)、《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意思是治理大的国家要像做小鱼、小虾一样,不要来回翻腾,不要开膛破肚,不要折腾,要用规律去治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中的神神鬼鬼就会消失。
(12)、在别人眼里,我主持节目的时候是有用的。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在做有用的事情,大家认为有用就是能挣着钱的、能出名的、能升官的,剩下其他的就是没用的。到底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老子专门讲了很多东西,比如他说天地之间有点像个大风箱,空的,但是你只要动,风箱的动力是无穷的,永远能够产出,这真有道理。
(13)、在别人眼里,我主持节目的时候是有用的。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在做有用的事情,大家认为有用就是能挣着钱的、能出名的、能升官的,剩下其他的就是没用的。到底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老子专门讲了很多东西,比如他说天地之间有点像个大风箱,空的,但是你只要动,风箱的动力是无穷的,永远能够产出,这真有道理。
(14)、《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提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为什么能成为百谷之王呢?老子回答说,很简单啊,因为江海比别人低啊,所以千江万河归大海。想想,我们做人,也是这个理。
(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16)、老子强调的不是不作为,他是在强调一种你怎么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安宁感或者说是安全感。老子强调是不断、缓慢地动,动中求静。其实,现代人应该求得的是动中静和忙中闲。
(17)、《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把人分成了几种:“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的意思是说,上等之人听到好的道理,就努力去干了;中等之人听到好的道理,一边干一边怀疑它的真假;而下等之人听到好的道理,只会嘲讽大笑,这是最糟糕的。
(18)、《道德经》的第十二章里谈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色彩一多了,人们就什么颜色都看不见了,声音混杂了,耳朵也就聋了,味道太复杂了,最后你的嘴就吃不出什么味道了。
(19)、最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提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什么意思?圣人不攒那么多东西,给别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道德经》的结束语,“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0)、在别人眼里,我主持节目的时候是有用的。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在做有用的事情,大家认为有用就是能挣着钱的、能出名的、能升官的,剩下其他的就是没用的。到底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老子专门讲了很多东西,比如他说天地之间有点像个大风箱,空的,但是你只要动,风箱的动力是无穷的,永远能够产出,这真有道理。
2、道德经25个金句
(1)、我们姑且把人的悟性分为三种:上等、中等、下等。悟性最上等的人,他听了“道”的理论,马上就明白了,就会积极地去实践,把这些理论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悟性中等的人呢,他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有时候相信比较多一点,有时候怀疑比较多一点,有时候也会去实践一下,但不久又放弃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人。悟性最下等的人在听完“道”的理论后,他完全听不懂,他以为你在讲故事,开玩笑,所以就会哈哈大笑起来,如果他要是不笑,那反而就不足以称为“道”了。
(2)、我们这个时代,都在强调有用,老子强调的是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道德经》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不是不为,老子反对的是人世间功利性有目的为。
(3)、比如不丹,幸福指数是世界第小国寡民,该有的都有了,人家不需要地铁,地铁是为了解决长距离而无法到达才需要建设的交通工具,如果溜达着就能达到目的地,要地铁干嘛呢。所以,老子其实知道,一切不可更改,但是请允许他理想一下。
(4)、我认为,清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生命之书,不仅重要,还在于你的每一个生命历程都能和它碰撞出火花。
(5)、儒家之道归根结底就是问道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儒教所体现的表象上看出来。儒家以做学问,著书立学为中心,教人开蒙,钻研学术,论辩真伪,从而促使社会进步,视野开阔,奠定了儒家思想能够作为中华文化的顶级代表。
(6)、如果你治理国家是用邪门歪道,这个国家就会沉渣泛起,各种妖魔鬼怪全来说话。治理一个国家如此,管理一个企业何尝不是如此。
(7)、在吴宫的日子里,他们小心地伺候吴王,受尽各种羞辱,表面上却极尽谄媚之态,没有流露半点不满。
(8)、这多好啊,国家不太大、人不多,大家不是不想和别人打交道,而是没这个需求。我觉得在一个小地方,把我们所需求的事情全都解决了,我们就不需要舍近求远了。这个世界上,我很羡慕那些小国家,他们由于小,便不争,也没得争。
(9)、于是一边痛恨自己,总是这么拖延和懒散,一边又纵容自己,去贪念于当下的满足和安逸。
(10)、我怎么跟《道德经》结缘的呢?为什么说叫我的生命之书呢?
