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句子 > 句子摘抄 >

精选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文案148句)

时间2023-07-27发布admin

论语原文

1、论语原文朗诵视频

(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3)、(译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4)、(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白居易《寒闺怨》唐诗原文及鉴赏寒闺怨

(5)、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6)、(译文)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7)、(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8)、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9)、(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10)、(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11)、(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

(12)、(译文)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论语原文译文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13)、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14)、(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5)、(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6)、(注释)①女:即“汝”,你。②愈:更,胜过。③望:比

(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19)、(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20)、(译文)孔子评论《韶》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却不够好。”

2、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

(1)、(译文) 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4)、(译文)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5)、(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斗的事情。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也就像射箭比赛一样吧!登堂比赛前先互相作揖谦让,赛完后又下堂饮酒祝贺。这样的竞争,可以说是君子之争。”

(6)、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7)、(译文)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8)、(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9)、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10)、(译文)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11)、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12)、(注释)(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4)、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

(15)、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6)、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17)、(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18)、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9)、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20)、(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3、论语原文朗读

(1)、(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2)、(注释)①如礼何:拿礼怎么办,意即礼对他已没有什么意思了。下文“如乐何”义同。

(3)、“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

(4)、(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5)、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6)、(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7)、(译文)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9)、(译文)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10)、(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1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2)、(注释)①苟:如果。②恶(è):邪恶,与上一章“厌恶(wù)”用法不一样。

(13)、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14)、(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15)、(译文)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7)、(译文)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18)、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9)、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20)、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4、论语原文及注释

(1)、(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2)、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3)、(译文2)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统的异端邪说,异端邪说的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4)、(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5)、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6)、(注释)卓尔:高大的样子。末:没有。由:途径。

(7)、(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8)、(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9)、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1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1)、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12)、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了。其实,它正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

(14)、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6)、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1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18)、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19)、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正确态度,第三句讲教育人的正确态度。

(20)、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论语原文完整版

(1)、完成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有快乐、有辛酸、有苦恼、有感动、有无奈、有许多…许多……当然也不乏有人要中途放弃;既然上天给予了我们这个生命,其目的一定不是想让我们随便放弃,所以,我们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去珍惜,去创造!

(2)、(注释)(1)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2)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3)、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9)、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1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1)、(译文)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丧服期满,脱下丧服后,便佩带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每月初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12)、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13)、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14)、(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5)、(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6)、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17)、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1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20)、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1)、(注释)(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è):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5)愠(yùn):怒。

(2)、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3)、(注释)①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②躬:自身。这里指自身的实际行动。③逮:及,赶上。

(4)、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5)、子路篇第十三 论语目录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6)、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8)、(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9)、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10)、(译文)季文子遇事总要考虑三次以上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11)、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2)、(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3)、(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14)、(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15)、(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16)、(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17)、(译文)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18)、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19)、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20)、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3)、(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4)、人民日报:48句经典《论语》,治国齐家,为人处世,受用一生!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7)、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8)、(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1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翻译〗

(11)、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2)、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13)、(解读)应该见义勇为的事你不去做,不应该祭祀的你却去祭祀,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你是“当做不做,豆腐放醋。”用四川的方言来说,你是个“二百五”。

(14)、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15)、(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16)、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9)、《论语》是儒家经典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入仕等价值思想。

(2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2)、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3)、(译文)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到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作自我批评的人。”

(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5)、(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6)、(译文)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7)、(注释)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8)、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