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曾国藩家训读后感和个人心得(文案144句)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1、曾国藩家训读后感300
(1)、他的意思是说,朝代建国之初,奇才异士不胜枚举,这靠的都是天运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谓乱世出豪杰;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业,天运占一半,人的努力占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则主要靠忠和勤了。这段话的描述虽有偏颇之处,但是他肯定了一个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2)、《曾国藩传》是我拜读的第一本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受颇深!是什么让中国近代两位历史大人物__和蒋介石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曾国藩资质平庸,屡考而不及第!是他名门之后朝中有人?不是!在曾国藩之前曾氏家族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3)、读书,一件很简单的小事,读书,也是一件非凡的大事,优秀出众的人,都对读书这事很是看重,无一日不读书的人何止曾国藩,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大有人在,例如手不释卷的吕蒙,从莽夫到儒将,靠的,便是日夜不息的苦读和专研。
(4)、比如,他教导家人要保留寒素门风,不可助长官宦子弟习气,就要求他们出门不坐轿,行事要人情厚,用钱薄,不要轻易鄙薄他人。他教导家人要勤奋有恒,就要求他们从早起床做起,如此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将远大目标同生活中一件件小事连在了一起,非常容易让人领会与践行。
(5)、你看他一生节俭朴素,从不追求个人享受,到晚年却把一生上百万两白银的官俸捐出来修建学校,补充海军军费。
(6)、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国藩家训》有“千古第一家训”之称,其修身之道、修心之道、劝学之道、交友之道、兴家之道中不乏精粹,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好家风、家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7)、你看他一生重情重义,画尽十万幅梅花以纪念梅姑。
(8)、重视子女文化教育,聘名师为子女启蒙。子女婚姻不得自主,须由他一人包办
(9)、今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勤奋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每天写日记,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个“自立、自省、自信、自强”的人!《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7我在暑假期间读了真国藩家训这本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叫”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情习”。他的主要意思是天地之间只有谦虚谨慎才是通向成功的路;人一骄傲就会满足于现状,这样就会导致失败。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议论人家的短短处、指责人家的食物甚至嘲笑别人的失败,开口就说别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这些其实都是骄傲。书中说”欲去骄字,以不轻而非笑人为第一义,以不晏起为第一义”意思是说,:想要自己不骄傲的话,就不能轻易嘲笑别人的短处。
(10)、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庭的持家之本。历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圣先贤几乎在每一本经典里都会无一例外地谈到勤俭节约问题。
(11)、等过去抽出一本看,才发现此书。竟是做的惟妙惟肖的装饰品:一副空壳,没有一个文字。
(12)、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13)、曾文正说:“开国之际,若汉唐之初,异才、畸土、丰功、伟烈,飙举云兴,盖全系夫夫运,而人事不得与其间。至中叶以后,君子欲有所建树,以济世而康屯,则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欲多趋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14)、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塑造的不仅是心灵的健康,还有身体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能有一定的磨练和历练,不仅仅能锻炼意志,也能锻炼身体。
(15)、曾国藩一生不仅“无一日不读书”,他修身养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称道,写下了有名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写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历程,他几乎非常完美地做到了,这也是曾国藩最惊人的地方。他自己总结为一个字——恒。曾国藩有句名言“人但有恒,事无不成”,这种恒心和毅力,试问还有谁能相提并论?
