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话(文案85句)
端午节的古诗四句
1、端午节的古诗四句小学二年级
(1)、诗中写女子的美貌多情,能歌善舞,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结束两句,由悦赏径入为爱慕。“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这种爱得死去活来的大胆直白,在古代诗歌中是十分罕见的。
(2)、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3)、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4)、端午时,人们以艾条、菖蒲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艾叶、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剪为虎形称艾虎。制成花环、佩饰,以避邪驱瘴,且美丽芬芳。有诗云:
(5)、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6)、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__赵蕃《端午三首》
(7)、宋代以后,端午粽子名目繁多,形状各异,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垂粽等。有的粽子还有馅,如在糯米中夹枣、栗、柿干、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之。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篇《浣溪沙.端午》:
(8)、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宋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9)、《竞渡歌》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10)、在唐代,端午是重要的节日,不仅老百姓过,宫廷里也要隆重地过。唐玄宗的这首诗,写的就是宫中过端午节的情景,并借节日表达对国家的祝福和对臣子的勉励。
(11)、端午时节,已近仲夏,有的地方喜食凉粽子,北宋诗人张耒《失调名.端午》有句“冰团水浸砂糖裹,透明解黍菘儿和”,描写的则是吃凉粽子的情形,凉粽子吃起来清爽滑润、消暑生津。
(12)、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菖蒲角黍家家节。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宋赵长卿《醉落魄重午》
(13)、这几首诗词所描述的端午节,有的隆重热闹,有的尽情欢乐,有的安逸自在。日常感叹“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并没有流露出悲伤和沉痛,晏殊更是在诗中直接写到“喜气多”。古人虽不用“快乐”这个词,但他们笔下端午的主基调,确实是快乐的。
(14)、诗词|多情自古伤离别,20句适合发朋友圈的离别诗句
(15)、广东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正面是方的,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品种较多,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以及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蓉豆等调配为馅的什锦馅粽。粽子用荷叶包裹,大的每只重500克左右。
(16)、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17)、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同州端午 唐殷尧藩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18)、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宋晁补之《永遇乐端午》
(19)、《五丝》唐·褚朝阳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20)、另一位因为人生经历而对屈原格外有共鸣的诗人,是文天祥。在流传下来的文天祥写的端午诗中,几乎每首都会提到屈原。
2、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话
(1)、小重山:词牌名。又名“小重山令”。《金奁集》入“双调”。唐人例用以写“宫怨”,故其调悲。五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碧艾:绿色的艾草。香蒲(pú):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蒲草。端阳:端阳节,端午节的别称。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楚辞·九辩》:“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吊:凭吊,悼念。沅(yuán)湘:二水名,沅水和湘水的并称。沅水发源于贵州,湘水发源于广西,都经过湖南省注入洞庭湖。战国楚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为屈原自沉之处。《楚辞·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这里指代屈原。千年:极言时间久远。日星光:屈原《九章·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这句是说屈原的忠义气节永不泯灭,就像太阳和星星的光辉一样。离骚:指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此诗抒发了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解:懂得,明白。无人解:此句写出作者感叹不被世俗所理解的心情。午阴:中午的阴凉处。常指树荫下。
(2)、“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南宋.戴复古《扬州端午呈赵帅》)佳节合家团聚,插艾叶、挂菖蒲,品酒食粽之际对联猜谜,其情怡然,其乐融融。
(3)、《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4)、《齐天乐》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 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 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 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 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5)、《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6)、乙卯端午十绝其二(宋·刘克庄)桃李已成尘,葵榴各斗新。红颜年少子,白发背时人。
(7)、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8)、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9)、下阕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运用了对比手法。就是写追悼屈子之情思了。
(10)、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1)、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12)、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13)、三嫂深感钦佩,但还佯装不满。李调元也觉出不恭,二人相视而笑,遂各自更换一字,成为一副佳联:“五月五日五弟厨房食粽子,三嫂三更三点檐下舂糍粑。”最后,李调元如愿以偿,终于吃到了香喷喷的粽子和糍粑。
