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的故事主要内容30字(文案86句)
孔子的故事主要内容
1、孔子的故事简短
(1)、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2)、据《孔子家语》和《淮南子》的有关记载说,孔子长得宽额、狮鼻、阔口,大颅顶部微陷。身长(周制)九尺六寸。周制一尺,约现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谓一标准的山东大汉。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孔子的胆气,压倒当时著名的勇士孟贲。孔子挪步轻追,可足踩亡命窜逃中的野兔。孔子力擎双臂,能托起城关落下的城门。然而,尽管孔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所谓素王,古称有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3)、全班齐读课文。(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合作的意识,在自读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4)、指名反馈。贵族孙氏请读书人吃饭,孔子被赶走,他只好羞愧地离开。孔子进太庙不懂就问。
(5)、当然,孟子周游列国的境遇比孔夫子风光多了,出访的国家几乎都给他红地毯的待遇!孔夫子五十四岁开始游历各国,是一路坎坷,在齐国时遭到排斥,被宋国的人驱逐,交困于陈蔡两国之间,最终返回鲁国,当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凡在外一十四年。返回鲁国后,孔子便远离政治,开启了编诗书,述礼乐,读易经,教学生的晚年生活。到鲁哀公十四年,孔子七十一岁,春天,鲁国的叔孙氏车子钜围猎时抓获一只模样奇怪的野兽,谁都认不得,感觉到一阵不吉利,便扔到街道上,孔子前往察看后,说:“是麒麟呀”,遂感叹道:“河不出书,雒不出图,吾已矣夫!”瑞兽出现应当是祥瑞的征兆,为宣示天下公道而来,如今生不逢时反遭荼毒,夫子非常悲伤,泪流满面,说:“我推崇的道是行不通了”,于是绝笔春秋。五百年后司马迁著《史记》,到元狩获麟,也罢笔不写了。另据《拾遗记》的记载,说夫子未生时麟吐玉书于乡里,上有文字说:“水精之子,系衰周之素王”,看相的人说:“夫子乃商王成汤的后身,温良恭俭让是无冕之王。”所以孔子见麟死而知自己天命将终,悲痛万千。
(6)、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7)、孔子,如一道璀璨光芒,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孔子在整理文献中,创立了揭示文献“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录学方法。为《诗》、《书》作序,或附于书后,或临于书首,或另出单行,这在揭示文献的内容上起重要作用。
(10)、这时,忽见一人从石壁中走出,并随着烟火,徐徐上下。众人见了,都以为遇到鬼物。火蔓延到别处,见他又从火中慢慢走出,所经过的地方,好象对他没有任何阻碍。
(11)、(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认读
(12)、引导学生想像:同学们,当时孔子满脸羞愧,只好离开了。大家想像一下,他心里会怎么想呢?(指名说一说;我一定要读书,成为有身份的读书人)
(13)、我是芳草园小学三(4)班的郭家伊。我是一个活泼阳光的女孩子,热爱生活,热爱阅读,爱唱歌、轮滑、游泳和舞蹈。
(14)、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人之一。
(15)、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16)、作者李长之,师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和冯友兰,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著有《李白》《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陶渊明传论》等。
(17)、在孔子只有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小他跟母亲相依为命。
(18)、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19)、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填空练习,我们知道孔子的成功和他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课文还给我们介绍了不少他求学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故事。
(20)、11)、让我们怀着对孔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孔子的故事主要内容30字
(1)、赵襄子见了,觉得很奇怪,便遣人邀他来,逗留片刻。那人悄然来到襄子近旁,如入无人之境。襄子细细观察,发现他形色七窍象人。气息声音也象人。
(2)、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
(3)、孔子的故事富有哲理,他所蕴含的仁爱精神教导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为人处事的道理,下面编者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孔子的故事十一则。
(4)、他有进步面,有落后面,有软弱处,而进步面是主要的,这就是我对于孔子的估价。概括地谈孔子,就是如此。
(5)、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6)、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7)、意思就是说,我小的时候经受了很多苦,因此能做很多苦差事。
(8)、并没有,在他六十六岁那年,他迎娶了当时只有15岁的颜徵在,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结果因为崇拜英雄,坚定地把自己嫁了出去。
