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句子 > 句子摘抄 >

精选顾炎武的千古名句(文案73句)

时间2023-11-30发布admin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2)本题陈献章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强调怀疑的重要性”等可以得出结论。

(2)、      他根据历史事实来证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不是由于自然的变迁,而是由于人为的因素所造成的:“河政之坏也,起于并水之民贪水退之利,而占佃河旁漕汙泽之地,不才之吏因而籍之于官,然后水无所容,而横决为害。”他以五代、宋、金三史的史料记载说明,山东梁山水泊本有方圆八百里的水面,而到了明末清初,却只剩下方圆十里的面积了,可见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破坏之严重,而这种破坏,皆是由于人与水争地所造成:“非河犯人,人自犯之。”顾炎武的这一精辟概括十分深刻地说明了尊重自然规律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3)、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工夫之则猛烈押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4)、于明末极诋李贽与锺惺。见卷十八本此而主严别流品。

(5)、汉、唐诸儒,不过辨经文之同异,较训诂之得失。至宋儒始知讲圣贤之学。鹅湖、鹿洞之论说,与石渠、虎观不同日而语矣。本朝儒者之讲学,前则姚江,后则钖山为盛,而天下之谤议亦丛焉。于是数十年来士大夫遂安于不学,而以讲学为讳。安于不学,而人才坏矣;以讲学为讳,而人心日丧矣。以致海内分崩,两都沦陷,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夫世变至今日,而以讲学为事,诚骇世俗之观听……然流俗后进,惟知以五经、四子为干禄之具,驰骛于浮名,沈溺于声色货利,委琐龌龊,与圣贤之言往往背驰。正谊明道之论,耳未尝闻,念不到此。一旦闻先生长者,称圣人之遗训,演先儒之眇旨,知人伦之不可苟,名教之不可犯,天理之不可灭,人欲之不可纵,能无惕然动于中乎?故……谓有补于人心也。吾党固尝有志圣贤之学,然或溺于燕朋,或废于孤陋,自画自满,考其所至,未及古人远甚。今……则德不孤而气益奋,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绝学而开太平」者,何容复自诿乎?故……谓有补于人才也。人心正而天下知学术,人才出而天下有事功。气运之亨,国家之兴,恒必由之。然则讲学又曷可少哉?归玄恭遗着静观楼讲义序

(6)、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而权乃移于法。于是多为之法以禁防之,虽有大奸有所不能踰,而贤智之臣亦无能效尺寸于法之外,相与兢兢奉法,以求无过而已。于是天子之权,不寄之人臣,而寄之吏胥。是故天下之尤急者,守令亲民之官。而今日之尤无权者,莫过于守令。守令无权,而民之疾苦不闻于上,安望其致太平而延国命乎?同上

(7)、玄恭自谓始闻讲学,亦以为迂,及陆桴亭、陈言夏会讲静观楼,至者百余人,玄恭亦与焉,乃知讲学于世道人心良有补。事在顺治十六年己亥,尚在梨洲复兴证人书院前八年。今观其说,可谓卑之无甚高论。然较亭林以明之亡国归罪阳明之讲学者,实为公允。亭林以狷介之性,发为斩截之议。抑其为此,开其为彼。虽后之专趋考证,不讲身心,未必亭林一人之言可以为之主持;而后人推尊亭林,谓为考证学作开山者,要知在当时,亭林知好学侣如张蒿庵、归玄恭,固并不尽以亭林见解为然。即居今平心论之,亭林人格之兀岸,与其言论之斩截,固是互为表里。然其间是非,则当分别而论,不得混为一谈也。南昌彭士望躬庵有言:「阳明旷代完人,在濂溪、明道伯仲之列。不幸心斋、龙溪,不务格致,空谈良知,耄更披猖,无复顾忌。一再传而为罗近溪、周海门、赵大洲、邹南皋之倡率,邓定宇、管东溟、陶石篑、袁伯修、中郎之附和,又歧而为颜山农、何心隐、邓豁渠、李卓吾之灭裂放肆,遂令天下不惟无真儒,并无真禅。丑博通达,坚行雄辨,适以助其横流之人欲,深其倾危之习气。少年骇其奇爽,乐其放诞,内不去纷华之实,而外坐收道学之名,一鸣千和,牢不可破。驯至启、祯之间,性命、气节、经济、文章,愈出愈幻,而无一不归于虚。夬上不决,天怒鬼尤;乃至有甲申之事。」『树庐文钞卷二与陈昌允书。』又曰:「尧、舜有丹、均,文、武有管、蔡,孔子有冉求,程门有邢恕,而不远晦翁之世,服习其学者,有吴澄、姚枢、许衡之属,身自陷于不义。盖学不在于师傅,而在其人之自力。人顾以龙溪罪阳明,独不闻以曰仁、惟干、绪山、念庵诸公功阳明,何也?」『文钞卷一与谢约斋书』躬庵为「易堂九子」之固皆深推阳明者。近人章炳麟菿汉昌言谓:「顾亭林深惩王学,然南交太冲,北则尤善中孚。太冲固主王学者。中孚且称「一念万年」,其语尤奇,且谓「宁人抛却自心无尽藏」,然交好固不替也。则知宁人所恶于王学者,在其末流昌狂浮伪而已。」然亭林之言方为后世借口,则亦不得而不辨也。