(16)、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17)、“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是曾国潘的治家的宝典。他要求曾家每个子弟都要身体力行,坚持不辍,他自己就一丝不苟地带头去做。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他在繁忙的公务中抽出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陪孩子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学问,哪怕这种学问他自己并不在行,也要努力去学传授给他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国藩的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总能以高尚的人格与品行彰显家庭教育的成就和家族传承的辉煌。曾国藩良好的家风家规对于后代家庭成员那种努力与实践的精神犹如土壤、阳光、雨露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18)、曾国藩家训中还提到性情不能懒与傲: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19)、昨天才拿到《曾国藩传》就迫不及待地读了第一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曾国藩及其家族如何通过科举之路一步步踏上从政道路并实现阶级跨越的。
(20)、现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学校、个人在餐前,都要诵念“饭食之德”和“感恩词”:
2、曾国藩家训读后感和个人心得
(1)、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以俭持家、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金钱,亲自下厨、纺织。
(2)、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的寿命最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与湖南聂结婚。曾国藩规定,每生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两百两银子,同时嫁妆上还须有父亲亲笔签名。
(3)、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是曾国潘的治家的宝典。他要求曾家每个子弟都要身体力行,坚持不辍,他自己就一丝不苟地带头去做。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他在繁忙的公务中抽出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陪孩子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学问,哪怕这种学问他自己并不在行,也要努力去学传授给他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国藩的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总能以高尚的人格与品行彰显家庭教育的成就和家族传承的辉煌。曾国藩良好的家风家规对于后代家庭成员那种努力与实践的精神犹如土壤、阳光、雨露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4)、──至淡以消嫉妒之心。嫉妒两字诚难克除,故秦誓若有一个臣之章,方得写入大学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此乐自五四斵丧殆尽矣!
(5)、心念不正,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个人的判断和行事风格,对别人的态度是否恰当,对于人事的看法如果不能客观,嫉恨和偏执带来的往往是祸根和不善的种子。
(6)、张作霖有6个夫人,8个儿子,6个女儿,这样一个大家庭,治理起来可不容易。所以在治家上,张作霖制定了许多极为严格的家规。
(7)、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8)、近人对曾国藩非常推崇,__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对曾国藩也是视若神灵,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蒋将他安置在溪口读书,交给他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
(9)、其实,每个正常人心里都明白,坦诚、真诚、忠诚不仅是一个人应有的重要品行,更是为人做事、赢得认可的重要前提。
(10)、这本书封面上有二十八个字,其曰:做人处事之典范,修身养性之圭皋,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箴言。我读完了,不禁感叹道:“这本书无愧于如此评价了!”
(11)、且易经谦卦以山在地中为象,既有山之德,正宜谦退恭谨,正宜奖掖后进,虽不笑人,而人人皆知敬爱之,何必笑人欲以自炫,胜人以自豪,苦人以为乐,既丧己德,欲人因之敬服,又适得其反也。此乃不智之甚也。
(12)、《三字经》里也在告诉我们:“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与其给子孙留金银财宝,不如教子孙经典智慧。《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篇3《治家格言》又称《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为清代学者朱柏庐所著,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仅五百多字,却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主张的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欲望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等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朱子治家格言》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智慧结晶,开学初,经香港路小学骨干教师整理以后更加适合我们小学生学习。
(13)、在曾国藩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喜欢把提高修养的做法具体化并罗列成条,以便于实践。
(14)、精心喂养的孩子,没有经历过风吹日晒,身体也很难建立对风吹日晒的免疫。相同的如果从小有一定的锻炼,在尝试的过程中,身体才能一步一步建立免疫和抗体,变得更加强大。
(15)、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他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
(16)、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之为“曾文正”。“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这是毛泽东早期文稿对曾国藩的评价。
(17)、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他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18)、这些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度里的每一户家庭,乃至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而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以家训教育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却给出了最佳答案。
(19)、曾国藩在南京任两江总督时把家眷都接过来了,有一次李鸿章请曾家的女眷吃饭,这时曾家两个女儿还没出嫁,听到请客的消息都很高兴,但发愁的是两人只有一条绸缎裤子,这条裤子还是大嫂留下来的。那谁穿这条裤子去赴宴呢?姐妹俩为此吵了一架,小妹妹没争羸就大哭起来。于是曾国藩就做小女儿的工作,说等明年如果我还做两江总督的话我就给你做一条更漂亮的裤子,小妹听了才破泣为笑。
(20)、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3、曾国藩家训读后感300字
(1)、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从一个普通的小孩到一代大儒,曾国藩经历了许多许多,又是什么使得他变得如此成功?我想说是他的那种勤奋和那种坚持反省的心态。曾国藩每天坚持写日记,每天都将体会和心得记录,他的一生都这么坚持下来,一直到他连笔都握不住仍在写日记,这是一份宝贵的坚持。他曾说过:“非傲即惰”。人的一生不能太骄傲,同样也不能太懒惰。他的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教育了他自己,更教育了后来者,他为我们后人树立了一个永垂不朽的学习榜样。
(4)、──说读史,据记载,曾国藩每日读史十面,十三年读完二十四史。有恒之证也
(5)、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6)、他的意思是说,朝代建国之初,奇才异士不胜枚举,这靠的都是天运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谓乱世出豪杰;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业,天运占一半,人的努力占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则主要靠忠和勤了。这段话的描述虽有偏颇之处,但是他肯定了一个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7)、读了曾国藩家书,我受益良多,以后会更加努力!
