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古代成语故事及典故(文案125句)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1、成语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
(1)、(出自):《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2)、(出自):《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3)、(出自):《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4)、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5)、(出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6)、(出自):《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7)、(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8)、(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9)、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10)、(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11)、(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12)、(解释):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13)、词目置之不理发音zhìzhībùlǐ释义之:代词,它;理:理睬.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14)、(解释)形容原来无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出一番事业。同“白手起家”。
(15)、(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16)、(出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17)、(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8)、(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19)、(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20)、(解释)形容前途如锦绣一样十分美好,多用于祝福语。
2、古代成语故事及典故
(1)、(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2)、(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3)、(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5)、(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6)、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7)、(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8)、解释: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9)、(解释):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10)、(出自):《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1)、做好一件事必须要亲身实践,纸上谈兵和按图索骥的做法都应当反对。
(12)、(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13)、(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14)、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成语典故篇11(典故)
(15)、(解释):旧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16)、(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7)、(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8)、(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19)、说完,两个哈哈大笑。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一场不会相识。”
(20)、《成语典故》是成语故事大全大量收集的经典的成语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无论您是莘莘学子,还是已为人父母之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营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浩瀚。
3、典故成语大全及解释
(1)、(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中小学生最容易写错的100个高频别字,必须收藏!
(3)、(出自):《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病入膏育”这则成语的膏肓是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5)、(出自):《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6)、(解释):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7)、框格内的注记能够协助我们说出重点所在,所只要瞄一眼便可按图索骥手到擒来。
(8)、“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9)、(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10)、(解释)蒸蒸:一升、兴盛的样子。形容事业一天天向上发展。
(11)、(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12)、(解释):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13)、(解释):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14)、(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16)、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17)、狐假虎威,解释: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18)、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19)、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20)、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4、成语典故简短100个
(1)、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2)、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3)、(解释):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4)、(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5)、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6)、(解释):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7)、(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8)、(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9)、(出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10)、(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11)、公安人员根据已有的线索,按图索骥,很快找到了那批被盗物资。
(12)、(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3)、“月怀一鸡”指那些明明白自己错了,却故意拖延时间,不肯及时改正的人。
(14)、(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5)、(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16)、(解释):照别人画的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没有创新。同“依样画葫芦”。
(17)、(出自):《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18)、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19)、(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20)、(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5、关于信的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1)、(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2)、程婴见赵氏大仇已报,陈冤已雪,不肯独享富贵,拔剑自刎,他与公孙杵臼合葬一墓,后人称“二义冢”。他们的美名千古流传。四字成语故事及解释4(成语):汗马功劳
(3)、词目饮水思源发音yǐnshuǐsīyuán释义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
(4)、(出自):《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5)、(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6)、(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满到没有一点缺点。
(7)、(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8)、“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9)、(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10)、(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1)、(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12)、(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13)、原意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真知虎的厉害。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连脸色都变了。
(14)、李逵走到江边,对着渔人喝道:“你们船上活鱼把两条给我。”
(15)、(出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16)、(解释):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17)、(解释):旧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18)、(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19)、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20)、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1)、(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3)、(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4)、(出自):《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5)、唐宪宗时,佛教盛行,连宪宗也笃信佛教。有一次,宪宗把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块遗骨迎进宫内供奉。韩愈反对宪宗这一做法,特地写了《论佛骨表》,呈交给宪宗进行谏阻。在《论佛骨表》中,韩愈说: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根本没有。尧、舜、禹等古代圣人不知道有什么佛教,但他们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们在位的时间长,寿命也很长。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时期传人中国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齐、梁、陈和北魏后的各个朝代,对佛教无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来说吧,他祭相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荤,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还是被叛军包围,活活饿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但却悲惨死去。现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宫里来供奉,使王公大臣们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富。有的百姓愚昧无知,甚至发狂地烧的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败坏风俗的事,会被人们当作笑话四处传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来,应当把那块佛骨扔进水里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6)、(解释):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7)、(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9)、(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意思是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10)、(出自):《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11)、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2)、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3)、(解释):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14)、(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5)、(解释):僵:枯死。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16)、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17)、(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18)、伯禽到鲁地后,过了三年才向周公汇报在那里施政的惰况。周公很不满意,向他说:“为什么这么迟才来汇报?”伯禽答道:“改变那里的习俗,革新那里的礼法,三年后才能看到效果,所以来晚了。”在这以前,曾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的姜尚被封在齐地。他只过了五个月,就向周公来报告在那里的施政情况了。当时,周公感到惊奇,便问他说:“你怎么这样快就报告情况呀?”
(19)、(出处)《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篇四:口蜜腹剑的故事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给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20)、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1)、(解释):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2)、(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5)、(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