(8)、      在顾炎武看来,在行政权力退出市场竞争以后,国家仍可以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等方面。

(9)、故曰:「宗子次于君道」。日知录卷六「爱百姓故则罚中」条凡此所言,在上则慕封建,在下则睎宗法。虽激于世变,然怀古之情既深,而不悟世运之不可反,则终为书生之见也。惟主分权,重自治,固不失为正论。又其论俸禄,则曰:

(10)、进入山东公共文化云网站首页→地区切换(山东省)→(活动直播)→下拉至精彩预告→即可观看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李贽深刻揭露那些道貌岸然的道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打破了对封建时代最高的思想权威孔子的迷信,认为道学的一切祸害均源于孔子,因此决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他辛辣地嘲笑道学家对孔子的项礼膜拜,是一犬吠影,众犬吠声。李贽又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他指出:“六经、《语》《孟》”,“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

(12)、以言夫亭林博学之教,则最著者有两书:一曰日知录,一曰音学五书。亭林尝自言之,曰:

(13)、自孔、贾奉勅作正义,而汉、魏、六朝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之说并废。又近时吴中何氏焯、汪氏份,以时文倡导学者,而经术益衰。先生生数千载后,耽思旁讯,探古训不传之秘,以求圣贤之微言大义。流风所煽,海内人士,无不重通经,通经无不知信古,而其端自先生发之。

(14)、近世为汉学考证著书辟宋儒,以言心、言性、言理为厉禁,究其所以为之罪者不过三端:一则以其讲学标榜门户分争,为害于家国。一则以其言心、言性、言理堕于空虚心学禅宗,为歧于圣道。一则以其高谈性命,束书不观,空疎不学,为荒于经术。而其人所以为言之指亦有数等:若黄震、万斯同、顾亭林辈,自是目击时弊,意有所激,创为救病之论,而析义未精,言之失当。杨慎、焦竑、毛奇龄辈,则出于浅肆矜名,深妒宋史创立道学传,若加乎儒林之上,缘隙奋笔,忿设诐辞。若夫好学而愚,智不足以识真,如东吴惠氏、武进臧氏,则为闇于是非。

(15)、顾炎武主张,重启封驳制,利用封驳来制约君主的权利,以此避免君主滥用私权。封驳制度起源于汉代,实际上是一种检查制度。其最初设立的目的是,对皇帝颁布的失宜诏命,进行封还并署列理由或者意见。

