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句子 > 句子摘抄 >

精选余光中的诗歌名篇 少(文案118句)

时间2023-12-06发布admin

余光中的诗歌名篇

1、余光中的著名诗歌

(1)、就比例来看,还是以诗画评论的分量为重。虽然完成这本书时,余光中还很年轻,他也自嘲说,“这本少作当初编选时,抒情与议论不分,体例不纯,简直像一本杂文。”

(2)、中学时代台湾诗人中,最喜欢的就是余光中和周梦蝶先生,曾孜孜不倦诵读他的诗作,而今虽有倦怠,但手头仍携带一本,以备迷失方向之时,可以籍此找回来时的路,从乡愁开始,到乡愁结束;奈何斯人已逝,实在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我想,先生的逝去,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中国诗歌黄金年代的袅袅余音也彻底断绝!悲痛欲绝,是以记!

(3)、审清题意。即要明确试题要求仿写怎样的句子,有哪些限制条件。

(4)、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后,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

(5)、“小时候,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这首早已熟读成诵的诗如今从它的原作者口中读出,不知怎地,又要叫人潸然泪下。一字字,一声声,我们感受到了一位耄耋老人的赤子之情。  

(6)、《听听那冷雨》就是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之后收入作家同名散文集《听听那冷雨》中。

(7)、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8)、“我夫人是在杭州出生的,我的岳父曾经在浙江大学当教授……所以我带着我的夫人一起来浙大,她是寻根之旅,我是履新之旅。”余光中曾说。

(9)、余光中(1928—2017),男,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终年90岁。

(10)、2010年9月9日,余光中在北京太庙。视觉中国图

(11)、余光中与杭州有着很深的情愫,余光中妻子曾在杭州生活6年,岳父是浙大教授,5年前余光中来杭称自己是“归人”,他不仅被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为西湖写诗,还在杭州运河旁的咖啡馆畅谈诗歌。

(12)、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13)、余光中教授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以现代诗和散文享有盛誉。余教授的诗作多抒发诗人的悲悯情怀,对土地的关爱,以及对一切现代人、事、物的透视、解析与捕捉。此外,余教授还从事评论、编辑、翻译,皆有杰出成就。余教授毕生创作、治学,诲人不倦,于艺文,于学术,于社会,贡献深远;哲人其萎,范典永垂

(14)、2012年10月25日之夜,“相约西湖”文化活动在西子湖畔开幕,10位国内外的现代诗人分别为“西湖十景”作诗一首,并亲自朗诵。其中,余光中大赞西湖:“它的美是永恒的。”身着西装的余光中和夫人刚入座,就被粉丝们包围住了,人气极高。现场不少人都挥舞着《乡愁》。

(15)、你每天至少要拿出两小时来读书,要回信写信给你的朋友。

(16)、在金发与金发,在Hello与Good Morning之间,

(17)、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母亲啊,滴着我的回忆,

(18)、这是2012年11月,本端记者在德清采访时余光中所言。

(19)、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入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转厦门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TheUniversityofI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

(20)、但你一定要正视它,不要躲避,要一点点地加以改正。

2、余光中的诗歌名篇 少

(1)、浙江作家张加强说,见过余光中的白发,想起他那句死诗:我死后,埋葬在,长江、黄河之间,白发覆盖黑土。  余老顶着苍白在尘世殿堂转悠,一句"篮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灵魂瞬间沧茫是迟早的事。我们都是人生短途的修士,绝响不能遥远,九十高龄可以躺在永恒上歇歇了!

(2)、2002年5月19日晚,为迎接百岁生日,南京大学隆重举行“南大学子欢聚一堂”庆典晚会。曾于1948到1949年就读于南大前身——金陵大学的著名诗人余光中携带夫人出席晚会上,现场朗诵为母校百年庆典所作新诗《钟声说》。李江松/视觉中国

(3)、当年4月20日,“诗与海峡:余光中、朱炳仁诗会系列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活动从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名篇《乡愁》和朱炳仁先生的诗作《云彩》入手,通过两岸十个创作的交流和碰撞,促进两岸文化与感情的融合与交流。

(4)、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一个身在台湾的人对中国大陆家乡的深切感怀,很多人借其寄托两岸统一的愿望。但一张“名片”过于闪亮,反而会遮蔽主人的光芒。余光中在诗歌创作、散文写作、文学翻译上的实绩与影响,远非一首《乡愁》所能覆盖,但对于相当多的普通读者,那些都是陌生的。

(5)、这本《白玉苦瓜》是余光中的第十本诗集,余光中称之为自己的代表作,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当盛年,那时候的生命走到这一站,诗艺探到了这一层,都已经接近了成熟的境界。

(6)、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终年90岁。

(7)、“如果我十二三岁,我的底蕴还不够我写《乡愁》。正因为那时我已经21岁,古典名著、旧小说、地方戏这些我都读过,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虽然幼稚,但已经很深入,印象很深,所以我不会,也不容易抛弃这个东西,再加上,我父母的乡音都一直蛮重的。”

(8)、孩子,还有一件事,虽然做起来很难,但相当重要,这就是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

(9)、余光中的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等。我国当代散文家,国内研究莎士比亚权威梁秋实曾这样描述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著名作家韩少功对余光中特别推崇,曾经这样评价:才兼诗文,情系两岸,学融中西,为人温良敦厚,是中国当代文学灿烂群星之一。

(10)、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是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11)、你会一年年地长大,会渐渐遇到比你强、比你优秀的人,会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你所厌恶的缺点。

(12)、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13)、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因母亲、妻子均为常州人,亦自称江南人。曾在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攻读,毕业于台湾大学。在美国读书、教书五年,并任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高雄中山大学教授。

(14)、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15)、交友的过程会有误会和摩擦,但想一想,偌大世界,有缘结伴而行的能有几人?