(9)、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10)、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无关系。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11)、教育学生学习孔子刻苦、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1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孔子在学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与他的刻苦、虚心好学分不开的,教育学生要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13)、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14)、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15)、孔子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的故事》是李长之先生的经典代表作,是写给青少年的名家故事。李长之先生以简约而深刻的文字、睿智而风趣的语言,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串联起孔子上下求索的坎坷一生,让小读者认识了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着的,以及当时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
(16)、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但有些深奥难懂。而《孔子的故事》中一些故事源于《论语》,读这本书将有助于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晦涩语句。
(17)、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在那个时代这种事情是被允许的。
(18)、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19)、4)、从那以后,孔子读书非常刻苦,他是怎么读书的呢?他一边给被人看仓库和牛羊,一边抽空读书。
(20)、“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3、关于孔子的故事
(1)、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这句话里,孔子似乎在说,仁啊!其实她离我们很近呀,我们一欲求,就能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其实我们从来就没失去啊!只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其他的东西,所以,她才好象不存在呀。
(2)、一日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3)、孔子一行“困于陈蔡”脱险之后,子路说:“我们跟随老师遭此磨难,恐怕一生都不会忘记。”孔子说道:“幸运与磨难是什么呢?遭受陈蔡之厄,这是我的幸运啊,也是你们的幸运啊。我听说,君王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就王业,怀有雄心壮志之人不遭受危难,他的行为就不足以显明。”所谓“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个中三昧,非亲身体会,怎可言清?
(4)、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5)、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地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6)、有一天,孔子和弟子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7)、为什么说这是一件比失去母亲更不幸的事情呢,因为这意味着当时的统治者不认同孔子“士”的身份。
(8)、简介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者,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9)、“乐”,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方面的知识与技艺。
(10)、子路此时,举手问道:“请问先生,您的志愿,又是如何?”
(11)、据《左传》记载,在他五十五岁那年,晋国率领诸侯联军围攻傅阳,他的爸爸随着鲁国的军队攻城。
(12)、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13)、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有空我就会拿起一本书来读,我喜欢独自朗读,也喜欢与朋友一起交流读书的乐趣。
(14)、(2)如果平时听到别人说你的风凉话,心情会怎样?
(15)、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16)、孔子教导人们修行,走的是非常平实的路线。即注重从当下的事做起,从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做起。他不跟你谈功夫,谈神秘现象。用佛家的话讲,他教的是心地法门,走的是智慧解脱之路。你如果对人生的现象了解透彻了,其他的事,自然就会豁然贯通。
(17)、吴伐陈、楚救陈之际,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随即出发。陈、蔡大夫惧怕孔子为楚国所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绝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旧讲诵不绝。后来派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接孔子。
(18)、◆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论语》中的话认真读一读,并理解其意思。
(19)、“美哉!大士。”颜渊的一番话,令孔子嗟叹不已。
(20)、叶公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政事。孔子便对他讲:“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归附。”此话貌似平淡,却意义深远。近悦远来,最重要的是依靠什么呢?依靠良好的道德修为。对于领导者而言,只有使周围的人敬佩、开心,使远方的人归附你、称赞你,才是你的真正成功!
