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句子 > 句子摘抄 >

精选24节气农业谚语大全(文案107句)

时间2023-11-18发布admin

24节气农业谚语

1、农谚谚语大全24节气80句

(1)、二十四节气,在现代农业化今天,农村人依然把它当做指导农事生产的宝典,许多有关二十四气农业谚语都是老一辈人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2)、落霜有日照,乌寒着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3)、春分一般在每年阳历3月20日或21日。这时正是太阳到达黄经零度,白天与黑夜的时间长短正好相等,所以有“日夜中平”与“昼夜平均”之说。春分过后,日子一天一天长起来,故有“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的民谚。  

(4)、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的时候。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5)、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6)、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此时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

(7)、 “白露的时候是不是天上就会有白色的雾气?”

(8)、莳里锄头,胜过垩头(肥料。松土深一寸,等于上次粪。七月下雨斗量花。

(9)、“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如图所示),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在黄道上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据此完成14~16题。

(10)、10)该收不收,必定得丢。24节气有关的谚语1)谷耩浅,麦耩深,芝麻只要隐住身。

(11)、头伏锄地一碗水,二伏锄地半碗水,三伏锄地碗底水。

(12)、春分之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几乎全球昼夜等长,都是12小时,此时北极点在经历了半年的黑夜后,在这一天初见阳光,而相对应的南极点则将在此日告别阳光,春分之后,阳光直射点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白天时间就开始变长,夜间时间就变短了,所不同的是南半球则变得昼短夜长。

(13)、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意思就是春分开始了之后,雨如果不停的话,清明节的前后是有好天气的。

(14)、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季节3个月,农厉中把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每半月为一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是:

(15)、柴船(知了叫,割早稻。稻怕胎里旱,还怕老来涝。处暑处暑,处处要水。

(16)、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按照天文学的惯例,以春分点(360度即0度)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两个节气点之间,相隔日数为15天多一点,全年即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17)、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18)、这个谚语说明春分过后,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就会越来越短,孩子们对这个谚语的说法有这样的好奇:“白天每天长多少呢?”“我感觉好像没什么变化呀?”“是一直长下去吗?”对于这样的好奇怎样去验证,孩子犯了难。孩子的这些困惑也引发了老师的思考,怎么能让孩子感受到春分后白天黑夜的变化呢?于是黎明与黄昏出现在了孩子的每天的生活中。

(19)、寒露表示地面的气温更冰凉,将要结霜了,陕北平均气温在8—10度左右,已到秋收大忙时期,“寒露谷,倒一半”就是指谷子快要收割完。秋收大忙时间,要提早动快,不然就有“糜子迟收折头,谷子迟收风磨,豆子迟收炸裂,洋芋迟收冻坏”的减产劣势。 

(20)、麦花立夏前,早花立夏后(麦田里种的棉花叫麦花,光田里种的叫早花。

2、24节气农业谚语大全

(1)、“立冬”即是冬季的开始,“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对“立冬”如是说。 

(2)、六月稻田拔棵草,冬至能够吃一饱。大暑不耙稻,收成勿会好。

(3)、 “春分是24节气里的一个,我背过24节气歌。”

(4)、惊蛰:蛰,藏的意思。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5)、立秋的蕾,白露的花,温高霜晚收棉花,温底霜早就白搭。

(6)、“立春”陕北人又称“打春”,或“开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首个节气,即指春天的大门被打开,天气将会慢慢地暖和起来。不过,在陕北天气要暖和起来,到了“惊蛰”之时,万物复苏,天气才转暖。“春打六九头”,为立春六九的第一天。如果是立春在五九的最后一天,为“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头”,由于农历每个节气是15天,冬至到立春间,就有小寒和大寒,三个节气的45天,与五个九的日数45天正好相同,故有“春打六九头”一说。不过,也有“春打五九尾”的一说。 

(7)、多施肥料培水质,一肥二活三要爽,鱼病防治莫粗心,综合防治高产量。

(8)、从小雪开始经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就是立春之时。小雪到大雪是一个月,为“一月正”。冬至15天加上小寒大寒30天,计45天时“定打春”。 

