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句子 > 句子摘抄 >

精选康德最经典的一句话 星空(文案89句)

时间2023-07-31发布admin

康德最经典的一句话

1、康德最经典的一句话英语

(1)、康德要搞清楚这些问题。但恰恰在这个领域,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在漫长的形而上学史上,哲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是些“单纯的摸索”,“未能触及问题本身”。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直接从某个形而上学方面的假设开始,而必须首先提问产生这种怀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对这类问题搞不清楚?这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给自己提出的任务。这本书如同一个舞台,所要表现的如同一场人们为了获得形而上学方面的认识而上演的戏剧。演员就是哲学上的种种根本问题,剧情便是人们千方百计地试图得到准确的答案,而这些努力却毫无例外地一一遭到了失败。最终康德发现,在这一领域,人根本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其原因便在于人的理性的本质之中。也就是说,人的理性不可能深入到可见的现实存在的背后而发现它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可以非常清楚地从“自由”这个问题上看出来: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来证明人是自由的,同时又可以提出一系列同样具有说服力的理由证明人是不自由的。关于“灵魂不朽”以及“上帝”的争论也是如此。这类问题无法借助纯粹的理论理性得到解答。

(2)、问题3什么是对时间的直观?时间有多少种情态?

(3)、7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4)、理性主义认为,我们的知识是天赋的,就是我们脑子里有一些现成的概念;经验主义认为,这是没有的,我们知道经验主义有一个名言,我们的大脑像一块白板,是从经验里面得到印象然后产生观念,最后形成了我们的经验知识。

(5)、整个德国思想文化兴起是比较晚的,在康德那个时候德国的学术才真正的成为一种自己的学术。什么意思呢?因为在这之前德国大学里面大部分老师授课是用拉丁语教的,是从康德或者是从康德前面沃尔夫开始用德语开始授课,康德开始德国的学科系统才开始形成。

(6)、在我看来,康德对近代的阐释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基本上是道德性的,他要建构的是道德形而上学;而黑格尔并没有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完美的“人格”出发,而从经验的、世俗的、甚至是带有国民经济学色彩的“私人”出发的,他对近代的阐释和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是非常具有现实性和历史性的。黑格尔当然也憧憬未来,不过,他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把人理解为一个道德性存在。

(7)、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8)、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实践理性批判》

(9)、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10)、一个人生、老、病、死这个过程,就是在认识体验“道”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生命运动变化自然规律之“道”。就是永恒不变的“道”。

(11)、世上真不知有多少能够成功立业的人,都因为把难得的时间轻轻放过而致默默无闻。

(12)、问题7为什么有限存在者要打开整体性的视野?

(13)、就现实生活和工作而言,自身的言行就要符合这个人生自然规律之“道”。否则,人就在走恶“道”,而不是走善“道”。比如,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来达到目的,甚至仗势欺人,强人所难,霸道行径显露出来。这种欲望就是违背自然生存规律。

(14)、“允许自己与别人不同,让你特立独行;允许别人与你不同,则让你海纳百川。”

(15)、宽容和厚道是我们从小到大培养的习性,但宽容和厚道也是有底线的。

(16)、在当下和你称兄道弟的人,也许转过身就向别人诋毁你;

(17)、我们知道,先验的唯心主义有一个特点,他就追求他的法则都要具有普遍必然性,康德认为,这样一个东西具有普遍性。例如,德国的基本法第一条规定,人的尊严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侵犯的;第二条规定,国家的一切力量就是为了保证人的这样一种尊严。

(18)、我们都希望人生畅快通达,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绝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一些烦恼的事缠绕于心。

(19)、“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出处:《判断力批判》

(20)、每一部名著,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别致的窗,可以放进清风,欣赏月光,也可以远眺群山,一览众山小。

2、康德最经典的一句话 星空

(1)、因此,康德还必须重新进行一番形而上学方面的思考。纯粹的理论思辨这条路走不通,这一点现在也没有改变。但人不只是个思考者,同时也是个行动者。那些通过单纯的思考难以得到的东西是否正好可能在人行动时以及反思自己的行动时表现出来呢?从人的行动中找到突破口,这是康德的一大发现。这一发现给形而上学带来了一个决定性的转机。

(2)、“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992年第2次印刷,第141页)