(11)、《道德经》的第十六章中提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什么意思?
(12)、24岁的时候我开始成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采访无数大家,采访了半年之后,我幸运地触碰到了一套书,叫《曾国藩》,一个多月的时间全看完了,一下子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
(13)、所以,类似于早起、劳作,这类对自身有益的事情,只要是正确的,即使自己不习惯、不情愿去做,也应强制自己去尝试、去突破。在一次次的挑战和超越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14)、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
(15)、此后,伯启和士兵同吃同住,每日亲自操练军队,三顾茅庐延请有能力的人,自己刻苦训练武艺,熟读兵书,一日不曾懈怠。
(16)、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季节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会生老病死,但后面这句话“弱者道之用”告诉我们,这个变化不是一夜之间疾风暴雨的变化,而是缓慢的运行方式。
(17)、得知真相的廉颇顿感羞愧,他主动背着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
(18)、我认为老子是一个极富摇滚精神的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老子说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9)、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是相互依存的。事物的对立是绝对的,同时,事物的相互依存也是客观的,也是绝对的。《道德经》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不立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立了一物,必有另一物与之对应存在。
(20)、我平常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书、听音乐、和朋友聊天、发呆,但是我所有你们认为有用的时光,全部来自于我在做你们认为无用的事情的时候积累的东西。我经常看着书20多分钟时,我的思维就会飞向很远的地方,诞生很多创新的想法。
3、道德经的最高境界
(1)、这多好啊,国家不太大、人不多,大家不是不想和别人打交道,而是没这个需求。我觉得在一个小地方,把我们所需求的事情全都解决了,我们就不需要舍近求远了。这个世界上,我很羡慕那些小国家,他们由于小,便不争,也没得争。
(2)、其实“反”字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就是返回,反复。第二个含义就是反对,相反,但对“道”的运动变化规律必須同时具备。
(3)、这是这一个时代非常让人担心的事情。所以,今年我的一个《提案》中还提到了“关注‘双一流’,更要关注‘非名校’”。
(4)、如果你知道万事运行的规律,你就会变得包容,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包容,越容易包容的人,就越容易公正,越公正的人就越该当领导,越会当领导的人就会跟天结合,天就跟道、跟规律结合,一旦你照规律做事,就能做得久,就不会有其他的危险。
(5)、这句话太重要了,它是涉及到一个国家或者个人向前走的很重要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会焦虑,我们知道人性是自私的,但一味自私,结果会很糟糕,但是让人无私,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和人性又是相悖的。老子太会做思想工作了,他说“因其无私而成其私”,就是说你越无私,你得到的就越多。
(6)、姿态低到尘埃里,故能与世无争。但同时,它又无所不利,润泽万物。
(7)、狂风暴雨谁干的?老天爷干的,连老天爷都不能让风雨长久,更何况人?我认为,在现代心理的调试和抚慰上,这个很重要,只要你能坚信这一点,你遇到任何难事都能扛过去。
(8)、我们这个时代都在聊智慧、有用、胜利、刚强等等,老子是相反的,他说“功成身退,天之道”。智慧在老子那儿就变成了愚,大智若愚,你一聪明,人们就开始跟你斗心眼了,斗着斗着,这个时代就复杂了,淳朴的民风就消失了。
(9)、其实人生百态,世事无常,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才能出众、能堪大任、虚怀若谷的人,或许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10)、我们这个时代都在聊智慧、有用、胜利、刚强等等,老子是相反的,他说“功成身退,天之道”。智慧在老子那儿就变成了愚,大智若愚,你一聪明,人们就开始跟你斗心眼了,斗着斗着,这个时代就复杂了,淳朴的民风就消失了。
(11)、《道德经》遵照自然规律、人性本真,主张“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先发制人、以不争天下莫与之争、无为而治”等主导思想。文可修身养性,武可治国安邦,是一本包含着人生聪慧的哲理书。道的中心是无为而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天做好老天的事,圣人做好圣人的事,你做好你本人,至于其它,自生自灭就好了,管那么多干嘛呀。