(14)、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宋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15)、《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f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16)、译文: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青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17)、全诗开头点明时序、风景,接着便渲染竞渡场面之盛大:比赛还未开始,就听见江上“齐和声”,“罗衣”“银钗”则暗示有众多女性观看竞渡。待“鼓声三下红旗开”,参赛的龙舟争先恐后,比赛场面精彩又激烈,引起观众阵阵惊呼。当结果已定,失败的一方捶胸顿足,仍想请求再战。
(18)、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19)、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20)、《渔家傲》宋·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3、端午节的古诗四句小学四年级
(1)、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2)、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3)、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和端午 北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4)、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__殷尧藩《同州端午》
(5)、李调元不悦,刚想负气而走,忽见厨房中还有油糍粑,又要伸手去拿,三嫂还是阻拦,并执拗地说:“这糍粑是俺昨晚熬夜到三更天,舂米做成的,五弟如对不上,还是甭吃!”李调元听得三嫂一番话,急中生智,对出了下联:“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字字对仗工整,且以“偷”对“讨”,报了相讥之仇。
(6)、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吗?端午节的诗句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四句,欢迎阅读参考!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四句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宋黄庭坚
(7)、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__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8)、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9)、艾草是端午节用来除病驱毒的应节产物,《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形,悬于门户上,以攘毒气”。或采艾草焚烧,或以菖蒲泛酒,上书亦载“端午,以菖蒲生山涧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避瘟气”。
(10)、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__边贡《午日观竞渡》
(11)、“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与同时代词人王观的那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有异曲同工之妙。接下来,视角由景过渡到人,顺便自夸了一把十三楼:来到这儿,就不必再羡慕唐代的扬州名胜竹西亭了。
(12)、《浣溪沙》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3)、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__殷尧藩《端午日》
(14)、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
(15)、雄黄酒即蒲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城很盛行。雄黄本属矿物质,与酒混合为雄黄酒,用于驱虫解毒。小孩涂于额头、耳鼻、手足心,以法诸毒。有诗云:
(16)、
(17)、乙卯端午十绝其五(宋·刘克庄)不喜追风骠,尤憎竞渡船。宁为之反殿,怕著祖生先。
(18)、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19)、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宋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20)、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干古。
4、小学必背端午节古诗词
(1)、唐代诗人温庭筠对此也吟道:“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之浆。”而唐代另一位诗人姚合以“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之句,描写了海岛上渔家欢度端阳午的热闹场面。日本曾18次派遣唐使来我国,也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带回日本,并留下了“端午榴花照眼明,村庄儿女啖香粽”的著名诗句。
(2)、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黄庭坚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__张耒《和端午》
(4)、词的下半片,重点写节日的热闹场景:人们吃粽子、饮美酒,听着不知谁家传来的歌声,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气氛如此欢乐,歌声如此动听,连云彩都为之停留。
(5)、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6)、我的身心,此刻,正被你古老而鲜活的血液点燃
(7)、唐代的端午已经足够热闹,到了宋代,从宫廷到民间,端午的庆祝活动更是有增无减,花样百出。
(8)、民间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苏轼的《南歌子·杭州端午》(又名《南歌子·钱塘端午》《南歌子·游赏》),记载了当时端午出游的繁盛景象。
(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__苏轼《浣溪沙·端午》
(10)、乙卯端午十绝其八(宋·刘克庄)儿女需京缬,经时买未归。似嫌无艾虎,不肯换生衣。
(11)、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12)、吴光德《作家•新视野》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13)、生世逢端午,齐头五十番,一番须作一帆看。又听竞船箫鼓,沸汗干。不用絲缠臂,休将艾插门。及时蒲黍,漫登盘。只恐岁华催促,鬓毛斑。
(14)、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15)、《五月五日》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16)、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17)、比起宫廷,民间的活动要热闹得多,其中一大盛事,就是在当时十分流行的竞渡。中唐诗人张建封有一首《竞渡歌》,非常生动地描述了端午竞渡的热闹场景。
(18)、端午食粽还有一副佳联,蕴含一则颇有情趣的故事。
(19)、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敲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銜得锦标笫一归。
(20)、甜咸粽子之争固然令人喜闻乐见,但不属于我们这个公号的讨论范围。而“端午能不能说快乐”,倒可以在诗词中找到一些参考。
5、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
(1)、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__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3)、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4)、《齐天乐》宋·杨无咎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5)、《端午》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