(3)、康德说:第它涉及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外在的和实践的一个关系,因为有这样一个关系,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4)、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尊重不同,理解差异。

(5)、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6)、康德把他的时代称为“批判的时代”。他一方面批判莱布尼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批判封建神学;一方面又批判无神论、唯物论,为神学向科学争得一席之地,试图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

(7)、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8)、黄裕生:提到了形而上学的地位。也就是说在康德这儿,可以说时间是我们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是科学的基础(前提)就更不用说了。从我个人理解来说,海德格尔应该是特别重视这一点,而且他接受了这个思路,这也是我现在为什么有个想法,想从时间问题出发来解释许多东西。还是延续康德的思路,但这个很难。

(9)、有学问,然后有先见;有先见,然后能力行。

(10)、柄谷教授关于马克思所完成的颠倒的这个说法富有新意,其中通过关于“事后”和“事前”的区分,将黑格尔与康德区分开来,即认为黑格尔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事后的,相反,康德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事前的,柄谷教授将其描述为“我们不能预见未来,但我们能够设定前提,并确信它”。但我的思考是:第这种区分是否非常重要和必要,第即便承认存在这种区分,也不足以构成让马克思的阐释回到康德的理由。先看第一方面,事实上十七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者,或者作为自然科学学徒状态的社会科学,那个时代,大体上几乎都是“事前”观念,包括整个空想主义者,这是当时一个普遍的意识形态。只有黑格尔为了要求现实性,而拒绝了在这个地方谈论那种抽象的可能性。我认为这是黑格尔哲学中最重要的地方。因为对于黑格尔来讲,未来不是理性的对象,它是希望和恐惧的对象。因此,康德跟黑格尔并不矛盾的,对于康德来说我们不能预见未来,但我们能够设定前提并确信他,我想换句话来说,对于黑格尔来说我们不能预见未来,但是我们能够把握现实,并且能够从现实中引申出所谓可能性。当然,黑格尔做历史哲学,最后停滞在那个地方,一方面是体系要完成有这个的必要,第二方面,在他看来,未来不是理性的对象,这一点我想康德也赞同的。所以,按照柄谷教授的说法“历史的观念就是这个世界朝向‘目的国王’的观念。但对于黑格尔来说,观念并不是某种在未来获得实现的东西”。这样的一种论断不足以很严格的区分康德和黑格尔,那么,所以我认为,事前和事后的区分,在哲学上并不是特别紧要的。因为事实上按照恩格斯后来的解释,你只要把那个“终结”剪掉,那么黑格尔的那些东西就基本可以有效的。

(11)、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有关康德的哲学名言21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12)、黄裕生:所以如果你已经在线上了,那所有人都在线上?

(13)、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

(14)、若干年后,我们终将老去。功名利禄,都只是过眼云烟,唯有与所爱的人共处的点点滴滴,才是永恒的回忆。

(15)、康德认为,永久和平之所以能够实现并不是因为别的理由,就是说,一个国家是保证公民权利的,两个国家之间能够实现和平,也是他们能够保证各自国家内公民的权利,整个世界如果能够实现世界公民主义或者世界主义也是公民的权利能够得到保证,这样永久和平就是能够实现的。

(16)、1988年我在香港第一次见到他,他当时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退休,应聘到香港科技大学担任讲座教授。他很忙,为琐碎事务所困扰,但他一直在思考自己的问题。1999年我在中文大学工作过一年,我有空就从中文大学乘地铁到清水湾畔科技大学去看望他,通常下午去,在那里吃晚饭,跟他聊天。他的生活很有规律,因为心脏动过手术,只能吃一碗没有油盐的面,大家戏称“张公面”。虽然他从来不写时论文章,但我可以感觉他内心的关怀,他一直关心着海峡两岸和世界局势。他对人彬彬有礼,始终保持着和蔼的距离,并不是那种让人感觉如沐春风的学者,但当你跟他深入接触后,你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炽热。

(17)、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18)、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19)、我不能让人变得更好,除非他们身上还残存着善良;我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除非他们身上还有些许理智。——康德

(20)、拿破仑曾说:“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3、康德

(1)、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2)、愿你我都能掌控好自己的欲望,获得内心的从容和淡然,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3)、有人说,读经典,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是与文人大师,更是与当下的自己。