(8)、今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勤奋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每天写日记,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个“自立、自省、自信、自强”的人!《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4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家训》是我们总经办读书会阅读并学习分享的第二本书。起初并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读《曾国藩家训》?我初浅的认为,曾国藩不过是组建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而已。可有幸读了郦波所著的《曾国藩家训》后,让我感受颇深。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为人处事、管理自己、管理他人的教育书籍,阅读并学习后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曾国藩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平凡”真实,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9)、《曾国藩家训》曾在我有所耳闻后浏览过一遍,但并未细读。后来有幸听了郦波老师在百家讲坛讲的《曾国藩家训》,我特别高兴,受益匪浅。感谢央视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平台,以讲故事的新颖形式呈现,总让人感觉意犹未尽,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下一集。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沉闷的学习生活多了一份期待,同时还收获了许多知识与快乐。
(10)、身为一名铁警后辈,曾国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去借鉴和学习。我们铁警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这样的道理,不骄不傲,持之以恒,在铁警这个岗位上不懈地奋斗下去,虽然前方道路迷雾重重,但我相信谦逊和努力定会冲破重重阻碍,不负韵华,抵力前行,为我的从警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11)、第二句话就是尽早入党。我父亲他们那一代人的特征,是成长在新中国,从小的人生目标就是听党的话,跟党走。所以父亲觉得能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一件无限荣光的事情。想想,这也算是我家的家家训了。
(12)、──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有才者,容易有傲,然究实论之,凡有傲者,皆因其才甚短少,其内虚故欲外现以惑人也。自暴其短,又讨人厌。甚矣,其不智也!
(13)、在生活上,往往是贪图“安逸自在”而不愿经受“艰难困苦”;
(14)、《朱子治家格言》教人以厚道待人,以礼仪处世,以勤俭持家,以诗书为高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教人不贪念:“莫贪意外之财”;教人正直从善:“勿恃势而凌逼孤寡,匿怨而用暗箭。”这些格言警句虽然离我们有一定远的时间,重了一点家庭色彩,但读起来并不过时,这就是中华美德,最能炼就人的意志,培养人的情操,最普通的人生美德。
(15)、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他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
(16)、我写东西的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发可真正开始写时,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以至于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后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坏,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无味。一直以为这是自己才疏学浅的表现,没想到在曾国藩家训中竟然有类似描述,看来这是初写文章人的通病。而要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曾国藩有提到那就是要多看书、多思考、多积累。
(17)、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18)、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你会大失所望的。
(19)、第在用人方面。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时,凡是自己亲自带领打的仗,是“屡败屡战”,而凡是他手下大将打的仗多数都是胜利的。石达开曾经评判曾国藩:“虽不善战,而能识拔贤将,规划周密,起事以来未曾闻也。”曾所编《冰鉴》即是观人识人之书。
(20)、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4、曾国藩家训读后感100字
(1)、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国人心中。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岳母刺字到西花厅的家规家训,无不体现了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鞭策,同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淳朴的家风家规。
(2)、在这些家书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家族崛起的精神密码,一种延绵不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哺育下的整个曾氏家族,而不是上苍额外的恩典。
(3)、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他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4)、──吾今不患不早起,而患不早睡。由于读经界诸友之力劝,自去年年初以来,平均每晚约十一点休息,发愿自今起,以九点为目标。吾若能早睡,不患不早起。吾于书院规划,学生亦九点睡,三点半或四点起也,他日入住书院,当亦如是也。
(5)、感悟: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四条,不管现在处境如何,将来一定有所成就!讲信用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无官气是看他发达了之后怎样。有条理象征着逻辑清晰。少大话的人才是踏实肯干的人!
