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句子 > 句子摘抄 >

精选50个直击灵魂的问题(文案118句)

时间2023-07-26发布admin

十个经典哲学问题

1、十个经典哲学问题解答

(1)、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

(2)、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3)、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请不要后悔。

(4)、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爱尔维修

(5)、“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

(6)、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7)、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8)、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9)、柏拉图: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中,害怕光明和真理。

(10)、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

(11)、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进。──巴而扎克

(12)、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也是一种极端的相对主义。他把下列观点称为“在场的形而上学”而大加攻击:科学和哲学可以通过日常语言反映关于实在的本质或真理;语词或文本有确定不变的意义,真—假、观察—理论、事实—价值、客观—主观等词的意义对立是不可移易的,对文本的不同解释,可以有理由和论据来作出判断取舍。

(13)、一个没有几分诗人气的数学家永远成不了一个完全的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

(14)、存在主义者萨特的主张和区别是与应当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他认为人在作道德决断时是无法从现存事实等因素中找到支持的。确实,如果“是什么”不成其为“应当怎样”的理由,那么主体自主的程度加大了,个人责任也加重了。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对理性和价值作出严格区分,也是本世纪伦理学中上述二分法普遍传播的动力之一。

(15)、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费尔巴哈数学名人名言大全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康托尔

(16)、中文是世界上最科学的文字。人者仁也。我们讲究仁。仁从人从二人相爱曰仁。仁是种子的中心,做人要有种。

(17)、有个小男孩,有一天妈妈带着他到杂货店去买东西,老板看到这个可爱的小孩,就打开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但是这个男孩却没有任何动作。几次的邀请之后,老板亲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进他的口袋中。回到家中,母亲好奇地问小男孩,为什么没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板抓呢?小男孩回答很妙:“因为我的手比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

(18)、结构主义者特别强调整体的重要性,以及整体对于部分的优先性。他们认为,事物(人类、社会、神话、诗歌、语言等等)处于一个具有结构的整体中,只有通过认识整体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认识某一要素。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反对这种整体观,竭尽全力消解这种整体结构说。他们认为,一个整体结构意味着有限性,容纳不了具有无限性的东西,也意味着中心、等级、秩序,这是必须解构的形而上学观念。

(19)、在爱因斯坦看来,上帝不玩骰子,科学只能由那些彻头彻尾浸润了对真理和理解的追求的人们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对于一种可能性的坚信也属于这种领域;这种可能性就是,适用于存在世界的那些规律是理性的,即可以用理性来概括。在西方,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虔诚的宗教徒,拥有着深刻的信仰。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笛卡儿、莱布尼茨……

(20)、人生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帕斯卡

2、50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1)、他指出:运用力量和权术,不必受道德的束缚。合乎道德时自然受人赞扬,但是,在政治上,无须问什么是正当,什么是不正当。只应问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当合乎道德的事有害于国家利益和君主个人安全时,就不应去做。当不道德的事对国家和君主有利时,都应毫不犹豫地去干。不要有什么顾忌。“如果一个人完全遵守德行去行事,不久就会遭逢不幸,家破人亡”。马基雅弗利说,“做人君的如欲保持地位,必须知道怎样去行不义。”

(2)、宇宙的伟大建筑是现在开始以纯数学家的面目出现了。JH京斯

(3)、纯数学这门科学再其现代发展阶段,可以说是人类精神之最具独创性的创造。怀德海

(4)、马基雅弗利——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外交家和历史学家。他主张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摆脱外国侵略,结束教权与君权的长期争论,在他看来,君主国是最理想的。他的名著《君主论》就是在论述一个王国怎样才能保住,怎样会失掉,由此总结出君主的治国之道。

(5)、从来不跌倒不算光彩,每次跌倒后能再站起来,才是最大的荣耀。

(6)、看来,哲学真的没什么用途,关键时刻连命都救不了,还不如去学习一项具有实际用途的技能。

(7)、对于荒诞感,加缪举例说,某种境地下,一个人被问及他的思想本质时,回答“没有任何本质”。这也许是真诚的回答,如果是日常的锁链被打断,心灵再也找不到衔接锁链的环节,那么这种回答就变成了荒诞的第一个征兆。

