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句子 > 句子摘抄 >

精选十句民间谚语(文案60句)

时间2023-06-08发布admin

民间谚语俗语1000条

1、民间谚语俗语1000条

(1)、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2)、陈世明在《新疆现代翻译史》(1999:230)中指出:“评论译品是探寻翻译技巧和方法,总结翻译经验的最好方法,但这项工作却没有认真开展起来,大量高水平的作品没有得到及时的评价,大量足以上升为理论的东西没有得到及时总结,这就在不同程度影响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青年译者没有借鉴的机会,茫然不知所措。”众多译家以维吾尔谚语汉译作为翻译理论研究的选择点和立脚点,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对不少原译、改译进行了评论、再译,探寻了一些翻译理论和方法,可谓是初步开展起了“评论译品”的翻译研究工作,着实可喜可贺,但今后任重道远,还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推动少数民族语文翻译事业的发展。

(3)、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4)、今天,(方志安国)推出安国歇后语,欢迎大家踊跃提供民间谚语、俗语、歇后语等(投稿邮箱附文末),以丰富安国的语言宝库。

(5)、有些民间的谚语是小孩子都知道的,因为从小听老人家们说,于是谚语还常常在小孩们的口中传唱。以下是由我为大家精心整理出来的民间谚语俗语,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6)、   它是建设和谐社会、搞好邻里关系的法宝。如“冤家宜解不宜结”、“路上不遇桥上遇”、“邻居好,赛金宝”等,告诉我们要放弃个人恩怨,搞好邻里关系,对建设和谐社会不无裨益。

(7)、走马镇民间故事流传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它起源的确切年代无从稽考,但走马场建立于明末清初并很快得以兴盛,故事应与之同步发展,其产生形成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8)、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的寺里人。民间常见的谚语俗语精选淡淡长流水,艳艳不倒头。

(9)、五年六月七日八时。民间常见的谚语俗语推荐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10)、谚语翻译方法、原则的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

(11)、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12)、是从"花灯二人转"发展而形成。是近30多年来专业文艺工作者辛勤研究探索的结晶,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表演形式,也是与新时代衔接得最密切的一种表演艺术。其表演形式是由二女二男、四女四男、多女多男来进行表演的较大型的花灯歌舞,演出要有专业舞台。

(13)、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

(14)、小暑起南风,绿豆似柴蓬(小暑这天刮南风,将天旱)。

(15)、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16)、总而言之,此阶段的研究成果,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形势喜人。从翻译实践上看:有黄祥荣的译本(1200多条),新疆大学中语系《维汉词典》中的谚语译文(约1000条),有阿里木·卡德尔等的译本(约2580条),有赵世杰的译本(约6000条)等。总的译文条目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一阶段。从翻译理论研究上看:总结了翻译谚语的方法(马鸿坤等);提出了翻译谚语的原则(马俊民等);提倡了翻译要摆脱字面表层结构的束缚,依照词语深层结构的含义进行活译(刘珉等);主张对有引申或转义的熟语在直译后加括号给出对应熟语(王启等)等等。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对维吾尔谚语的汉译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和方法论价值。值得强调的是,对翻译中的难点和重点,还有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对指导翻译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中:黄祥荣在编译的《维吾尔谚语》(1981)前言中主张“只为维吾尔人民理解,而不易为懂得汉语文的人们理解的谚语……便处理为歇后语的形式;托乎提·巴克在《初探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问题》(1982)一文中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要反对“直译其表,忽视其义的现象”;李国香在《谚语的翻译》中认为翻译谚语“……只有细心琢磨,设想它所含有的全面意义,才可望译得妥贴,字斟句酌,丝丝入扣,得当不移,绝不可客观主义地浮泛的就字面作表译。”这些认识,极有见地。《新疆民族语文翻译研究》(1991)中有关谚语翻译问题的论文里,也有不少真知灼见。此外还有刘宾在《从民间文学特性谈翻译》(1985)一文中谈了民间文学翻译的三个标准和应注意的问题,这对谚语的翻译研究也具有指导意义。

(17)、爱情的天平加上金钱的砝码,就会失去幸福的平衡

(18)、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河边看柳;七九路上行人把衣宽;九九杨花开;十九燕子来;九九再九麦子入了口。

(19)、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

(20)、家不和,外人欺。家和万事兴。家庭内部不和,就会遭到外人的欺侮。

2、十句民间谚语

(1)、突出特色。出于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四性”原则要求,搜集整理时既要注意地方、种类、民族等方面尽量均衡,更要注意突出本范围内最具特色的作品。