(9)、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二十四节气农谚语拓展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10)、清明节是我国传统中最重要的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11)、七徛八倒九斜十落。(金牛宫顶的小七星,天亮时,每月在天上的位置。)

(12)、六月南风里,稻管里生虫。若要发,靠手挖。立秋勿拔草,处暑勿长稻。稻耥黄秧,草耥芽。三耥九耘田,砻糠变白米。稻耘三遍谷满仓,棉锄七次白如霜。花靠锄头稻靠耥。

(13)、清明暖,寒露寒。              

(14)、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

(15)、《清嘉录》中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小满节气日期大致为( )

(16)、查历年纪录,长江流域在阳历一二月之交,天气最冷。立春在阳历二月五日左右,长江下游的最冷天气行将结束,天气就可变暖了。但是照习惯说:这时还是残冬岁底的时候,所以有此一说。

(17)、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蛰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

(18)、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

(19)、“小雪”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前后,太阳达到黄经2气温下降,陕北年平均气温在0—零下4度左右,下较小的雪。 

(20)、小满麦断根,四月芒种麦割完,五月芒种才开镰

3、24节气的农谚

(1)、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2)、对于以农耕为依赖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有多少,意味着来年的收成能有多少,二十四节气便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其实践价值不言而喻。

(3)、常垫牛栏掏鸡窝,腿勤手快积肥多粪坑加个盖,肥效全都在。

(4)、寒露畜不闲,昼夜加班赶,抓紧种小麦,再晚大减产。

(5)、立秋播种,处暑移栽,白露晒盘,秋分拢帮,寒露平口,霜降灌心,立冬砍菜。

(6)、在清明谷雨的节气,天气还是很冷的,这是北方寒潮南下的结果。

(7)、   “禾到大暑日夜黄”,对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战斗已拉开了序幕。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要根据天气的变化,灵活安排,晴天多割,阴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最迟不能迟过立秋。“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最好,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农谚说:“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出现旱象应及时浇灌。

(8)、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9)、全年二十四个节气,在阳历的月日是确定的,在阴历是不一定的。清明节在阳历四月五日,在常年是阴历三月初。如果碰到有闰月的阴历年,很可能在阴历二月初。那末,阴历二月行的是阳历四月的天气。三月行的是阳历五月的天气,比较平年的二月三月,要暖得多了,所以说清明在二月,野外一片青;清明在三月,大地还未回春。

(10)、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11)、班上的孩子有些是可以把“二十四节气歌”背得烂熟,但由于生活在城市里,孩子们通过农耕感受季节变化的机会实在有限,因此对于每个节气的含义和特点并不完全理解。因此,老师们便抛开了关于节气知识性的交流互动方式,每到一个节气,老师就会把搜集到的有意思的民间谚语带到了孩子们身边。

(12)、B 大寒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各地的影子朝向均向北。根据影子方向可知,景观图的左侧为南,右侧为北,故拍摄者面向西方。

(13)、以上两则谚语,表述谷雨前后入种作物的时期。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谷雨时期,陕北多旱象,企望有场好雨。此时是旱田作物入种时期,要一场好雨,同时冬小麦返青后,布根絮深扎土壤,有好的墒情,更利于小麦的发育生长。同时春天翻地深耕到了紧张时期,也要好的墒情。由此,有谚语强调此时降雨的重要性:谷雨不下,庄稼害怕,谷雨前后一场雨,胜过秀才中了举。其中的“不下”即为“不下雨”。

(14)、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後阴转晴。午後下雨,就会到半夜。)

(15)、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 )

(16)、大暑,二十四节气的第12个节气。公历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

(17)、《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对“暑处”说:“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然而,有时的暑气余威还不能快速消退,秋老虎还在施威,有民谚说“秋晒如刀寡”。若是再过半个月,到了白露后,才真正凉爽起来,故有“暑退热不来”一说。 

(18)、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19)、小寒鱼塘冰封严,大雪纷飞不稀罕,冰上积雪要扫除,保持冰面好光线。

(20)、白露:天气转为凉爽,日夜温差加大,地面上的水汽晚上容易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4、二十四节气农业谚语