(16)、(2)学术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主张“经世致用”。

(17)、故亭林治经学,所谓明流变,求证佐,以开后世之涂辙者,明人已导其先路。而亭林所以尊经之论,谓经学即理学,舍经学无理学可言,求以易前人之徽帜者,亦非亭林独创。考证博雅之学之所由日盛,其事亦多端,惟亭林以竣绝之姿,为斩截之论,既谓经学即理学,因以明经即明道,而谓救世之道在是。至欲一切反今以复之古,其于音韵,至谓「天之未丧斯文,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此何以免「迂而难行」之诮?四库提要评日知录语。归玄恭遗着有与顾宁人书,亦谓:「友人颇传兄论音韵必宗上古,谓孔子未免有误,不亦迂怪之甚!」此则尤评骘亭林学术者之所当知也。

(18)、      “居民大半工技,金阊一带,比户贸易,负郭则牙侩辏集,……滨湖近山小民最力穑,耕渔之外,男妇并工捆屦、䌟麻、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吴民不置田亩,而居货招商,阊闤之间,望如绣锦。”“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兹山有焉。”(《天下郡国利病书》)

(19)、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总体难度偏高。

(20)、顾炎武原名顾绛,字忠清,又名顾亭林。明朝灭亡之后,改名为顾炎武,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学、文史、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與地、诗文,是清代承前启后的学术奠基人,号称清代“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他虽然满腹经纶,志向远大,但是,面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官场贪赃枉法,以及清兵对百姓的野蛮镇压,顾炎武毅然拒绝进入清廷为官,他投笔从戎,投身于群众自发组织的武装抗清斗争。因为清兵的疯狂追杀和官场小人的陷害,顾炎武入狱。被友人营救出狱后,顾炎武便远离故土,云游各地,寻找故交挚友。他曾到过南方各地,后又到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他之所以来到北方,主要是这里有许多与他学术观点、理想追求相一致的义士名流,可以继续探讨他的“经国济民”之道,“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

2、顾炎武的千古名句

(1)、 黄宗羲认为,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世君主则“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古之君王,受到人们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大”。据此可知,黄宗羲(  )

(2)、主讲人:林辉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3)、 (2018•广东肇庆二模题•47)材料:陈献章(1428年-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县白沙里人。由于科举屡次落第,毅然放弃科举,潜心于学问。焦竑这样描述他:“杜门不出,日对书籍忘寝食者累年,卒未有得。于是,惟静坐久之,然后见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于是隐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是乎?”陈献章说:“身居万物中,心在万物上”,强调怀疑的重要性,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种精神在万马齐喑的思想界无疑是一声惊雷。白沙先生的思想学说,很长一段时间为政界学界主流人士所不屑。后继者王守仁高举陈献章的大旗,把他的心学发展到极致。万历年间,朝廷批准他从祀孔庙。

(4)、B.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C.李贽的《焚书》 

(5)、论学书特拈「博学」、「行己」二事,真足砭好高无实之病。愚见又有欲质者:性命之理,腾说不可也,未始不可默喻。侈言于人不可也,未始不可验之己。强探力索于一日不可也,未始不可优裕渐渍以俟自悟。如谓于学人分上了无交涉,是将格尽天下之理,而反遗身以内之理也。蒿庵文集卷一答顾事林书。盖亭林别有书致蒿庵,而以论学书附往者。今亭林原书已不传,而编刻蒿庵文集者,即以论学书为亭林与蒿庵之原书而附刻之,误也。其后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亦评亭林「但当辨辞受、取予,不当言心性」之说,并谓「稷若平实,亭林所不逮」

(6)、讲座以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启引,深入浅出的分析了顾炎武思想的成因、发展及其治学方法,介绍了顾炎武的生平及学术著作。

(7)、(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8)、     “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论废除官本位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顾炎武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之所以痛苦不堪,还在于有一个由乡宦、生员、吏胥所组成的庞大的特权阶层,这一阶层占有了大部分的土地,却享受着免役或免赋的经济特权,而国家赋役的负担,则转移到了广大无地或少地、又无任何官本位背景的民众身上。其《生员论中》说:

(9)、(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

(10)、(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类似于西欧人民的主权思想”,可知,此题涉及的是的政治民主思想范畴.A项是李贽的观点,即反“三纲五常”,强调人应该有的合理欲求,与题意不太相符,故排除. B项意思是出仕则当帝王的老师,不出仕则(潜心研究学问)为天下人做万世师表.与题干意思不符,应排除. C项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D项是黄宗羲的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体现了民主思想,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