(12)、如果你管住了自己,就可以拥有越来越多的自由。但如果你管不好自己,就只能被现实所左右。
(13)、夏朝的时候,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伯启受命领兵御敌,没想到却以落败收场。
(14)、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15)、很多人会问我,你闲暇的时间都在干什么啊?我说,我读书的闲暇时间是在做节目。看似逗乐子的一句话,但是现在我越来越认为是真的。生命的真正事情是什么?有用和无用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16)、经常有人说“我现在太忙了,你等我哪年退下来,我就静下来。”其实,没有我们以为的“等我忙完这段就静下来”,等你真退下来,闲下来,你反而不适应了,会说“我去找点事情干吧”。所以,你要做到的是动中静,忙中闲,永葆安宁的方式就是徐徐地在动,不断有新的东西在生长。
(17)、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8)、于是在想象中,老子一边写,一边笑:你读不懂,我也不要你读懂,我只写给懂的人看。
(19)、接下来,老子还举了几个例子,我翻译成白话文来说:比如说杯子,我们都说瓷杯子、玻璃杯子、紫砂杯子等等,我们都在强调杯子的性状是瓷、玻璃或者紫砂等等,但是老子说了,杯子真正有用的不是瓷、玻璃或者紫砂,而是围出来的空。
(20)、当你不考虑很多因素,回到规律、回到这件事该做什么的本质上,这件事就靠谱了。
4、《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1)、恰巧那时,曾国藩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曾国藩闭门不出,左宗棠骂他“你以你爸去世放弃太平天国之责任”,但是曾国藩就是在这次回家的过程中,重读《道德经》,结果豁然开朗,忽然发现,刚强无法胜柔弱,结果,他带着老庄的哲学出山,人际关系全部捋明白,一举攻下南京,奠定了他的事业直至顶峰。这是曾国藩的人生故事。
(2)、时隔24年,去年春节前后,我重新看了一遍《曾国藩》。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部分的情节我都忘记了,但是我发现价值观已经是我的了。曾国藩是儒家入世,后来从儒家转到法家,一切从严,但是屡战屡败,一次又一次跳河又被人救起,屡屡攻不下太平天国的总部,心灰意冷,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3)、《道德经》第十二章里谈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意思是说:色彩太多,你的眼睛就什么颜色都看不见了;声音太杂,你的耳朵就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了;味道太多,你的嘴巴就什么味道都分不出了。
(4)、古代乱世多暴君暴民,暴君杀暴民,暴民杀暴君,你来我往,整个时代都受罪。这可说是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5)、再比如说建筑,我们看到的是门、窗、墙、顶,但这些其实是没有用的,能用的还是围出来的空。没有中间的空,大家住哪儿?在举了那么多例子后,老子总结出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你看不到的东西才是可以用的东西,“利用”就是这么来的。你一下子就理解了有用和无用之间的转化。
(6)、原来,老子所讲的道德,跟我们所熟悉的道德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平时听到比较多的是关于道德的教条,而老子所说的道德却揭开了天地万物与人生的秘密。
(7)、第一个问题是私和无私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你得到的各方的赞誉越来越多,满了怎么办?
(8)、(2)道教之道与道家的问道。老子创立的道教不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通称,道教之道只是作为一个有了名称的一般的“道”,是所有已经被冠名了的其中一个。
(9)、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10)、我们这个时代都在聊智慧、有用、胜利、刚强等等,老子是相反的,他说“功成身退,天之道”。智慧在老子那儿就变成了愚,大智若愚,你一聪明,人们就开始跟你斗心眼了,斗着斗着,这个时代就复杂了,淳朴的民风就消失了。
(11)、老子强调的不是不作为,他是在强调一种你怎么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安宁感或者说是安全感。老子强调是不断、缓慢地动,动中求静。其实,现代人应该求得的是动中静和忙中闲。
(12)、《道德经》的第十六章中提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什么意思?
(13)、当你不考虑很多因素,回到规律,回到这件事该做什么的本质上,这件事就靠谱了。第二个问题是我对满的思考。水杯子满了,你这个杯子就再也到不进去任何东西了,怎么办?泼掉它!