(8)、有个小男孩,有一天妈妈带着他到杂货店去买东西,老板看到这个可爱的小孩,就打开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但是这个男孩却没有任何动作。

(9)、对此,怀特海说,2000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不过是给柏拉图做注脚。而海德格尔在《柏拉图的真理学说》一文中表达了与柏拉图相反的观点:我们原本就生活在黑暗中,为了寻找家园,我们点亮了蜡烛,追逐光明,但越来越执著于光明,忘了我们的家在黑暗之中。结果,我们在光明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导致的是“比一千个太阳还亮”的科技文明。这不正是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的西方翻版吗?

(10)、这是一个可靠的规律,当数学或哲学著作的作者以模糊深奥的话写作时,他是在胡说八道。――A.N.怀特海

(11)、波普走的是一条相反的路,他不是从必然性退缩到或然性,以一种弱的形式正面回答归纳问题。他从根本上否定科学定律是从经验观察归纳而来,他认为科学理论是大胆的猜测,其概率越高则内容越贫乏。但是,科学假说毕竟需要推出可观察结果,这就有一个观察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假说的问题,衡量这种验证度还是需要对归纳逻辑的原理进行研究。

(12)、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胡塞尔

(13)、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维特根斯坦

(14)、摩尔在著名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中强调是与应当的区别,认为大量伦理问题的混乱出于对二者的不加区分。他猛烈攻击所谓的“自然主义廖误”(naturalisticfallacy),即用自然客体的性质来说明“善”这个基本伦理概念。他的主张叫直觉主义,认为善就是善,它是不可定义的。逻辑经验主义者以自己的方式凸显了是与应当的区分,他们主张,价值判断(例如“杀人是罪恶的。”)表面是陈述句,实质上是命令句(“勿杀人!”),它不像真正的事实判断那样有真假对错之分。艾耶尔、斯蒂文森等人以“情感主义”的名目说明这种区别,在他们看来,道德判断不是对事实的陈述,而是表达讲话者的情感,即赞成或不赞成的态度,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别人。例如“偷盗是错误的”相当于以厌恶的口气说:“他偷东西!”或相当于“我反对偷盗行为,你也反对吧!”赫尔把自己的有关观点称为指令主义,他认为道德语言是一种指令性语言。他提出了这种语言的逻辑推理原则,其中之一是:如果若干前提中一个命令句也没有,那么绝不能从它们之中推出命令句。

(15)、只有那些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跌入坑中。泰勒斯

(16)、记住,不被占有欲所主宰,寻找才是自由的。世界的末日属于惴惴地等待着末日的心灵。请你不要等待,永远像昨天一样,只管坦然地寻找着,我相信世界总在进步,人类总是一天比一天离兽类更远。你决不能让命运拖着走,更不能当命运的奴仆。

(17)、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山之间有一条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

(18)、天地仁爱有了人;父母仁爱有了我;我与我的外在仁爱,我将拥有一个属于我的世界。我从仁爱中来,我亦将追逐仁爱而去。我的仁爱是什么,我的世界将是什么。

(19)、可以数是属统治着整个量的世界,而算数的四则运算则可以看作是数学家的全部装备。麦克斯韦

(20)、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是数学的皇后高斯(Gauss)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克莱因

3、十个经典哲学问题哲学

(1)、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毕达哥拉斯

(2)、最后,《战争和战略问题》也表现了毛泽东主席深刻的哲学思想。该文是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结论的一部分。首先讲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问题,主要是批评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路线;其次讲的是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毛泽东主席批评了王明这位“大理论家”的投降主义错误倾向,反对王明所谓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思想,提醒全党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为革命力量的有效保存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哲学理论根据,说服那些对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认识不清的人,对他们进行一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教育。可见,这篇文章虽讲的是战争和战略问题,其实表现的是深刻的哲学思想。

(3)、启示:面对生活中的变化,我们常常习惯过去的思维方法。其实只要你把心径扩大1毫米,你就会看到生活中的变化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4)、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譬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大法官”一节对上帝、自由意志、人性的探讨,这一章节集中体现了俄罗斯文学的思想深度。