(11)、B.具有鲜明近代代议制度的特征C.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 

(12)、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网为不可阙矣。文集卷四与人书九

(13)、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14)、      为了解决“今日盐利之不可兴,正以盐吏之不可罢”的问题,顾炎武坚决主张食盐的自由贸易,力主撤消设置“盐吏”的“掩耳盗钟之政”。他认为商品的流通有其因“地利之便”的自然规律,不是国法所能禁止得了的;改变由国家垄断食盐贸易的局面,不仅有利于国计民生,而且有利于澄清吏治。

(15)、饱读经书的顾炎武,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朝代的兴亡、天下的治乱,特别是在其亲身经历了明王朝灭亡之后,深深地感受到了君主独断专横,君主的权利不受任何制约之害。顾

(16)、读屈子离骚之篇,乃知尧、舜所以行出乎人者,以其耿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则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

(17)、从封驳伊始就不难看出,它的出现是对皇权的一种制衡,有它的存在君王,并不能随意妄为的对天下发号施令。随后列代均继承了这一个制度,汉代的御史,唐代的门下省等等,都有封驳的权力。到了明代,封驳的工作是由给事中来完成。

(18)、周至李颙(二曲)年幼家境贫寒,因交不起学费,老师不愿教他。但二曲勤奋好学,坚持自学,早起晚睡,潜心苦读从不懈怠。由于广涉博览,28岁前他就熟读了《易经》《春秋三传》《十三经注疏》《性理大全》《朱子全书》《资治通鉴》《二十一史》等,成为关中第一流学者。他的才学,深得顾炎武的佩服和称赞,顾炎武说,“艰苦力学,无师自成,吾不如李中孚。”作为清代著名经学家,李二曲不仅到处讲经论道,而且性情耿直不阿,坚决不接受清政府赐予的官爵。据传,他曾经被人强行挟到北京午门外朝金銮殿叩头谢恩,可回到家乡之后,他又隐逸起来。不久又被康熙皇帝以博学鸿儒征召。他依然坚决不去,并反锁家门,久唤不应。一天,陕西一位大员亲自登门催他进京,李二曲坚定表示,“誓死不做清官”,并绝食多日,以示抗议。地方官仍不罢休,李二曲便叫人抬出棺材,他自己拿了一把菜刀,躺进棺材,准备拔刀自刎。无奈,官方只好罢休。

(19)、(解析)“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表明徐光启重视经世致用,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以及王夫之的唯物思想,都与程朱理学专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有很大不同,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使宋以来沉闷的儒学日益活跃,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是民主思想产生的政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原因.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20)、(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西周礼乐制度中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容,故A排除; 材料明显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符合; 历代王朝并不是全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故C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强调孝悌早在汉代察举制就有了,故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中的宋明理学,要求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及明清时期作为统治思想的原因.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宋明理学强调伦理纲常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

3、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经世致用

(1)、      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他也不相信官员们“为天子为百姓”的高言宏论,他认为官员们也和老百姓们一样,只有让他们有利可图,才会实心实意地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因此,他主张君主应把权力下放给县令,让县令来“自为”。他说:“夫以县令得以私其百里之地,皆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城廓皆其藩垣县之仓廪皆其囷窌。为子姓,则必爱之而勿伤;为田畴,则必治之而勿弃;为藩垣囷窌,则必缮之而勿损。自令言之,私也,自天子言之,所求乎治天下者,如是焉止矣。”他认为,衡量县令是否称职的根本条件是人民安居乐业,对于县令之称职者,“赏则为世官”;对于不称职者,“罚则为斩绞”;这样,县令们即使只为其私人利益考虑,也会“勉而为良吏”。县令们在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同时,还应致力于发展采矿业:“夫采矿之役,自元以前,岁以为常,先朝所以闭之而不发者,以其召乱也。譬之有窖金焉,发于五达之衢,则市人聚而夺之,发于堂室之内,则惟主人有之,门外者不得而争也。今有矿焉,天子开之,是发之于五达之衢也;县令开之,是发金于堂室之内也。”他主张藏富于民,地方的富裕即是国家的富裕,国家不必与地方争利:“利尽山泽而不取诸民,故曰此富国之策也。”