(14)、所谓“直而不肆”则是说我们要为人直率,但不可过于放肆。
(15)、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季节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会生老病死,但后面这句话“弱者道之用”告诉我们,这个变化不是一夜之间疾风暴雨的变化,而是缓慢的运行方式。
(16)、对于那些没有名字的“道”,人们总是怀着好奇的心理去探索其中的奥妙,对于那些时常有所变化已经命名的“道”,人们带着疑惑的想法去领悟它存在的道理,希望从中发现它变化的端倪。《道德经》继续写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17)、狂风暴雨谁干的?老天爷干的,连老天爷都不能让风雨长久,更何况人?我认为,在现代心理的调试和抚慰上,这个很重要,只要你能坚信这一点,你遇到任何难事都能扛过去。
(18)、《道德经》通篇盘绕一个“道”来阐述,开篇就是:道可道,十分道。后半局部讲“德”,德其实就是要顺道而为。道:指的是天地、万物、人生运转的规律和原则;德:指的探求道的办法。所以,《道德经》的中心机想就是通知我们天地万物以及人生的规律和规律,然后用什么样的办法或者说如何去顺应或者遵照这些规律,如何去控制这些规律。
(19)、当你不考虑很多因素,回到规律,回到这件事该做什么的本质上,这件事就靠谱了。第二个问题是我对满的思考。水杯子满了,你这个杯子就再也到不进去任何东西了,怎么办?泼掉它!
(20)、不争,是因为世间万物,息息相关。万物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和谐整体。
5、道德经中最励志的句子
(1)、当《道德经》讲到这里时,谁还会说老子是无为消极的?无为怎么会是“为而不争”呢?老子的意思是做你该做的事情,顺其自然,但是不争。我为这个“不争”解读了三个含义,就是不争结果,不争论,不为别人的评价而恼火,这样,你就自由了。
(2)、我平常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书、听音乐、和朋友聊天、发呆,但是我所有你们认为我有用的时光,全来自于我在做你们认为无用事的时候积累的东西。我经常看着书20多分钟时,我的思维就会飞向很远的地方,诞生很多创新的想法。
(3)、《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一般人有一点功劳,往往还没等别人开口,自己就先说了,容易忘乎所以、居功自傲,甚至以此来为自己谋取更多私利。
(4)、读《道德经》时,千万不要断章取义,而应该将它看做一个整体。 前面数章老子都在那儿讲“道“, 而此处则是说“德“从何而来;
(5)、有人说,《道德经》是老子写给后世的情书。但延续两千多年,老子依然最是孤独的人。
(6)、大道生育了万物,万物又成了呈现大道的载体和形式。圣人告诉我们:格物即能致知,也就是通过理解万物的客观规律,来了悟大道的存在与规律。若是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等同于掌握了天地间万物的一把总钥匙。
(7)、意思就是说要为人方正而不孤高,做事讲原则但尊重他人。
(8)、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9)、在他因守父丧居家的日子里,终于悟透了:做人要学着外浊内清、外黑内白。表面上的妥协,其实更有利于事情的顺利开展。
(10)、知乎上有个问题:你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是什么样子?
(11)、在鲁迅的《故事新编》里,《道德经》是老子出关时敷衍关官所写的讲义,成书不过一天半,因为是讲义,不免有些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
(12)、这句话太重要了,它是涉及到一个国家或者个人向前走的很重要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会焦虑,我们知道人性是自私的,但一味自私,结果会很糟糕,但是让人无私,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和人性又是相悖的。老子太会做思想工作了,他说“因其无私而成其私”,就是说你越无私,你得到的就越多。
(13)、从这个逻辑线条中,我们就更加明白了,为什么要多看书,因为看多了书,知道的就多了,就越懂得包容,包容了就会公正了,公正了就有领导力了,才能接近“道”,才能长久地把一件事做下去。
(14)、为人要廉正,这是要求自己廉洁正直。可你不能因此而看不起他人,对别人就提出苛刻的要求。
(15)、老子强调的不是不作为,他是在强调一种怎么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安宁感或者说是安全感,他强调的是不断、缓慢地动,动中求静。其实,现代人应该追求的是动中静和忙中闲。
(16)、我个人认为,《道德经》里你最要记住的一句话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什么意思呢?
(17)、我怎么跟《道德经》结缘的呢?为什么说叫我的生命之书呢?