(1)、小雪小到,大雪大到,冬后十日,乌鱼就没了。

(2)、 “芒”指一些作物生有芒,如大麦、小麦。这些作物就要成熟,多指关中地区。芒种在阳历的6月5日,或至7日,陕北的麦收时期应在阴历的6月初旬,正好相差一个月。芒种时期,陕北的糜子到了入种时,谷子的播种有已较迟缓,但还可以入种。现在人们种地经营者较少,劳务土地亦不多,只要有好的墒气在小满或更早些时候就把谷子入种好了,到了芒种时谷苗亦不低了。上述所引农谚,表述在芒种时抢种晚秋农作物的迫切性。 

(3)、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4)、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

(5)、C 古文的大意为昨夜春雷轰隆,早晨扛着锄头去南山坡锄草。可推测为惊蛰。

(6)、由民间谚语融入孩子对节气的认知,让整个活动变得有意思起来,每一个谚语孩子都能主动与自己生活中对气象、环境、动植物变化等相联系,形成他们对节气相对科学的认知,而这样的连结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究节气的兴趣。

(7)、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谷雨的时候是种植红薯最好的时候,其实不同的地方也稍微有差别的。而红薯本身是收的比较多的,亩产万斤并不难,可以好点卖出去然后五六毛,然后差点的做粉条加工麻烦但是非常贵,剩下的小的不太好的,我们就喂猪了,所以红薯在农村是好东西;

(8)、处暑时期正是大秋农作物拔穗灌浆之时,又是炎热天气,极易形成干旱局势。这时有一场保墒好雨,正是“庄稼粒粒是米”的兆头。如果处暑前后没有雨水,拔节的农作物就会干旱的卡住拔穗的脖子,造成减产的劣局。同时,处暑前后没有落雨,据一月的气象周期性规律,旱象很可能要延缓到白露尽,秋分时,这是农人们值得注意的事项。 

(9)、清明要晴,谷雨要雨。           

(10)、进入小暑,即要数伏了。数伏时期,天气炎热,土壤中的水份很快被蒸发。所以为了防止干旱,保持水份,锄地应及早动手。在极为炎热的天气里,土壤中的水份顺着土壤毛细管被蒸发,锄地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不致水份蒸发掉,起到保墒作用,所以谚语强调锄地越早越好。

(11)、 “小寒大寒,不久过年”一语,从大寒开始计,时间不等,到过年的少者十多天,多者二十多天。

(12)、寒露到,割籼稻,霜降到,割糯稻。稻秀只怕风来摆,麦秀只怕雨来淋。

(13)、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14)、B 小满大约在夏至(6月22日)前一个月,即5月22日前后。

(15)、A.立春  B.谷雨  C.惊蛰  D.立夏

(16)、就在他们认为这个谚语不真实的第二天,早晨7:30入园时,几个孩子有了新发现,幼儿园树下草地中的小草上有好多好多的小水珠!但这些水珠等到上午户外活动时就没了。

(17)、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18)、40年前,指导东北某地农业生产的谚语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的谚语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农业谚语的变化反映了(  )

(19)、“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以阳历来看在第二年的1月20日或21日,此时太阳正好到达黄经300度。陕北历史上在这里年极端气温在零下30—25度。是为最冷的时期,滴水成冰,无怪谚语说“小寒大寒,滴水成团”。 

(20)、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24节气农业生产谚语精选(3)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5、24节气农业谚语歌

(1)、C 教室走廊在大寒日开始受到阳光照射,结合二十四节气顺序可知,小雪与大寒关于冬至日对称,可知小雪过后,教室走廊被南楼挡住不能在正午照射到阳光。

(2)、黎明是每天太阳升起的时间,寓意白天的开始,黄昏是太阳落山的时间,预示夜晚的到来。可不可以通过每天记录黎明与黄昏时间来验证是不是春分之后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呢?老师的这个建议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赞同。接着老师又抛出了探讨问题:“我们怎么来做呢?”孩子们开始发散思维,主动获取生活经验,提出了实施的方案——

(3)、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

(4)、秋分时期,陕北的糜子还没有成熟,不能收割,到了寒露期间,谷子就大熟了,赶快要收割了。 

(5)、晚看西北黑,半暝仔起风雨。(傍晚,西北天上有乌云,半夜有风雨。)

(6)、于是,从春分的第二天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按照排好的时间表,每天一名孩子记录并分享当天的黎明与黄昏时间,并呈现在班级环境中。以两周为一个周期,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回顾一次时间记录。孩子们发现,真的是春分之后的每天黎明时间都会早一些,而黄昏时间都会晚一些呢!经过近3个月的持续记录,孩子们最终鉴定的验证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的民间谚语啦!