(2)、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

(3)、顾炎武毕生多次入陕,两次到富平讲学,晚年又定居华阴,并与王宏撰在华山以研究理学为掩护,商讨反清复明大计,还捐资重修了“镇岳宫”“朱子祠”“九贤祠”。

(4)、对理学的正面批评。他指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

(5)、(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6)、(解析)作为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君主立宪制,而黄宗羲对专制制度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反对专制制度这点上,两人思想有共同之处,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黄宗羲主张: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b.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7)、顾炎武曾经五次来到陕西关中。在此,他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富平的李因笃、周至的李颙(二曲)、华阴的王宏撰(山史)。

(8)、A.“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B.“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9)、顾炎武(1613—1682),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著作有《日知录》等。

(10)、④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1)、顾炎武主张以封驳制来约束君主权力,防止君主独断专横和政治腐败。

(12)、其志意之切挚,风格之严峻,使三百年后学者读之,如承面命,何其感人之深耶!(亭林与潘次耕师弟子之切磋)次耕为亭林门人,其与亭林书,亦劝无入都门,及定卜华下。师弟子以道义相劝勉,可谓两难矣。(亭林评当世风俗)亭林自守既卓,评人亦严,尝为朱明德广宋遗民录作序,有曰:

(13)、故治音韵为通经之钥,而通经为明道之资。明道即所以救世。亭林之意如是。夫嘉考证学,即本此推衍,以考文、知音之工夫治经,即以治经工夫为明道,诚可谓得亭林宗传。抑亭林此书,不仅为后人指示途辙,又提供以后考证学者以几许重要之方法焉。撮要而言,如为种种材料分析时代先后,而辨其流变,一也。亭林谓「三百五篇乃古人之音书,自秦、汉以下,其音已渐戾于古,至东京益甚。及梁沈约作四声谱,不能上据雅、南,旁摭骚、子,而仅按班、张以下诸人之赋,曹、刘以下诸人之诗所用之音,撰为定本。于是今音行而古音亡,为音学之一变。下及唐代,以诗赋取士,其韵一以陆法言切韵为准。至宋理宗末年,平水刘渊始并二百六韵为一百元黄公绍作韵会因之,以迄于今。于是宋韵行而唐韵亡,为音学之再变。」亭林此书,用意在「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唐人之失。而三代以上之音,部分秩如,至赜而不可乱。自是而六经之文乃可读。」音学五书序此为亭林治音学之根本方法,亦即干嘉考证学一最重要之方法也。亭林自知音进而考文,乃知三代六经之音,久失其传,其文之存于世者多后人所不能通,以其不能通,而辄以今世之音改之,于是有改经之病。亭林谓:「古文之经,自汉以来,不绝于代。天宝初,诏集贤学士卫包改为今文,而古文之传遂泯。此经之一变也。汉人之于经,如先、后郑之释三礼,或改其音而未尝变其字。子贡问乐一章,错简明白,而仍其本文,不敢移也,注之于下而已。及朱子正大学系传,径以其所自定者为本文,而以错简之说注于其下,已大破拘挛之习。后人效之,此经之又一变也。」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于是亭林所论考文之工夫,与其言音之先后流变,同条共贯。其所指陈,又以后考证学派校勘经籍一大例也。其次则每下一说,必博求左证,以资共信,二也。(二求证佐)四库全书日知录提要谓:「炎武学有本原,博赡而能通贯。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抵牾者少。」语必博证,证必多例,此又以后考证学惟一精神所寄也。

(14)、某虽学问浅陋,而胸中磊磊,绝无阉然媚世之习。贵郡之人见之,得无适适然惊也?文集卷四与人书十一

(15)、主讲人:黄爱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16)、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17)、一治一乱,拨乱世,反之正,岂不在于后贤乎?以上俱见日知录卷十三