(18)、老子强调的不是不作为,他是在强调一种你怎么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安宁感或者说是安全感。老子强调是不断、缓慢地动,动中求静。其实,现代人应该求得的是动中静和忙中闲。
(19)、赏析:德就是得,当然不是自己得,而是别人想得到的东西,能够让世间万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满足他们的愿望,这个就叫“德”。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德,就是为别人着想,为天下万物着想,才能成就功业。相反,如果只追求个人利益,满足自己的欲望,那就做不成什么大事,不会有所成就。
(20)、当时她们班有个同学选修的也是韩语,见到那个女孩每天早上念半小时的韩语,她就给自己规定要比别人多念一个半小时,这样她就一定会比别人强。
(1)、第三句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古文今译:功业完成,含藏收敛,是合于自然的道理。
(2)、恰巧那时,曾国藩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曾国藩闭门不出,左宗棠骂他“你以你爸去世放弃太平天国之责任”,但是曾国藩就是在这次回家的过程中,重读《道德经》,结果豁然开朗,忽然发现,刚强无法胜柔弱,结果,他带着老庄的哲学出山,人际关系全部捋明白,一举攻下南京,奠定了他的事业直至顶峰。这是曾国藩的人生故事。
(3)、很多人会问我,你闲暇的时间都在干什么啊?我说,我读书的闲暇时间是在做节目。看似逗乐子的一句话,但是现在我越来越认为是真的。生命的真正事情是什么?有用和无用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4)、第二句话: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古文今译:富贵而骄,自取祸患。
(5)、老子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他说,一个人在事情做好之后,要懂得收敛锋芒和意欲,把自己的位置退到后面,以更多人的利益为先,这叫“身退”;功成业就而不自居,不把持,不贪慕成果,这是合于天道的。
(6)、《道德经》最奇妙的一点,就是他的辩证法,看待任何事情,处理任何事情,都要用辩证法。而《道德经》的辩证法至少告诉我们以下几点:
(7)、我们随口而出的“道可道,非常道。”它来自于国学经典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之第一句。但是原著更能让我们明白这句话的涵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意思是说:我们看到的是一般的道,但它不是亘古不变的存在。
(8)、这多好啊,国家不太大、人不多,大家不是不想和别人打交道,而是没这个需求。我觉得在一个小地方,把我们所需求的事情全都解决了,我们就不需要舍近求远了。这个世界上,我很羡慕那些小国家,他们由于小,便不争,也没得争。
(9)、经常有人说:“我现在太忙了,你等我哪年退下来,我就静下来。”其实,没有我们以为的“等我忙完这段就静下来”,等你真退下来、闲下来,你反而不适应了,到时候又会说“我去找点事情干吧”。所以,你要做到的就是动中静、忙中闲,永葆安宁的方式就是徐徐地在动,不断有新的东西在生长。
(10)、《道德经》第十六章中提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11)、倘若你真的能扎实地走好每一段路,慢一点就是最快的速度。
(12)、再回过头来看“为而不争”,其实包含了一种策略,因此后世也有军事家把它当做兵家的韬略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
(13)、我个人认为,《道德经》里你最要记住的一句话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什么意思呢?
(14)、我个人认为,《道德经》里你最要记住的一句话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什么意思呢?
(15)、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生命中最爱的三个人是谁?
(16)、生活中那些性格直率之人,往往都非常容易伤害他人。他们常常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直言不讳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
(17)、没有老子的道家思想,中国文化将会黯然失色。所以,道家哲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厦的根基。
(18)、在别人眼里,我主持节目的时候是有用的。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在做有用的事情,大家认为有用就是能挣着钱的、能出名的、能升官的,剩下其他的就是没用的。到底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老子专门讲了很多东西,比如他说天地之间有点像个大风箱,空的,但是你只要动,风箱的动力是无穷的,永远能够产出,这真有道理。
(19)、第二个问题是我对满的思考。杯子满了,你这个杯子就再也倒不进去任何东西了,怎么办?泼掉它!
(20)、在我们的生活中,“道德”是一个词;在老子这里,“道”和“德”是两个不同含义的哲学概念,上面我们说的就是“道”,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德”。
(1)、《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把人分成了几种,“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的意思是说,上等的人是听到好的道理,就努力去干去了,中等的人听到好的道理,是一边干一边怀疑,最糟糕的人听到好的道理,开口就是骂。
(2)、这个还来自于每一个人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就好像是两夫妻在一起相处一样,如果一个男的特别大男子主义,特别有控制欲,特别想改变自己的妻子。想让自己的妻子随着自己的要求去生活,从穿衣服的生活习惯,他容忍不了自己的妻子有独立的个性,完完全全想把自己的妻子打造成一个属于自己喜欢那一种类型的,这个就是一种非常错误的一种心态。
(3)、3月24日下午,白岩松作客“乌镇文化讲堂”,入场券一票难求。乌镇刮起了强劲的“白岩松热”。
(4)、24岁我开始成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采访过无数大家。半年之后,我幸运地接触到了一套书叫《曾国藩》,一个多月的时间全看完了,一下子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
(5)、我做过一个比喻,成名太早犹如楼起得太高却没织安全网,越高越危险,如果把持不住,它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我累积到六岁的时候,我的困惑很多,其中有两个非常核心的困惑在《道德经》里得到了浅显而非常直接的解答。
(6)、当你不考虑很多因素,回到规律,回到这件事该做什么的本质上,这件事就靠谱了。第二个问题是我对满的思考。水杯子满了,你这个杯子就再也到不进去任何东西了,怎么办?泼掉它!