(5)、“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可贵”,这是德国启蒙思想家、文艺理论家莱辛的一句哲学名言。爱因斯坦非常喜欢这句话,并奉为座右铭。

(6)、这种“存在即被感知”的思想被称为唯心主义,它有点类似于王阳明的心学,这里不扯那么远,就从科学辩证的角度来看看“树倒下到底有没有声音”。

(7)、一只火鸡和一头牛闲聊,火鸡说:我希望能飞到树顶,可我没有勇气。牛说:为什么不吃一点我的牛粪呢,他们很有营养。火鸡吃了一点牛粪,发现它确实给了它足够的力量飞到第一根树枝,第二天,火鸡又吃了更多的牛粪,飞到第二根树枝,两个星期后,火鸡骄傲的飞到了树顶,但不久,一个农夫看到了它,迅速的把它从树上射了下来。

(8)、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9)、务于远者,或失于近;治其外者,或患生乎内。

(10)、卡尔纳普对于归纳逻辑的基本原理下的功夫最多最深。他一方面承认休谟对于因果性的否定是无法反驳的,另一方面看到科学家和普通人每天都在使用归纳推理,他致力于对归纳原理进行适当的形式化,用合理的指标指出其有效性。他认为因果性意味着原则上的可预言性,而在对前件的完备描述和对后件的预言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

(11)、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对立斗争贯穿本世纪的始终,尤其在近年,大批科学哲学家涉入此问题,成了科学哲学的核心争论。这种对立斗争以完全不同于古典时代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论实在论还是反实在论,都有名目繁多的派别和牌号。

(12)、人生最切要的问题很多,它涉及 宇宙论、名学知识论、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等。

(13)、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永不停息燃烧着的火焰。由此,他得出了“万物皆流,无物常住”的结论。河水川流不息,当人们第二次原地踏入这条河时,碰到的水流已不是原来的水流了。比如,你爬山的时候,通往山顶的路和下山的路也已不是同一条路了,因为万事万物大到宇宙小到原子都在瞬间即逝地变化着。这条路上肯定有树叶落下了或者地上的树叶改变了位置,泥土中间和表面蚯蚓、虫子、细菌正在穿梭,而泥土自身的一部分也在腐烂,一部分正在化为其他物质,只不过人类的肉眼无法明察罢了。

(14)、启示:人生中会有许多的东西,值得留恋,有的时候你应该学会去放弃。

(15)、其内容是: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50%。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

(16)、人不能不长大,长大就像是赶路,一路风景常换常新。

(17)、当代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意义理论,戴维森主张用语句的真来说明语句的意义,他采用了塔尔斯基的符合论的关于真理的形式定义。达梅特反驳说,这就假定了世界上一定存在某种东西,它使一个陈述要么为真,要么为假。达梅特的反实在论认为,这种实在论的假定并不成立,陈述的真假与我们的认识能力有关,有些语句无法判定其真假,古典的二值逻辑在有些情况下是无效的。

(18)、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罗素和摩尔背弃了德国唯心主义的影响,转到实在论立场,认为事实独立于经验存在,没有人的感觉经验,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存在着。紧接着,培里、蒙塔古等六位美国哲学家批评罗伊斯的绝对唯心主义,公开自己的新实在论立场。他们坚持被认识的对象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批驳认识对象与认识主体不可分的唯心主义观点。到了二十年代,以桑塔亚那、德雷克、斯特朗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哲学家自称为批判的实在论者,以别于新实在论立场,因为他们企图克服新实在论的诸多困难。当然,他们仍然坚持反对将经验等同于存在的唯心论立场。这批人中的R·W·塞拉斯在三十年代转向唯物主义,在四十年代表示赞成辩证唯物主义。

(19)、本世纪的哲学家决定不再重复康德和穆勒的老路,以另外的方式解决因果性或归纳问题。

(20)、本世纪各种哲学中,胡塞尔的现象学是最典型的主体哲学。在这种哲学中,一种带逻辑意味而非心理意味的先验自我是首要的存在,是意向性的基础,而正是自我的意向作用,才使得杂乱的经验纯化,呈现其本质结构。也正是自我的意向作用,才使得作为物理记号的声音或文字具有意义。总之,自我是对象的依据,知识客观性的来源。