(2)、乌龙打霸,不阴就下(指夜晚看到一片云横穿银河,将为阴雨天)。

(3)、初一阴,初二下,初三初四直“拉拉”(直“拉拉”为继续下雨)。

(4)、释义:在山东农家,炕虽然极普通,但由于是睡觉的地方,还是有点隐私性质的处所,自家人上炕是比较随便的,外人串门一般就坐在条凳上或炕沿上,不能随便脱了鞋上到炕里头去坐着。如果在炕上吃饭,就放一个四方形的桌子,两人分坐在两边炕沿上,其他人盘腿或蜷腿坐在桌子边。按着礼俗,吃饭时坐的位置是很讲究的。坐在炕沿的是要盛饭端菜的,一般是较大的孩子或母亲坐在这里,老人和父亲通常要坐在炕里边,吃完一碗饭,把空碗往边上一递,自会有人给盛上。所以,炕里头的位置就是地位尊贵的人和小孩子所坐的地方。农家宴客的时候,一般在炕上招待客人吃饭,这时就要把客人让到炕上。但如果客人较多,哪个客人坐到炕上以及坐在炕上的什么位置,哪个客人坐在炕沿或炕下边的凳子上,就必须讲究了,一般是按辈分和年岁来安排,经常会见到客人之间为谁该上炕而谦让不休的情况。因为不该上炕而坐到炕里头是严重的失礼,自己如果意识到,就会很不安,饭也吃不安稳,也会遭人笑话。“拽着猫尾巴上了炕”就是指不该上炕的人却上了炕。农家的粮食常遭老鼠祸害,所以好多人家都养猫,猫常在炕上炕下跳来蹦去。所以就有了这个涉及猫的俗语。不该上炕却上了炕,怎么上来的呢,拽着猫尾巴上来的。就比喻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抓住一个机会,或凭借一个由头,就获得了某种不该得的名分、地位等利益。

(5)、   兴化谚语是兴化人民历代口头文学成果的展现,它以优美丰富的想象,富有情趣的比喻,醇厚的乡音俚语,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兴化人民的社会生活和风俗民情,表达了兴化人民对美的赞颂、丑的贬斥,既有民主的思想内容,又有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读了这些谚语,能唤起人们对家乡故土的眷恋、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激发人们为建设新兴化而更加努力奋斗的热情。   

(6)、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7)、纨绔子弟皮金嗜赌成性。一日赌输回家,被妻子罚其滚灯。  该剧以旦角踩跷为应工,为丑角功夫戏。该剧重表演技巧,要求表演者基本功扎实,技巧熟练。集俏皮的川剧原生态灯调唱腔,和精彩的杂技柔术为一体。形成川剧独有的表演形式,极具观赏性。

(8)、聪明人听到一次,思考十次;看到一次,实践十次。

(9)、译本出版、译文发表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

(10)、   它是经济上的好参谋。“宁教有日想无日,莫叫无日想有日”“酱油豆子发人家”等叫我们生活要俭朴,细水长流。

(11)、   事理类。如“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扯动荷花带动藕”等。

(12)、恋爱是开启人生秘密的钥匙,感情是掌握钥匙的守门人

(13)、9:钱是惹祸苗、不能把钱看得太重,钱多钱少,够用就好;有钱没钱,开心就好,但也不能视金钱如粪土!

(14)、秀山花灯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土、苗、汉各族人民喜爱民间歌舞,她历史悠久,遍及全县各村寨、城镇,其中尤以隘口、清溪、兰桥、平凯、迎凤、涌洞、海洋、溶溪、峨溶、玉屏等地为最盛。秀山花灯传统的表演形式有两种。 

(15)、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指农历,立秋一般在六月二十日前后至七月初)。

(16)、逻辑思维混乱,缺乏条理是当今很多人的通病,包括高学历者。思维逻辑性差的人写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也就差,说理能力低,很难把一件事有条理地表达清楚,更不能用文字写出来让人明白,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俗话说4 8 3

(17)、麦子去了头,秫秫没了牛(小麦收割后,高粱已长的比牛还高)。

(18)、这一阶段,经历了维吾尔谚语的汉译文从无到有、从零星发表到规模化出版的过程,翻译出版的谚语总数大约有6000多条。这些译本为维吾尔谚语的翻译理论研究莫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19)、民国年间,东伏落村某家娶亲,邀一朋友为其作“陪客”。陪客迎女方“送客”时,送客向其行拱手礼,陪客不知如何还礼,慌乱中趴在地上向送客行跪拜礼,引起一阵哄堂大笑。陪客出了丑,忙不迭地说:“没干过,没干过”。