(6)、二是,他提到“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乎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
(7)、曾国藩总结出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要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8)、家庭是人生根据地,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占4O%,曾国藩将其祖父星冈公遗训概括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个字,教育两个儿子谨守先世耕读之训。其父曾麟书在家里揭不开锅,曾国藩落第却借巨额买二十三史没有怪罪,只是淡淡的说了句:爱读书是好事,既然买了,就要读完。真乃四两拨千斤,既有肯定,又有要求,从而激发他的读书习惯。家风、家教是传承的,父亲写信劝诫曾国藩三节(节欲、节劳、节饮食),他更是用家书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养得胸中一种恬静,敢于面对惨淡人生,撑起两根穷骨头,养活一困春意思,忌最败人的两个字(傲,惰),要五到五勤(眼、心、身、手、口),要有刚的智慧,要倔强!
(9)、注重人才培养,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任务,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对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人称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挟私报复担心粮草不及,然实非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实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10)、作为一个中学生,我很乐意谈谈曾国藩的一生于我们学习有何借鉴之处。
(11)、身为一名铁警后辈,曾国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去借鉴和学习。我们铁警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这样的道理,不骄不傲,持之以恒,在铁警这个岗位上不懈地奋斗下去,虽然前方道路迷雾重重,但我相信谦逊和努力定会冲破重重阻碍,不负韵华,抵力前行,为我的从警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12)、这几天对《曾国藩家书》的阅读,让我有了谦卑之心。读书写字的意志更加坚定,并且,并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而读书,读书没有那么利益化,写字也有恒了,但愿我能坚持下来。
(13)、《曾国藩传》教导我们的绝对不止这些,有些史越读越感慨,有些真理越辩越明白。
(14)、在曾国藩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喜欢把提高修养的做法具体化并罗列成条,以便于实践。
(15)、《三字经》里也在告诉我们:“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与其给子孙留金银财宝,不如教子孙经典智慧。《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篇3《治家格言》又称《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为清代学者朱柏庐所著,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仅五百多字,却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主张的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欲望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等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朱子治家格言》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智慧结晶,开学初,经香港路小学骨干教师整理以后更加适合我们小学生学习。
(16)、知识改变命运,让出生农民世家,天资并不聪颖的曾国潘成为一代鸿儒。少年时的曾国藩科举落榜,用借来的100两银子买了一套二十三史,可见对书的痴迷程度。他在家书里是这样说的“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我们知道,曾国藩是个个人信仰和信念十分强大的人,他之所以能形成这些信仰信念,完全来自于读书。
(17)、曾国藩从小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超于常人之处,相反他个性内向、尤好报复、天生一对三角眼似闭非闭,人称“闭眼蛇”。而且资质平平并无天赋之才,两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后是在不懈的勤奋钻研下考得功名。之后他在于太平军对抗中,由于自己刚愎自用、不擅指挥等原因遭到多次失败,并三次跳河自杀未遂。但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国藩并没有长期沉溺于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断自我反省、惕厉自己、吸取教训并最终成为一名为后世推崇的大家。
(18)、记得有次到一家高档餐馆用餐,见包间之间有一条长长的书墙,厚厚的都是线装、精装本,
(19)、这四点,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就是:骄横傲慢、仗势欺人的会衰败;是非不明,放纵后辈的会衰败;贪婪苛刻、过度指责别人的会衰败;反复无常,不讲信用的会衰败。