4、十个经典哲学问题及答案

(1)、一个国家只有数学蓬勃的发展,才能展现它国立的强大。数学的发展和至善和国家繁荣昌盛密切相关。拿破仑

(2)、上帝创造了整数,所有其余的数都是人造的。L克隆内克

(3)、和休谟一样,波普尔对归纳法发出了质疑。休谟曾提出,我们见到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但并不能确定太阳明天也会照样升起。假想并不能通过先例而在理性上得到证明。而波普尔的看法,则与他的“可错性”原则相结合。他说,既然无法证明太阳明天会升起来,那么我们只能假设一条理论,认为太阳会升起。如果太阳第二天没有升起,那么这条理论就是错误的。然而,直到太阳不升起的那一天之前,这条理论仍不能被证伪(证明是假的)。波普尔由此推出科学理论的划分标准:若某理论可被证伪,这理论即是科学的。

(4)、因此,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试图告诉我们的是: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只是现象,事实的真相在另一个世界;②要想认识事实的真相,必需灵魂的转向——从现象转向理念;③现象是感觉经验的对象,理念则是思想的对象。这些就构成了西方哲学很长时间的基本观念。怀特海不无夸张地说,2000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不过是给柏拉图做注脚。当然,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在20世纪西方哲学那里受到激烈的挑战,因为它代表的是传统哲学理性主义、本质主义的思路。其中海德格尔对柏拉图洞穴的分析很有意思。

(5)、亚里士多德解释说:人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这种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诧异就是好奇心。最早的哲学家出于追根问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对眼前的一些现象,如日月星辰、刮风下雨等,感到诧异,然后一点点地推进、积累、演化,最后提出关于宇宙起源和万物本源的哲学问题。

(6)、父亲又说,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给拔出来了。

(7)、甲笑而不语,下山的路上,甲感到负担越来越重,最后不得已不断地从一筐的石头中挑一个最差的扔下,到下山的时候他的筐里结果只剩下一个石头!

(8)、一个人有钱没钱不一定,但如果这个人没有了梦想,这个人穷定了。

(9)、在数学中,我们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模拟。拉普拉斯

(10)、古代和近代哲学家也重视语言,但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他们认为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许多分析哲学家认为,思想和语言的关系不是本源和派生、本体和表现的关系。海德格尔认为语言即逻各斯(logos),即世界,即规律,把语言仅仅当成思想交流的工具就贬低了语言的地位。伽达默尔也明确提出,语言不是纯粹的交流手段,不仅是人在世界上拥有的东西,人正是因为语言、通过语言,才拥有世界。以前,哲学家一致认为思想反映世界,语言表达思想,因此语言意义最终来源于世界,而本世纪的哲学家对此有不同意见。胡塞尔、弗雷格、罗素等人倒是就指称对象而言谈语言的意义,但后来不少人主张语言可以是一个自主、自足的领域。比如索绪尔认为语言系统中符号的意义仅由它们价与其他符号的联系和区别确定,德里达认为文本之外别无其他,说理解语言符号的意义要参照外部、客观的东西,是一种形而上学。利科不同意上述看法,他仍然认为语言是心灵和事物的中介。

(11)、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然。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12)、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

(13)、相对主义曾在古希腊时期盛行,许多哲学家认为它是当代文化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当代相对主义的泛滥与各家各派攻击客观主义有关。

(14)、有些哲学家从反形而上学的立场出发,得出了取消哲学的结论。比如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困惑是误用语言所致,治疗这种语言病的办法是让事物保持原样,不搞哲学。罗蒂的观点和德里达相似,他主张抛弃认识论哲学,转向一种以诗歌为典型的后哲学文化。

(15)、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包括国际政治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争权夺利的斗争,与公正、仁慈等道义原则无涉。他说,政治的统治手段和措施应该同宗教、道德和社会影响完全区别开来,除非它们直接影响到政治决策。一项决策是否过于残忍、失信或不合法,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马基雅弗利不仅将宗教与政治法律分开,而且将伦理道德与政治法律分开。“政治真理要发展,就必须首先抛弃自己的两个伙伴──神学与伦理学”,因为“讲道德和搞政治不是一回事”。“所谓道德,不过就是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品质。道德和伦理的善,不过是实现物质成就或权力地位等世俗目标的手段……神学和伦理学都是政治的工具,而政治就是利用一切工具达到目的的实践的艺术。”