(7)、雨下清明前,谷雨雨不干;雨下清明后,干到立夏头。

(8)、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9)、了解更多“惊蛰”节气相关文章及可以开展的活动,可点击以下链接:

(10)、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11)、虽然孩子们认为这些节气民间谚语很有意思,但也不乏发出质疑的声音:“真的是这样吗?”对于孩子质疑的好奇,老师们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我们可以怎样知道这些谚语是不是真的呢?”

(12)、7)开花过密,适当疏掉,全部保留,空耗养料。

(13)、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

(14)、B 位于中纬度地区的南、北温带,一年中冬、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大,气温变化大,因而季节更替最明显。

(15)、夏至棉田锄三遍。胜过多施三次肥。脱花要等黄梅信,锄头落地长三寸。

(16)、B “夏至”时日影长度最小,为160分,甲处的日影长度为160+99分;乙处的日影长度为160+99*6分,为754分;丙处日影长度为1350-99分;丁处日影长度为1350-99*2分。

(17)、春分节气是个重要的节气,它具有天文学上的意义,还有气候上明显的特征。所以“春分不刮地不消”,这里的“刮”是指“刮风”而言,刮风又要企望来刮东南风。我国东南沿海是海洋的世界,又多是热带区域,海水的蒸发量极大。东南风移居到陕北,带来温暖的空气,湿润的气流,将会把这里冻土融化开来,冻土得以消化后,草木即会长生发芽,无怪民谚说:“春分不刮草不长”。 

(18)、“大寒不冻,冷到芒种”,此为气候反常现象的一则谚语。如果到了大寒极端冷冻之时,气侯还温不塌塌不十分寒冷,这说明东南部热气流在我地徘徊不散,西北风又没有移动到我地周边,所以形成“大寒不冷”的局面。但是,气候变化的冷暖有周期性,并且以长时期慢慢地转换,所以说“冷到芒种”是为冷冻的时间较长,不一定就会“冷到芒种”。 

(19)、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教室走廊在大寒日13时(北京时间)前后开始受到阳光照射,而不再被南楼遮挡。下图是某同学于当天拍摄的一张阳光照射教室走廊的照片和二十四节气图。据此完成8~10题。

(20)、 “一年之计在于春”典出南朝梁元帝萧铎的《纂要》中提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至理名言,后又在《增广贤文》中增添为“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陕北勤劳的劳动人民对人生的勤劳总结出经验说:“早起三日顶一工”。所以一经打春,人们开始忙碌起来。 

(1)、霜降也是黄淮流域羊配种的好时候,农谚有“霜降配种清明乳,赶生下时草上来。”母羊一般是秋冬发情,羊羔落生时天气暖和,青草鲜嫩,母羊营养好,乳水足,有利于羊羔的生长。

(2)、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但是大学毕业以后,我也没有再回到农村去从事农业生产,而是选择了在离农村不远的小县城工作。虽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倒是离农业也不是太远。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要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民、农业和农村,了解农村的一草一木。在走访的过程中确实发现农民不太按照节气来种植蔬菜和水果。主要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个:

(3)、清明时的很多谚语阐发天气清明无雨较好,这无疑对人们出行上坟,旅游踏青带来方便。但周期性的降雨很可能给人们带来不良影响,这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而总结出来的说法。 

(4)、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5)、白露在每年9月7日,或至9日。《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说“阴气渐重,露凝成白也”。因气温降低,晚间水汽接近草木物体,便白色的露水珠出现。天气一天一天地冷起来,陕北气温降至14—16度。白露期间庄稼“不出头”,或“不出”,都是还没有拔节抽穗,穗头还没露出来,就是没有收获粮食的预兆。 

(6)、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此时的天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

(7)、有关立夏的谚语很多,多以气象和劳动而表述。因为进入立夏,陕北气温已达到15—20度。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