(7)、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 子孙以祭祀不辍 。
(8)、传统儒教最后的卫道士——(曾国藩传记)(上)
(9)、下面,我拿一些条款和大家来聊聊。当然,不同的人触碰《道德经》感受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感悟也是不一样的。《道德经》第二章里头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就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对我来说,在我的不同的生命阶段对它的理解发生了四次的变化。
(10)、我怎么跟《道德经》结缘的呢?为什么说叫我的生命之书呢?
(11)、赏析:平日审时度势,待时而动,一旦时机来临,要迅速出击,先发制人,就会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古语说“时势造英雄”,光有德行还不够,机遇形势也很重要。
(12)、《道德经》的第十二章里谈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色彩一多了,人们就什么颜色都看不见了,声音混杂了,耳朵也就聋了,味道太复杂了,最后你的嘴就吃不出什么味道了。
(13)、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季节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会生老病死,但后面这句话“弱者道之用”告诉我们,这个变化不是一夜之间疾风暴雨的变化,而是缓慢的运行方式。
(14)、恰巧那时,曾国藩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闭门不出,左宗棠骂他“你以你父亲去世放弃太平天国之责任”。但曾国藩就是在这次回家的过程中重读《道德经》,结果豁然开朗,他忽然发现,刚强无法胜柔弱。结果,他带着老庄的哲学出山,人际关系全部捋明白,一举攻下南京,奠定了他的事业直至顶峰。这是曾国藩的人生故事。
(15)、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
(16)、老子强调的不是不作为,他是在强调一种你怎么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安宁感或者说是安全感。老子强调是不断、缓慢地动,动中求静。其实,现代人应该求得的是动中静和忙中闲。
(17)、《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提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为什么能成为百谷之王呢?老子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江海比别人低啊,所以千江万河终归大海。仔细想一想,我们做人也是这个道理。
(18)、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人的美丑,是没有什么固定标准的,一个人在你的眼里很漂亮,但在别人眼里,可能就不漂亮了,这是因人而异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就算是同一个人,你心情好的时候,可能怎么看都很漂亮,但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怎么看都不顺眼。所以不管是人还是事物的美丑,是无法定下一个普遍的标准的,我们看大自然的各种动物、植物、万事万物,你说哪个美?哪个丑?没有分别呀,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看点。
(19)、恰巧那时,曾国藩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曾国藩闭门不出,左宗棠骂他“你以你爸去世放弃太平天国之责任”,但是曾国藩就是在这次回家的过程中,重读《道德经》,结果豁然开朗,忽然发现,刚强无法胜柔弱,结果,他带着老庄的哲学出山,人际关系全部捋明白,一举攻下南京,奠定了他的事业直至顶峰。这是曾国藩的人生故事。
(20)、而他本人作为贯通中西的思想创新者,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获法国文学硕士学位,曾治学于哈佛大学亚洲中心。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次文化讲堂上,白岩松都分享了些什么让听众深受启发的文化、智慧~
(2)、《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把人分成了几种,“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的意思是说,上等的人是听到好的道理,就努力去干去了,中等的人听到好的道理,是一边干一边怀疑,最糟糕的人听到好的道理,开口就是骂。
(3)、《道德经》里有很多名人名言,比如“天长地久”,为什么天最长、地最久?一个重要原因是天地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你们、他们活着而周而复始,天和地从来不会考虑自己,但最后的结果是,天和地服务的那些人总是有周期的,而天和地本身却是最长久的,所以是“因其无私而成其私”。
(4)、第一个问题是私和无私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你得到的各方的赞誉越来越多,满了怎么办?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