(16)、数学,科学的女皇;数论,数学的女皇。CF高斯

(17)、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8)、人在自主选择自己的本质时具有绝对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一切行动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这种自由是绝对的、无限的。他由此得出:“假如存在确实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简言之,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19)、对此,中国的庄子也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际的,而人们已知的部分总是极为有限的。这正像圆圈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一样,知识越渊博,所接触的未知面就越广泛,疑问也就越多。反之,知识越贫乏,接触的未知面就越狭窄,疑问自然也越少。

(20)、数学家本质上是个着迷者,不迷就没有数学。努瓦列斯

5、十大经典哲学问题

(1)、奇怪的是,霍布斯的绝对国家主义理论不仅为极权专制所用,更多地却是被自由主义者发扬光大,成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先驱。回想一下他的理论:他把个人比做钟表的部件,通过发挥个人的作用达到社会和谐的功能;把个人作为社会契约的主体,并且保留个人追逐财富和名利的权力;主权者只是为保护个人的安全而存在,不能限制他们的其他自由,这些都预设了自由、自利、快乐和理性的人的成分。而自由、自利、快乐、理性,正是亚当?斯密和边沁等自由资本主义理论家坚持的人的特点。沿着个人自保,到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再到追求快乐和利润,霍布斯的理论超越了专制集权,清晰地指向了未来的自由资本主义。尽管至今人们对霍布斯是否是自由主义者争论不休,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演进出了自由主义的结论。

(2)、因为这件事会否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锷认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被认为是既死又活的。

(3)、推荐理由:治学先治史。线索分明,耕犁深邃,哲学史中之良品。

(4)、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伪装知道。──托尔斯泰

(5)、我们总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6)、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罗巴切夫斯基

(7)、当你积极主动的时候,昨天就好像一个好朋友,帮你卸下背上的负担。所以要做什么事现在就开始吧,以后你会感激你自己的,相信我,明天你会为今天就开始行动而感到高兴。

(8)、人类历史经历了从迷信或玄学到科学的过程,到了第三阶段社会由科学家管理时,人们进入了现实的阶段。科学本身是关于描述、推论和控制的:科学家从观察到的一些事件着手,通过描述,精确地推断出自然规律的规则,一旦那些规则被掌握,便可以反过来推测这些事件。最后,当目标为描述和推断所操纵时,科学规则便对自然的可能性做出了控制。所以,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把可以观察到的事件作为参考实体,而对那些无法观察到的事件避免做出为什么发生的解释。

(9)、当他看到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时。他十分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喝水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

(10)、数论是人类知识最古老的一个分支,然而他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与其最平凡的真理是密切相连的。史密斯

(11)、电车难题(TheTrolleyProblem)

(12)、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歌德

(13)、在企图化解英美与欧陆传统对立,争取思想统一的哲学家中,罗蒂是工作最力者。他把后期维特根斯坦当作分析哲学的代表,认为维氏的观点可以和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伽达默尔的思想贯通,达到一种伟大的综合。他认为,最后融汇贯通的产物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哲学,而是一种完全新型的东西,他将其称为后哲学文化。他认为,西方哲学的主流,从柏拉图以来,经笛卡尔和康德,一直到本世纪英美分析哲学,都是认识论中心主义,把哲学视为自然的镜子,把哲学的任务视为为人类知识打基础,这种认识主义已经开始破产,诗歌和其他文学形式将取代哲学的地位。

(14)、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费希特

(15)、数学方法渗透并支配着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分支。它愈来愈成为衡量科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了。冯纽曼

(16)、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这些围栏将永远不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17)、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赫拉克利特

(18)、当时,毛泽东主席深入思考红军失败的原因,反对博古、李德等人离开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照搬军事上的理论名词和抽象原理的错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革命的战争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哲思想。

