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经典名句50条(文案143句)
孔子经典语录100条
1、孔子经典100句
(1)、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2)、(译文)读书的方法在于循序渐进(就是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的意思)。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3)、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4)、(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6)、释义: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好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8)、1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9)、(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10)、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11)、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论语》(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12)、D.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14)、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论语》
(15)、孔子的教育思想富于有理性的精神,这与他以服务社会、人生为直接目的分不开。对于人的欲望、情感,他一贯主张应当依据人的理智来驾驭,反对恣意妄为,为一时之利欲而忘却了道义。
(1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18)、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论语》(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19)、(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20)、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德经》
2、孔子经典名句50条
(1)、引申为:教导人们行动要以礼为标准。真理篇“朝闻道,夕死可矣”选自于:《论语.里仁》解读:一个人早晨明白了真理,即使当晚就死,那也可以说是并没有虚度一生。
(2)、(译文)父母健在,不要出远门,即使要出去,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3)、(译文)对贤能的人要亲近而尊敬他,敬畏而喜爱他。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6)、(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7)、(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8)、8,报名仅限企业:(董事长、法人、总经理)进群学习
(9)、(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10)、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1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孔子《论语》(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12)、(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13)、按照正常的考试命题规律来说,将于今年12月份的国考,很大可能不会延续去年的材料,继续让孔子出现在材料中,但大家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而且多储备一些有关孔子的知识,对整体的考试来说,自然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1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庄子•秋水》
(16)、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8)、(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19)、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弟子规》
(20)、孔子语录: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3、孔子语录经典语录
(1)、(译文)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2)、(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3)、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4)、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5)、10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说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7)、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8)、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孔子语录: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1)、无求之施一粒万钟,有求之施万金无功。——《菜根谭》
(12)、(解析)A项是《论语》上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寒,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凋,是树木落叶子。松柏后凋,是说别种树木到这个时候,都已枯槁零落。独有松柏仍旧青翠不凋比喻修道的人有坚忍的力量,可以耐得困苦,受得磨折,而不至于改变初心。比喻要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故选A。B项出自《论语•卫灵公》,意为有志的仁义之士,没有为求生而伤害仁德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就仁义的。C项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D项意指当政者应当身为表率,方能令行禁止。否则,虽有法令,不能推行。与题意不符。故选A。
(13)、(译文)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14)、(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6)、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17)、0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孔子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祖先是商朝的开国君王商汤。在三监之乱后,周成王为安抚商国的贵族及其后裔,周公奉周成王之名赐封商纣王的.庶出的兄弟微子启在商丘建立宋国,用来供奉商朝的宗祀。在微子启去世后,他的弟弟微仲登上了帝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为孔父家嘉。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夫,曾经做过大司马,有封地在宋国的夏邑。由于他不幸在宫廷的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为了躲避灾祸逃亡到鲁国的陬邑生活。木金父之子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生父,是鲁国的陬邑大夫。
(19)、(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20)、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4、孔子语录10则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当年找工作,主考官问我哪年毕业,我本来是要说2000年的,结果一激动说:“两千年前”,更汗的是,主考竟然噢了一声说:“孔子的学生吧”。
(3)、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
(4)、(译文)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
(5)、(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6)、(孔子语录)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出自:孔子《论语》
(7)、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孔子语录
(8)、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9)、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论语》(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12)、真相:我们来看原句,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很有名的大夫,经历诸多变故,但宁武子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做两朝元老。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下次再有人说你愚不可及,你就笑着给他讲这个故事。
(1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15)、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16)、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1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20)、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5、孔子经典语录100条简短
(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4)、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孔子语录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7)、(译文)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寓意是要知恩图报。
(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9)、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0)、孔子语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11)、翻译:学习,并不断实践,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吗?
(12)、(解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故D项当选。
(13)、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4)、(译文)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
(1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6)、(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17)、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8)、(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20)、译文: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1)、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语录
(2)、世久无孔子,指画随其方。该诗句出自曾巩的《读书》,意思是世间已经很久没有像孔子那样的人了,读书学习有其规矩和方法了。
(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5)、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6)、(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7)、孔子杏坛设教,首开民间私学之风,走民间道路重建儒教。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贤人七十二。
(8)、正是从社会出发,孔子高度重视教育的政治作用。他明确提出了“德治论”,主张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其著名教育格言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0)、(译文)遇到情况危急,已无退路的险要关头,可把军队投到死亡线上,士兵如过河卒子,只能进不能退,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必须背水一战,拼死搏斗,这样反而能转败为胜。
(11)、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
(12)、(译文)说真话的人没有罪过,而听到的人足以引起警惕。
(1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孔子语录)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孔子《论语》
(15)、夏礼,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孔子语录
(16)、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17)、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18)、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19)、(译文)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20)、(孔子语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孔子《论语》
(1)、(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3)、(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4)、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吕氏春秋》
(5)、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6)、(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7)、(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8)、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语录
(9)、(译文)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0)、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计篇》
(1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孔子《论语》(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12)、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语录
(13)、孔子语录: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14)、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15)、(译文)按天道行事,就要利于万物而不为害;按圣人之道行事,就是只施济于民众,而不与民争利。
(16)、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7)、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8)、《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9)、(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20)、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菜根谭》
(1)、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