(20)、听了我的话,爸爸妈妈相互看了看,会心地一笑。爸爸说:“还记得我给你讲历史故事,说起过晚晴中兴四大名臣都有谁吗?”我说:“记得,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爸爸说:“排第一位的是曾国藩,你想知道他教育子女的家训家规吗?”我说“想啊。”于是爸爸给我讲了曾国藩教育子女的故事。
5、曾国藩家训读后感10篇
(1)、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曾国藩一直用“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所许”来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2)、这本书,我读了很久,也深深的打动了我。对于曾国藩,一开始的认知是教科书里面的坏人,现在,我知道他是多数人的信仰。对于个人明明就没有彻底好的和彻底坏的之分。他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生以圣贤自期,却也不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活一辈子。他的风雨飘摇的一生,浩浩荡荡,也给我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具体说不清是什么,但是我觉得似乎离我们的理想很近,离我们的初心很近。我们走的越来越远的时候,需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保存灵巧与可爱,也需要高瞻远瞩的目光以及对自己的一些要求和期待。圣人,完人本就没有一定的标准,并且我们的生存条件也不一样,如何的要求自己,这是很难的。“君子慎独”一直以来,我不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么,是教科书吗?还是别的。近来的日子我确有体会,似乎知道意识到,儒学理学文化以及现代科学对当代人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渐入我们的灵魂,长成我们的骨骼,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一直以来我常常会追求完美,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节奏,今天我知道那是自己的惰性,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要自我节制。昨天看了白岩松的“对白”他说“自由即自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更是要自律,形成自己的良好行为养成规范。未来的日子,我就试着做更好的人。
(3)、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曾国藩一直用“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所许”来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4)、对于工作,他尽心尽力。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气魄。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缜密、注重细节、全神贯注,自始至终不松懈。人没有恒心,做任何事都不会有成就。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遵规守纪、安分守己、踏实做人、干净干事。对当事人负责到底,心中时刻记得群众,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各种法律问题。时刻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质、有品德的人。
(5)、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6)、这八点,曾国藩不仅在《挺经》里写明,在很多家书家训中也多次提及。他劝诫后辈之人,千万不能贪图一时享乐,就变得懒惰不作为,更不能因为取得一些小成就,或赚到一些钱,就目中无人,横行霸道。
(7)、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8)、北宋理学家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堪称理学的精髓所在,而在数百年后将其贯彻至今的却是一名不喜理学但却足够伟大的清代官员。虽然他在历史上的记载不讨人喜爱,但他却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他便是曾国潘。
(9)、要想让自己有辉煌的人生,就以曾国藩为榜样吧!
(10)、 经典汇聚,天下众和,典汇人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努力,逐渐形成以“广播种、深扎根”内外兼修的“典汇众和”体系化运作平台,平台始终坚持以推广读经教育为己任,扎根儿童基础教育,践行家校共育理念,重建现代书香门第,虽仅有微薄之力,然典汇人愿以万分之诚意,结交志同道合家长、老师及教育同仁,办有根的教育,做有魂的老师,育有心的孩子。根深才能叶茂,用灵魂唤醒灵魂,开发人性,育人育心,为实修真正理想的教育而奋斗不息。
(11)、抛开阶级立场而言,曾国藩确实是中华历史上具有强健人格的少数人物之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譬如说胸怀大志、清正廉洁、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俭节约之品德,更值得时下我国国民借鉴和发扬。