(19)、首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1936年毛泽东同志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写的,这篇文章讲的虽是革命战争的军事战略问题,但从理论实质来分析,却是毛泽东主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批判“左”倾教条主义者在军事上的错误,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包含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新创造,是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运用哲学思想解决主观和客观、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战争的攻与守、战争的进与退、战略与战术等辩证关系的重要哲理文章。谈的是军事理论,而表现的却是哲学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是指导军事活动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杰出理论成果。

(20)、其实,发现自己无知正是有知的表现,而骄傲自满则多半出自自己的无知。庄子不就说过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际的,而人们已知的部分总是极为有限的。这正像圆圈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一样,知识越渊博,所接触的未知面就越广泛,疑问也就越多。反之,知识越贫乏,接触的未知面就越狭窄,疑问自然也越少。只有什么也不懂、不学无术的人,才不会感到自己的无知,这岂不是最大的无知?

(1)、第大环境的改变能决定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大环境的改变有时是看不到的,我们必须时时注意,多学习,多警醒,并欢迎改变,才不至于太迟。

(2)、我总是尽我的精力和才能来摆脱那种繁重而单调的计算。纳皮尔

(3)、多数的数学创造是直觉的结果,对事实多少有点儿直接的知觉或快速的理解,而与任何冗长的或形式的推理过程无关。卢卡斯(WilliamF.Lucas)

(4)、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ThomasHobbes后来对此进来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5)、生活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得多,只要学会接受那些不可接受的,放弃那些不愿放弃的,容忍那些不可容忍的。

(6)、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尼采

(7)、霍布斯(1588~1679)1588年4月5日生于威尔特郡一个牧师家庭。1608年牛津大学毕业。生活于政治、宗教激烈斗争的革命年代,他提倡绝对王权论,遭到国会反对,于1640年出亡法国。保王党人很赏识霍布斯的观点。王政复辟后,受宠并得年金。但在恢复天主教和排挤国教的宗教纷争中,他的《利维坦》被视为“无神论”异端而遭迫害。1666年国会查禁《利维坦》,并禁止他的政论著作在英国出版。

(8)、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曦。今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9)、想干的人永远在找方法,不想干的人永远在找理由。

(10)、人人为了自保而反对他人,带来了命运的不确定和心理的恐惧。有一天,一个钟表匠路过,对厮打的人群说道:“你们为什么不订个协议,将你们交给我,我会像钟摆一样让你们感到确定和安全,从此不用战争,不要为生命担心,而把你们有限的精力放在寻找食物和水源上。”大家对这个提议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订了契约。有的把权力交到一个(钟表匠)君主手上,有的交到几个钟表匠(议会)那里。而且,为了保证钟表匠有实力防止人们随意毁约,并且赋予他/他们强大的武力。于是,社会的钟摆——国家就这样产生了。

(11)、在数学中最令我欣喜的,是那些能够被证明的东西。罗素

(12)、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13)、没有比所谓的“缸中的大脑”假说更有影响力的思想实验了。这个思想实验涵盖了从认知学到哲学到流行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个实验的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

(14)、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15)、英美分析哲学属于无主体哲学,主要原因是,第休谟从极端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将人的自我消解为一系列凌乱、离散的经验,取消了认识主体,分析哲学在其初期继承了经验主义传统;第语言转向之后,认识问题被意义问题取代,思维的地位被语言取代,人们关注的是语言与对象的关系,作为认识和思维的主体从哲学视野中消失。在科学哲学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谈验证的逻辑,而绝口不提发现的心理学。在回避不了主体的地方,分析哲学家持反主体观点,具体表现在对笛卡尔和康德的批评上,其中最典型的是英国哲学家赖尔在《心的分析》一书中对他所谓的笛卡尔的“机器幽灵说”的无情攻击。

(16)、在英美语言哲学家中,维特根斯坦曾认为,把意向成分排除于语言之外,就会使语言的整个功能不复存在。齐硕姆认为,应该用思想的意向性来解释语言的指称。格耐斯主张,讲话者的意向在意义中起关键作用,某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就是讲话者使用它来意谓某事。塞尔在《意向性》(1982)一书中发展意向性理论,认为意向是把语言、心灵和实在联系起来的中介。     整体论   

(17)、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托马斯。阿奎那

(18)、《理想国》里曾经有个非常著名的比喻——洞穴隐喻。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