(4)、但是这种观点在康德看来是难以解释的一个道德行为,因为你觉得做了一件事情你就是道德的,你感到很快乐,很高兴,可是对另外一个来说可能是不快乐的,道德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无所谓道德,我说是道德的,你说是不道德的,你做了一件事情可能是罪大恶极的事情,在你自己看来是道德,在另外的人看来是罪大恶极的。

(5)、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 1724年4月22日生于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康德出身一个家境贫寒,子女众多的马鞍匠家庭。他的祖辈是十七世纪从苏格兰迁来欧洲大陆生活的。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5年毕业。离开大学后康德去乡下一个贵族家庭任职家庭教师。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1770年康德被评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1797年康德辞去大学的教学工作。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

(6)、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坏。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

(7)、“我们所确信深知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我们终究会死去。”作为死亡,似乎是从看到其他事物的消亡中得到的经验。然而这个命题确是一个必然的命题。然而或许会有人说,类似于以诺那样的人到底存不存在什么的吧,所以终究这还是一个所谓“还没有发现例外”的经验判断吧。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8)、实在法就和自然法不一样了,如果实在法不颁布它就没有强制性,一个现实的只有法律颁布出来才有强制性。

(9)、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生命的给予和为我们付出所有的人。

(10)、许纪霖说,关于双语写作,张灏先生跟他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张佛泉,在台湾时出版过《自由与人权》,被认为是中国自由主义的经典,张先生也是逻辑缜密而著称,他后来到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曾对张灏先生说过一句话:“如果写思想史的文章,应该用英文写,因为中文不严谨,表达不清楚。”张灏转述此话时,他并不以为然,但许纪霖认为其中的意味值得深思。许纪霖说,张灏先生在哈佛受到很严谨的思维训练,他即使是写中文的论文,思路和表达都非常严谨,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

(11)、更多精彩,加入浙江大学企业家总裁高级研修班学习!

(12)、钟毓书:海德格尔的推论会导向这样的观点:此在要突破这个世界,就必须以一种很激进的方式才能获得一种本真性的存在。这样就等于是否定了现有的文化世界和规矩。

(13)、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

(14)、张灏先生与林毓生、杜维明等先生不太一样,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非常低调,不爱抛头露面,不主动与媒体打交道,不喜欢到处演讲,甚至出席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都很少,他只是安静地做自己的研究。他在香港呆了十几年,默默无闻,媒体上基本见不到他。但这只是表象,你不能因此说他是一位书斋里的学者,从他的著作中你可以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情怀,用我的话说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天下关怀。他是一个思想史家,一个康德式的沉思的哲人。

(15)、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标志它证明人类自有一种向善的力量坚守道德准则的人是令人尊敬的他们使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他们每个人都好比夜空中的一颗星星使人类的社会也像自然界的星空一样璀灿夺目这是人类对自己应有的态度康德说的。

(16)、这样一种区别当然也是与德国大学教育的形式和英美大学教育的方式不同也是有关系的。

(17)、因为在康德的思想里面,他的公法思想认为,无论是人民内部、还是两个人民之间,还是整个世界,他基本正义的主体应该是公民。

(18)、面对生活的压迫,事物的不公,很多人感到不忿,却又对现实无可奈何。

(19)、任逸:我觉得时间既可以作为部分来表象,也可以作为整体来表象。问题在于我们把什么当作对象。我们如果把时间作为一个直观,单纯把时间作为我们的对象,我们是能够表象整体的,但这肯定牵扯到意识、我思、统一性的问题了。

(20)、如同日程的安排,康德的环境也必须布置得井井有条。剪子或小刀放错了方向或者稍微移动了一下,房间的某个椅子放错了位置,都会使他心烦意乱,坐立不安。

4、康德经典名句

(1)、16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2)、梁启超新民说对中国的影响,就像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一样深刻,他的系列文章影响了两代知识分子,从晚清一代到五四一代。现在回过头去看,我们今天讨论的各种问题,各种现代的思想,比如群、国家、优胜劣败、自由、自治、权利、义务、公德、私德等等,梁启超在新民说中都有开创性的论述,而且不是照搬西方概念,而是放在中国思想体系的脉络中来阐述,有些是创造性的误读,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文本,张灏先生在这部书里对新民说作了重点讨论,道理也在这里。即使在今天,《新民说》也没有过时,我曾经开过一门课,就是细读《新民说》,每次讨论其中的一节,即一个问题,让研究生作细的讨论,效果非常好。经典是值得反复玩味的。