(12)、那么曾国藩究竟何许人也呢?曾国藩在1811年出生于湖南双峰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热爱书文,后来只身一人进京赴考,凭自己的才华斩获进士之名并且在京师任职,年仅37岁便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美誉。在我看来,陆游的这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便是对曾国藩一生最好的评价了。本是胸怀大志的一代鸿儒,却因硝烟四起的国土毅然选择了弃笔从戎。当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肆虐华夏大地之时,心怀天下的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战斗中磨炼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终得以崛起,为平定动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样兢兢业业的他却被皇上所猜疑,借口曾国藩汉人身份而将已然许诺的王位贬成了"毅勇侯",他忠实的将士门为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拥戴曾国藩自立为王。熟读史书的曾国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呢?但"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国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内心不准许他作出这样违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权力诱惑之前,他始终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务于当朝圣上,可谓是无愧于国家了。
(13)、终于读完《曾国藩家书》颇有感触。其实,很喜欢曾国藩这个人,以及他的好家风,甚至对湖湘人也格外敬佩。他们家的家风和我们李家的家风是很相像的,而且他的家训,和爸爸对我的谆谆教诲如出一辙。
(14)、对于学习,曾国藩在《致诸弟》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他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书到写字再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作为青年干警,我们始终要注重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在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到实践中,和同事讨论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同时对照标准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做到从心灵深处查找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从工作态度中查找工作落实上的不足,从生活态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15)、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16)、儒学之惨剧于中华民族实在是千年大殇,扼杀了文明的萌芽,终于让文明胎死腹中,错过了与世俱进的文明巨流,惨遭世界淘汰,羸弱屈辱达一个世纪之久,时到如今余祸不断。笔者对当今的国学热很是反感,循经导轨,翻古引今,实在是文明之世的逆流。如果我们自诩的国学大家们,能够看清如今的文明发展大势,不再故纸堆里找出路,然后引经据典的指导今世,中华民族或许会发展的更好。
(17)、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18)、作为一个普通的读书者,更多的是关注《曾国藩家书》那些在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以及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的感悟。
(19)、继承了家庭的优良传统精神—锲而不舍。我们读第一章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父亲多次科考,多次不中。考了好多年,终于在40多岁才榜上提名。而曾国藩本人也考了好多次才考上秀才。父子俩的这种成绩成了当地乡亲的笑话,但这些都没有阻止曾氏家族追求金榜题名的梦想。他们带着这样的梦想,一步步锲而不舍地向梦想迈进。终于父子俩都在不同的时间实现了自己或大或小的金榜题名之梦。而能带着他们坚持下来的就是他们家的家族精神——锲而不舍。曾国藩回忆,他的祖父有“三不信”,不信风水,不信医生,不信和尚,只信人定胜天。我想翻译过来,就是对梦想的锲而不舍的这种精神。
(20)、曾国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大家想,这样一位名人,肯定是聪明绝顶吧!那让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1)、联想:当洗手后,忘关水龙头时,你是否想过人类剩下最后一滴水将从哪里来?也许就是你的眼泪吧!当你把剩饭乱倒的时候,是否想过农民伯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汗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便是艰辛的又一真实体现。
(2)、司马谈《命子迁》: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3)、──吾人今日劝人读经,亦欲厚培天下读书种子也。
(4)、一年四季,滇源普通人家的各种祭祀活动,可谓勤,可谓诚。真正体现和落实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经言。
(5)、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6)、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
(7)、曾国藩的经世致用之学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问源泉。若能善学善用,则对我们来说将是受用无穷的。
(8)、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跟注重“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体系,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