(20)、   它是社会文化史。从“卅日子晚上搓圆子,逸逸当当”和“大冬圆子小冬面”反映两千多年前的历史遗迹。本来兴化人过年过节吃汤圆是风俗习惯,为什么大冬也吃汤圆,原来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历法以冬月为一月,新年正是阴历十一月一日,大冬之日与新年曾经是重合的,这是大冬吃汤圆的历史根据,也是文化史。

3、民间谚语俗语1000条大全

(1)、石桥营(香山街)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民间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个有名的“故事窝”,“说瞎话儿”(讲故事)成为民风民俗,代代相传,至今不断。2007年10月,以本村部分退休干部和村里文化水平较高的中老年人组成调查组,进行民俗和民间文学调查,并自费编写资料,开设了“石桥营故事大讲堂”。截至目前,已采录各类民间故事素材1000多篇,有209篇选编为《平顶山石桥营民俗志·民间故事卷》,并于2014年5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采录歌谣600多首,谚语900多条,谜语1500多条,俗语1600多条,歇后语400多条,各类唱词100多篇。《观音传说卷》《歌谣谚语卷》《庙会香客卷》已经成稿,有待于出版;《方言俗语卷》《歇后语谜语卷》《民间文艺卷》等正在编纂,其他各卷正在分组调查整理资料,并探索着用壁画和画册的形式讲述“石桥菅故事”。

(2)、(注)文章原载于《语言与翻译》2008年第1期。

(3)、  唐末五代的兴化存奖禅师( 830~925)语录(参阅《已续藏》、《五灯会元,卷十一》)中有:  “僧问:多子塔前,共谈何事?’  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证实了“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这句谚语已流传于兴化。

(4)、(1)释义。解释俗语的意思,说明与俗语相关的民俗生活、地方知识、使用场合、文化内涵、民众观念、社会功能、表达效果等语境信息,相关文化背景、故事传说,与重要俗语对象相关的图片等。 

(5)、   时代性。时代的变迁,有的谚语已成为历史的记录,如“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指过去交通不便,经济条件差的农耕时代;又如“日日防火,夜夜防贼”指过去居民都是住的草房,易引起火灾,经济条件差,盗贼多的时代;再如“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都指封建社会官府的黑暗。

(6)、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画马难画走,画兽难画狗。

(7)、乌龙打霸,不阴就下(指夜晚看到一片云横穿银河,将为阴雨天)。

(8)、叠韵令:小石拾柿子,拾了拿到秤上试,需要称两次;头称斤数是整二次称四斤四两两次加起来,共有几斤柿?

(9)、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10)、   它是我们搞好生产、生活的指南。如“布谷催春种”、“滴水流成河,粒米凑成箩”等等。

(11)、田里一天走三次不算多,亲戚三年走一次不为疏。

(12)、   指导性。如“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指导人们就业、婚嫁。

(13)、据考证,“沪谚”的中心流行区就在原浦江陈行地区。“沪谚”编纂大师胡祖德也是原陈行人。陈行人喜欢讲老古话、猜谜语、唱山歌。胡先生通过讲、用、推广、收集并举的方式于1900年左右用数百条俗语、俚谚汇编成一册《松江俗语》,并于1914年扩编成《沪谚》,付梓谚语1000多条。

(14)、作为一项口头文学,沪谚的保护与传承绝然不同于“技能类”、“曲艺类”等可见、可动、可表演的项目。说沪谚首先要会说沪语,但现在说沪语的人越来越少,小孩大都不会说沪语,而沪语沪谚说得很溜的人,却已经都五六十岁以上了。“沪谚”的传承成了一个难题。

(15)、(3)说明文本来源。如果该条俗语不是本大系俗语卷编纂者新采录的文本,则需要按学术规范标注文本来源,具体标注格式为:选自:×××编:《×××》,××出版社,出版年,版次,起止页码。如果拟收录作品没有公开出版,也必须依据实际情况说明文本来源。

(16)、惊蛰闻雷果似泥(惊蛰节这天听到雷声,这年雨量大,丰县地高亢,将丰收)。

(17)、延安气候怪,早晨冻,上午晒,下午黄风刮的太。

(18)、            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19)、   修养类。如“胜不骄,败不馁”、“真金不怕火来烧”、“坐得船头稳,不怕浪头颠”等。

(20)、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