(3)、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4)、在此之前,康德说,实际上法或者权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一些角度来分类,比如就权利来说,我们可以分为内在的职责、外在的职责、联合的职责,这是第一种分类;第二种分类,有天赋的法或者天赋的权利与实在规定的法或者实在的权利。下面我们就讲第四部分,康德法哲学的基本内容。

(5)、★浙江大学企业中高层(后备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

(6)、钟毓书:文化世界是无根据的,它“就是”有了。没有经典的、积极性的根源问题。

(7)、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

(8)、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9)、所以,康德认为这是一种先验的唯心主义,这是康德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认为,道德的法则也是这样的,我们有先天的道德的能力,有了道德的能力我们才能产生道德的命令或者道德的行为,没有这样先天形式人们的道德行为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的实践哲学也是一种先验的哲学,也是用先天的形式来解释人的道德的行为。

(10)、“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11)、看看《纯粹理性批判》的结论,人们必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此书要求将人的认识严格地限制在经验范围之内,但这个要求是否就是最终的要求呢?还有,既然这样,人为什么又要如此虽九死其犹未悔地总想超越这个界限呢?这不恰恰说明,单纯在这个现实世界上活动,还不能满足人的根本愿望吗?实际上康德也坚信,人的本质已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就是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这个有限的世界。缺少这一点,人将不成为人,必然坠入野蛮与混乱之中。

(12)、因为这世上,从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那些冷暖自知、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他人无从体会,唯有自己懂得。

(13)、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

(14)、每当你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边,你就该停下来反思一下。

(15)、纯粹理性为一种先验的灵魂说(psychologia rationalis[理性心理学])、为一种先验的宇宙学(cosmologia rationalis[理性宇宙论])、最后也为一种先验的上帝知识(theologia transcen?dentalis[先验神学])提供理念。甚至这些学问的任何一门的纯然设计也根本不是由知性出发形成的,即便知性与理性的最高逻辑应用亦即一切想得到的推理相结合,以便从知性的一个对象(显象)前进到所有其他对象、直至经验性综合最遥远的环节也不行,相反,它仅仅是纯粹理性的一个纯粹的和真正的产物或者问题。 ----《纯粹理性批判》

(16)、康德哲学分为两大领域,一个是自然领域,一个是自由的领域。关于自然领域里面的哲学的理论叫理论哲学,关于自由领域里面的哲学叫做实践哲学。在这里我讲的是实践哲学的内容。

(17)、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18)、即使黑夜还很漫长,前路依旧崎岖,但终会翻篇,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19)、科殷教授在引用这样一段话的时候就是说,康德这样的一段话表明了,这个法学和法哲学的区别在哪里,法学家是讲事实或者法律是怎么样的,法学家要讨论这些法律背后的原则是不是对的,或者是不是错的,这些原则是从哪来的。

(20)、理性上的占有可能我没有掌控它,甚至没有见过它,这样一种占有才是法律意义上的真正的占有,而这种占有并不是通过人的具体的行为,通过你的感觉来占有的,康德说你可能占有一块地,你一辈子都没有见过,但这块地是属于你的,这样一种占有康德说是一种理性的占有,这才是真正法律上的占有。

5、康德说过最经典的话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17/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先验感性论,时间:A30-49/B46-73

(2)、黄裕生:《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第三章:第28-34节

(3)、三样东西助于缓解生命的劳累:希望,微笑和睡眠。

(4)、与其错失机会后遗憾,不如把握当下,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人生更多选择。

(5)、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

(6)、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

(7)、我在想是星空的美丽和深邃给人震撼并激发人们探求未知的冲动对它了解的越多对它未知的也越多令人不禁赞叹造物的神奇由此而充满敬畏和感恩的情绪这是人们对自然应有的态度统一而良好的道德准则给予群居的人类以最便捷最文明的相处之道它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形成和完善成为人类。

(8)、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我一想起来便心生敬畏,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9)、第二点,康德对人的行为的动机或者动力做了一个扩展。为什么呢?因为以前康德说,人的道德行为,他的动机,他的动力,他的决定,直接就是纯粹的意识,或者就是道德法则本身,你就这样去做。所以,康德用了两个词,一个叫职责,一个叫义务。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