(9)、他的意思是说,朝代建国之初,奇才异士不胜枚举,这靠的都是天运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谓乱世出豪杰;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业,天运占一半,人的努力占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则主要靠忠和勤了。这段话的描述虽有偏颇之处,但是他肯定了一个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10)、家庭教育最核心的是陪伴,曾国藩自幼随父在家塾里见斋读书,曾国藩中举以后在京当差,就把最疼爱的九弟曾国荃带在身边,以尽长兄之责。在训练湘军时,利用早餐陪大家,对自己的孩子就更不必说了,曾国藩长年身在军营,两个儿子不能随侍身旁,父子之间经常通过书信探讨学问,《曾文正公家训》所收书信中,随处可见曾国藩对两个儿子在学业上的指点。曾国藩在咸丰九年(1859)四月二十一日写给曾纪泽的信里说:“凡有所见所闻,随时禀知,余随时谕答,较之当面问答,更易长进也。”曾国藩要求曾纪泽随时向自己汇报读书心得,并允诺会随时谕答。因为他认为父子之间以书信探讨学问,甚至比当面问答更有益,大概是因为书面探讨,更系统化、更条理化。曾国藩在咸丰八年(1858)七月二十一日写给曾纪泽的信里说:“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在成长过程中,书信可谓是别样的陪伴。
(11)、人都是有良心的,一旦做了不合良心的事,便会处处小心,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生怕被人发现,即使生活衣食富足了,但内心的忐忑却不会减损分毫,即使人在天堂,心却在地狱。
(12)、《朱子治家格言》教人以厚道待人,以礼仪处世,以勤俭持家,以诗书为高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教人不贪念:“莫贪意外之财”;教人正直从善:“勿恃势而凌逼孤寡,匿怨而用暗箭。”这些格言警句虽然离我们有一定远的时间,重了一点家庭色彩,但读起来并不过时,这就是中华美德,最能炼就人的意志,培养人的情操,最普通的人生美德。
(13)、所以,我们要懂得节俭,但是要适可而止,不可偏离。要把道理想通,学会感恩他人。其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我们何不让此举成为一种习惯利己利人呢?《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篇5前几天,我得到《中华美德书》一本,欣喜之余,美美品读,《朱子治家格言》就是其中的一篇。他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处世的宝贵精神。
(14)、最后,曾国藩认为,读书还需要培养自己的兴趣范围,世界上的知识领域,千千万万,各类书籍琳琅满目,书山书海之广阔,穷尽人的一生,都是读不完的,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以粗略的涉猎一番,但还是应该找到属于自己最看重的知识领域和范围,在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加强自己的认知和学识,日积月累,才终会在量变的基础上质变,完成华丽的蜕变。
(15)、在为人处世方面,曾国藩秉承着“拙诚”和“坚韧”两个词,俗话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们为人要做到诚信踏实,而不是投机取巧,而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是要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挑战自我,磨练自己的意志。
(16)、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17)、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18)、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19)、感悟:古语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少年时在逆境中成长,更能被磨砺得愈发光彩。中年时年富力强,无论出于什么地方都能做出一番成就。晚年时选择遵从本心,找寻自己最舒服的生活状态,一生都能丰富多彩、福寿延绵。
(20)、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1)、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2)、读这本书可以让人感觉到原来成功是如此简单;原来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诸多缺点,只是他们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来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迹可循的。
(3)、很多人终其一生奋斗的目标,不过是能过上好日子,能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好一点,然而很多人,在不断的奋斗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己,做一些违背初心和良心的事。
(4)、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够忍辱负重,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5)、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他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
(6)、蜀主刘备弥留之际,留给儿子的遗训可谓家喻户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应该是最朴素的做人规范吧!