4、关于孔子的故事概括20字
(1)、要求学生用上“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把所填的内容连成连贯的一段话。
(2)、两个人在尼丘山上向神灵祷告,后来就生下了儿子,他就是孔子。
(3)、孔子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还断绝了粮食,弟子们都饿得浑身无力,站不起来。但是孔子仍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讲“饱暖思淫欲,饥寒生盗心”,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能不失所守,这就是一种修养,就是一种高贵的心。
(4)、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指名读一读,教师再强调。
(5)、孔子说:“自从季孙赠送给我千种粟,我又用来送给朋友们后,我跟朋友们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了;自从南宫敬叔让我坐上车后,我的话就更加受欢迎了。所以,道虽然很重要,但也必须等待一定的时机才会被人看重,有了一定的大势才能实现。如果没有季孙和南宫敬叔赠送财物给我,我的道几乎就要湮灭了。”“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因人因时,借力借势而行,而不能一味强调单干,成功也需要别人的支持。时和势的出现,也是一个积跬步以致千里的过程,作为开创者,尤为艰难,但是只要坚持下去,终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6)、孔子殁后,他的学问被称为“儒家思想”,弟子和粉丝无数,修习儒家思想的教育被称为“儒教”,与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佛陀创立的“佛教”,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三大教育系统,影响了亿万万的人。
(7)、★说说你是怎么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孔子谦虚好学,不懂就问的品质的。
(8)、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故事?交流孔子其他方面的故事。
(9)、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武官之家。他出生时长得很是怪异:鼻孔朝天,牙齿暴露,头顶凹陷,像一座山丘。孔子的父亲看着孩子的样子,便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
(10)、此外,夫子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不错,这里是“精通”而非“涉猎”。在他游历齐国的时候听见《韶》乐,一下子沉醉其中,三个月时间都吃不出肉的味道。当年他跟着师襄学琴,很久也没有再学新的,师襄说:“可以再多一点”,夫子答:“我现在会弹奏了,但是还没得到韵律。”又过了几日,师襄说:“你已经掌握了韵律,可以学别的了!”夫子答:“我还没有得到他的志趣和意境”,又过数日,师襄说:“你已得到了曲子的志趣意境,可以增加新内容了”夫子答:“我还没有达到创作者的内心”又数日,夫子穆然深思,欣然和悦地望着远方,说:“我看到了作曲子的人了,他皮肤黝黑,身形颀长,眼睛如望远一样有神采,像一个四面天下的君王,他不是周文王又是谁呢?”师襄离席,向夫子作揖,说:“是的,老师教我的时候大约说过,这是《文王操》”。后来有个词叫做“知音”,就出自这儿,还有一句“教之道,贵以专”也是这个道理,再有一句“一门深入,长期熏修”,也是这个意思。
(11)、一次,赵国国君赵襄子,率领十万多人,在中山国一带打猎。所到之处,草木践踏,山林焚烧;方圆百里,人声鼎沸,烟火飞扬。
(12)、“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13)、仲弓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不要让人怨恨,在城邑做官的时候也不要让人怨恨。”仲弓听后对孔子说:“我虽然迟钝,但也一定会按照您的话去做的。”孔子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被人戳到痛处,那么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不要对他人毫无顾及。在职场交际中,要避免踏入言语的雷区,避免触碰到别人的隐私和伤痛。否则,不但交友不成,还可能带来祸患。
(14)、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15)、68岁时返鲁。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先后弟子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16)、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礼乐崩坏,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到处崇尚强权,追逐功利,极尽攻伐竞争之能事。导致天下,一派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景象。为了救“争斗”之弊,所以,孔子带着他的一帮弟子,奔走各国,到处传播,仁心仁政的种子。尽管他知道,在他的有生之年,很难看到它们开花结果。尽管他知道,以他一介布衣儒士的身份,很难扭转乾坤。但其不屈不饶的济世情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民心志,却使他更显,真儒气概。
(17)、★概括这一段的写作手法: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教育学生可以在习作中运用这种写法。
(18)、 孔子问弟子子路:那些犀牛,老虎在狂野奔走,而我,是不是弄错了主张,怎么也落得如此下场,子路建议老师把主张的标准降低一点.孔子说,你不好好研究自己的主张,而只想降低标准,以求得别人的认同,你的理想不够远大.而弟子颜回答:夫子的主张很博大,大到天下都无处可容,尽管如此,夫子还是要推行,不被接受又怎样?不被接受才显出君子的涵养.
(1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李长之用惟妙惟肖的语言,活灵活现地勾勒了孔子的一生。
5、孔子十大经典故事
(1)、父亲昔日的英勇和地位,母亲昔日的关怀和温暖,家族昔日的荣耀与富强,而今彻底成为了过去。
(2)、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从不迁怒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孔子赞赏颜回,是因为他不重复犯错误,不把怨气无谓地施于他人。对于我们尤其是领导者来讲,好些时候,错误的铸成,都是由不分青红皂白发泄自己的不满造成的。对待下属不可轻易动怒,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3)、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4)、看着有点急切的文侯,子夏笑着说:“老师是为了我们呀。想想看,如果老师也象那位仙者一样,一问三不知,那么,一旦我们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危难,要怎么办呢?”
(5)、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但鄙视“学稼”、“学圃”。在美学上,主张“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扩展资料: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
(6)、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位“孔门四教”,具体指?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