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文案105句)
道德经经典名句
1、道德经第81章
(1)、0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就像乌云遮不住太阳,洪水冲不垮山岗。困难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做一丝努力就在困难面前认输。成功的人,不是没有经历过困难的人,而是在困难面前撑住并熬过来的人。只要相信自己,没有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2)、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没有多少学识。
(3)、(翻译讲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
(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7)、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8)、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9)、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1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1)、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的东西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得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行善不能总挂在心里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的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无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12)、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13)、(译文)踮起脚尖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跃起大步想要快走,反而行走不快。
(1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5)、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16)、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7)、(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18)、译文: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1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0)、感悟: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感到愈难过。所以,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生活得更长久。
2、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4)、(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6)、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7)、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8)、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9)、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10)、(解释)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急躁必然丧失根本,轻举妄动必然丧失君主地位。
(11)、(翻译)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这才是天道。
(12)、(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1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4)、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5)、天地万物都有规律,人应当效法自然,遵循天地间的规律,以此安排自己的耕作与生活。
(1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8)、(感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早已存在的道理,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换个说法就是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19)、(译文)最善的人的所作所为正因为不争,所以没有过时。
(20)、(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3、道德经经典名句及感悟
(1)、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来的。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
(2)、(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6)、(解释)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留下话柄;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锁具是无法打开的;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也无法解开。
(7)、回复数字 120 聆听《道德经》部分章节的唱诵
(8)、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9)、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十大名言篇三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10)、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
(11)、译文: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12)、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3)、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14)、我 独 异 于 人 , 而 贵 食 母 。
(15)、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1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摘自《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18)、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
(19)、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0)、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4、学道德经的感悟
(1)、司马光等人编撰的《资治通鉴》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其目的就在于让统治者从中领悟为政之法,为君之道。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3)、(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4)、——第四十九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6)、首先“反者道之动”,意思就是说矛盾的对立物是向着对立面转化的,永远是这么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比如你修道,是得向着非凡俗的事情所努力,这样才能到达你想要的结果,才能真正修得道。
(7)、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8)、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10)、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1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2)、第38章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13)、(相比而言)使双亲同时忘记儿女和天地是容易的,但使天地忘记我极难极难。
(14)、(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15)、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1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17)、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18)、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1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2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道德经十句经典名言
(1)、老子认为,再圆满的东西看起来也会有所欠缺。同样,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也要表现得有所欠缺。保持自身的不完满,这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还会有所进步。
(2)、(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一位高学历父亲的儿子已经长到10岁了,这位外表光鲜的父亲从来没有为儿子花过一分钱,根本没有父亲的责任感和亲情,慈道尽失。因为他心中只是希望为前途成功而奋斗,原来指望妻子家资助他,妻子发现丈夫根本没有亲情爱意,心中只有前途金钱,没有满足他的愿望。于是这位高材生对亲生儿子视为路人。这不是个案,华人不愿意宣扬家丑而已。
(6)、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8)、(翻译讲解):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
(9)、(相比而言)以儿女忘记双亲是容易的,让双亲忘记儿女是极难的。
(10)、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11)、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13)、我的理解是;圣人境界已高于百姓。如果这个圣人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绝对不仁。
(14)、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5)、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16)、这场人伦危机的根源何在呢?老子宣说是:“六亲不和”,亲情爱意的天性丧失是这场人伦危机的根源。庄子说和有“人之和”和“天之和”二种,只达到“人之和”而未达到“天之和”,则不是全德之人。
(17)、(解释)品德高尚的人从不表现自己有德,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德;品德一般的人好表现自己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表现。品德高尚的人顺应自然却不以为然,品德一般的人做什么都觉得自己了不得。
(18)、(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19)、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言,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0)、沌 沌 兮 , 如 婴 儿 之 未 孩 ﹔
(1)、孝道危机在前,慈道危机在后。这个后果是因为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这句经文,还是老子的警告没有被重视呢?孔子把父父子子作为心中的崇高理想,但很多男性已经没有父亲的天性了,剩下的只有母亲不离不弃。如果最后这道人伦防线也失守了,这个孩子就成为孤儿了。母亲依然伟大,部分父亲已经不再伟大。作为一位华人的文化使者,孔子该作何感想?
(2)、(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选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很小的小树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的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一步步走才能到达。
(5)、(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