(7)、曾文正说:“开国之际,若汉唐之初,异才、畸土、丰功、伟烈,飙举云兴,盖全系夫夫运,而人事不得与其间。至中叶以后,君子欲有所建树,以济世而康屯,则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欲多趋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8)、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9)、第在治家方面。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有持家八字决:早宝考扫书蔬鱼猪。还讲,人生并不是总以功名为第孝劳亦可也。教育子弟间和睦时讲,“未闻有兄弟不和而家业兴旺者,未闻有兄弟和而家业不兴者”总之,治家第一要孝,第二要兄弟和睦。
(10)、注重人才培养,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任务,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对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人称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挟私报复担心粮草不及,然实非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实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11)、曾国藩家训中,有两处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日有所获。一是用日记反省不足。二是静坐30分钟。三是完成一篇文稿、一次公务活动等较大工作量的须在日记进行总结。四是每日梳理所学,并纳入知识结构。《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10利用十余天的时间读完了《曾国藩家训》,对曾国藩的成长过程与为官的经历有了浅显的了解,更对曾国藩的为人处事之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3)、只有坦诚待人,真诚做事,忠诚事业,我们才能在历史长河里做出踏石留印的事功、开拓波澜壮阔的明天。
(14)、读这本书可以让人感觉到原来成功是如此简单;原来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诸多缺点,只是他们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来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迹可循的。
(15)、曾国藩的治家思想,尤其是在教育子弟和门风建设上,颇受后人重视。《清史稿》说曾国藩“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可谓得其环中。蒋介石盛赞曾国藩,说:“吾姑不问其当时应变之手段、思想之新旧、成败之过程如何,而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最能体现曾国藩“事功本于学问”“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的,无疑是曾国藩家书家训了。
(16)、曾国藩从善如流,在创建江南制造局的同时设立了翻译馆,专门翻译西方科技专著,奠定了中国翻译学的基础。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蒸汽机轮船、第一台汽锤、中国第一台车床、中国第一台刨床、第一艘近代军舰全是从安庆内军械所,从江南制造局里出来的。曾国藩的洋务事业虽没他预期的效果,但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7)、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三是为人要“主敬”。
(18)、“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此句为格言首句。看似普通,做到却难,看似是家务清洁之事,其实是教导人勤奋向上。现在不少人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求上进,贪杯晚睡,吃喝玩乐,睡到太阳晒到屁股还不愿起床。其实我也一样,有过几次能“黎明即起”温书读课呢?不说早起闻鸡,就是连件衣服,鞋袜也要母亲洗晒。懒惰在我的身上越来越严重。一顿饭菜,没好吃的全都倒掉,一件衣服不漂亮的,也不穿,穿鞋袜要讲时髦。还学着别人穿戴首饰,饰发穿耳,哪里有想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9)、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20)、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
(1)、而且资质平平并无天赋之才,两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后是在不懈的勤奋钻研下考得功名。之后他在于太平军对抗中,由于自己刚愎自用、不擅指挥等原因遭到多次失败,并三次跳河自杀未遂。但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国藩并没有长期沉溺于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断自我反省、惕厉自己、吸取教训并最终成为一名为后世推崇的大家。
(2)、身处于浮躁的社会,很难再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直到邂逅《曾国藩家训》,虽时隔二百余年,曾国藩的言语和精神仍熠熠生辉,能够照亮我们日益阴霾的内心。
(3)、原生家庭重视教育。从第一章可以看出,从曾国藩的爷爷辈就非常重视教育,不惜花重金培养曾国藩的父亲和曾国藩本人。本来祖父是想培养父亲的,可惜父亲多年不能中取,祖父就是不信邪,把希望放在孙子上,从小非常重视曾国藩的教育,所以曾国藩在这种教育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自然文化基础和素养也不差。
(4)、这本书,我读了很久,也深深的打动了我。对于曾国藩,一开始的认知是教科书里面的坏人,现在,我知道他是多数人的信仰。对于个人明明就没有彻底好的和彻底坏的之分。他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生以圣贤自期,却也不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活一辈子。他的风雨飘摇的一生,浩浩荡荡,也给我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具体说不清是什么,但是我觉得似乎离我们的理想很近,离我们的初心很近。我们走的越来越远的时候,需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保存灵巧与可爱,也需要高瞻远瞩的目光以及对自己的一些要求和期待。圣人,完人本就没有一定的标准,并且我们的生存条件也不一样,如何的要求自己,这是很难的。“君子慎独”一直以来,我不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么,是教科书吗?还是别的。近来的日子我确有体会,似乎知道意识到,儒学理学文化以及现代科学对当代人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渐入我们的灵魂,长成我们的骨骼,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一直以来我常常会追求完美,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节奏,今天我知道那是自己的惰性,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要自我节制。昨天看了白岩松的“对白”他说“自由即自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更是要自律,形成自己的良好行为养成规范。未来的日子,我就试着做更好的人。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