(18)、近来讲学之师,专以聚徒立帜为心,而其教不肃,方将赋茅鸱之不暇,何问其余?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夫道之隆污,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文集卷三与友人论文书

(19)、确认贫穷为中国社会的最大忧患,须以生财之方为立国之本,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来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20)、元、明以来,以程、朱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其得,亦不知其所以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今乃思一切矫之,以专宗汉学,攻驳程、朱为能。倡于一二专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为学术之害。惜抱轩文集六复蒋松如书

4、顾炎武的思想主张评价

(1)、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      但鉴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顾炎武又认为一条鞭法的实行应该因地制宜,即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实行此种税法,不能一刀切。故《钱粮论》中又说:“今若于通都大邑行商麇集之地,虽尽征之以银,而民不告病,至于遐陬僻壤,舟车不至之处,即已什之三征之犹不可得。以此必不可得者病民,而卒至于病国。”因此,无论是实行货币赋税,还是实行实物赋税,都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为“权宜变通之法”。

(3)、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4)、(参考文献)许苏民:《顾炎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明末诸老,尚多守理学藩篱,究言心性,亭林不然,日知录卷一「艮其限」条、卷十八「心学」条,对晚明所讲心学,皆有极深刻之评论此亭林之卓也。亭林持守方严,行己整峻,真所谓有耻无愧者。即如前举列谒通衢,自白不列钱谦益门下,及居华阴答人书,申说不还江南两节已可见。其它行谊,亦多类此。清廷开明史馆,大学士孝感熊赐履主馆事,以书招亭林。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熊惧而止。戊午词科诏下,亭林同邑叶方蔼及长洲韩菼,争欲以亭林名应。致书固辞,卒不屈。次年,大修明史。叶又欲招致,亭林贻书却之,曰:「先妣未嫁过门,养姑抱嗣,为吴中第一奇节,蒙朝廷旌表。国亡绝粒,以女子而蹈首阳之烈。临终遗命,有『无仕异代』之言。故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矣。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遂得免。自是绝迹不复至京师。或曰:「先生曷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亭林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妇人失所天,从一而终,之死靡慝,其心岂欲见知于人?若曰『曷亦令人强委禽焉,而力拒之,以明吾节』,则吾未之闻矣。」此立身之大节也。其在京,徐干学兄弟尝延夜饮,亭林怒曰:「古人饮酒,卜昼不卜夜,世间惟淫奔、纳贿二者,皆夜行之,岂有正人君子而夜饮者乎!」汉学师承记亭林之自守然,其教人亦靡不然。尝与潘次耕书曰:

(6)、辟官、莅政、理财、治军,郡县之四权也,而今皆不得以专之……是以言莅事而事权不在于郡县,言兴利而利权不在于郡县,言治兵而兵权不在于郡县,尚何以复论其富国裕民之道哉!必也复四者之权,一归于郡县,则守令必称其职,国可富,民可裕,而兵农各得其业矣。卷九守令条

(7)、      在《读宋史陈遘》一文中,顾炎武借评说宋代史事和总结宋朝灭亡的教训,对专制统治者摧残民间工商业的税收政策予以谴责,认为宋朝之所以灭亡是从对民间工商业者实行横征暴敛开始的。他说:

(8)、      “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池者,舰相接肩相摩也。……中人之家,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商贾虽余货,多不置田业。”(《天下郡国利病书》)

(9)、      以清代明为例,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战火中遭到严重摧残,顾炎武目睹“汾州米价每石二两八钱,大同至五两外,人多相食”“凤翔之民举债于权要,每银一两,偿米四石”又耳闻“东土饥荒,颇传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舆谣”,说:

(10)、(2)可以从提倡怀疑精神,促进思想解放;成为阳明心学的先声;促进儒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等角度回答。

(11)、A.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B.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C.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D.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12)、B.以知统行的方法论C.本善习远的道德观 

(13)、此则谓汉学之兴,全从八股反动,较之方说,似为偏举,然视今日全以清初学术为王学反动者,犹为得之。且李氏此意,桐城姚鼐姬传已先言之曰: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