(16)、惊闻余光中仙逝,现再吟诵一遍《春天遂想起》、《吟李白》,寄托深深的哀思,深刻怀念余光中先生!《春天遂想起》,写作背景是江南水乡秀丽景色风土人情文化。 该诗是余光中的情感细腻之作,讲述了作者的故乡情结和爱国情怀。

(17)、余光中先生一生都在奔波,这最后的乡愁,将感动我们每一个人。除了凭吊和怀念,更重要的还是要去再重温他写过的诗和散文。这是他最后能说的,也是他留给世界最好的东西。

(18)、余光中生于中国江苏南京,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但是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

(19)、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20)、记者所见的余光中,是一位有趣的老人,是一位将古诗吟诵得出神入化的老人,一个将乡愁思绪揉捏成船票,寄给每一个中国人的诗人。那天,在杭州运河畔的舒羽咖啡馆里,余光中和来自国内外的众位诗人、作家一起分享了诗歌的情感之宴。

3、余光中的诗歌名篇是什么

(1)、在具体的做人上,我希望你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娇气十足。

(2)、瞧,这样一首惜春词,想必您也是喜欢的。而本人最爱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因为只这一句,我就好似看到了整个春意盎然的春天……

(3)、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台湾高雄医院逝世,享年89岁。

(4)、在貌似坎坷的人生里,你会结识许多智者和君子,你会见到许多旁人无法遇到的风景和奇迹。

(5)、在这动乱的年月,亲人们竟无一幸存。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不能向谁人倾诉。最后,老人“出门东向看”,他是背痛气绝身亡,还是抢地而死,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悬念。

(6)、余光中的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等。我国当代散文家,国内研究莎士比亚权威梁秋实曾这样描述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著名作家韩少功对余光中特别推崇,曾经这样评价:才兼诗文,情系两岸,学融中西,为人温良敦厚,是中国当代文学灿烂群星之一。

(7)、“两岸交流日,乡愁自解时。海峡隔两岸,不阻彩云飞。”这是余光中先生对《云彩》的高度评价。

(8)、当天,7万台湾民众兴致勃勃地登上铜桥,祈福和平。“当时,我想把这座铜桥留给西湖,但最后它去了更好的地方。在杭州,它只可算做一道风景,但在台湾,它就是纽带,是两岸人民共同拥有的美好景色。”朱炳仁回忆说。

(9)、这些年来,余光中频繁往来于两岸之间,交通的便利,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更新,让他对乡愁、对诗歌、对两岸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切地感受。他将自己的乡愁投入到时代变迁的洪流中,曲曲折折,绕了许多弯,看了许多地,终于在他的新作品中流淌出新的时代背景和精神风貌,譬如大连、漓江…

(10)、余光中以诗歌创作为主,复以散文及评论扬名。其诗作多发抒诗人的悲悯情怀,对土地的关爱,对环保的指涉,以及对一切现代人事物的透视解析与捕捉。作者自传统出发走向现代,复又深入传统。

(11)、今天小编挑选余光中先生,生前所著部分书籍:

(12)、《乡愁四韵》,台湾诗界泰斗、文化名流、知名学者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名篇。诗歌体裁属于现代诗。全诗内容丰富,感情深厚,直接地抒发了余光中先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3)、2011年3月31日,余光中先生携夫人范我存女士在紫金港国会中心,给求是学子带来学术讲座。本端记者亲历了当时的场景:

(14)、在形式上我们无法与既定的世俗争斗,而在内心我们都是自己的国王。

(15)、《等你,在雨中》可称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诗作名曰“等你”,但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状写“等你”的幻觉和美感。黄昏将至,细雨蒙蒙,彩虹飞架,红莲如火,“蝉声沉落,蛙声升起”。正因为“你”在“我”心中深埋,所以让人伤感的黄昏才显得如诗如画。

(16)、余光中于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时,在宿舍写作的旧照

(17)、美化语言。仿写题多是一些情感丰富,富有哲理的语段,语言优美,生动,深邃,传神,所以要注意词语的锤炼,让语言亮起来。

(18)、余光中说:“《乡愁》这首诗是我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来的。”无法想象,这短短的几行,当年凝聚了归乡无望的游子怎样浓重的乡情。

(19)、这首诗在语言上也颇有特色。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读起来,恍若大珠小珠落玉盘,和谐悦耳。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同时,又反复运用拟声词“叮咛叮咛咛”和动词“敲叩”,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感。把诗人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皆臻于完美。

(20)、浙江文艺出版社退休编辑汪逸芳说,惊闻仙风道骨的余光中仙逝!从浙江文艺出版社出书到德清县游子咏活动,余光中先生实实在在地和我们在一起,一首巜乡愁》吟遍了海峡两岸,在与余秋雨同台话乡愁的时候,他说:汉字就是乡愁的原乡(大意)。而今,诗人在“那头”,我们在“这头”......

4、余光中的诗歌名篇五少

(1)、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2)、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

(3)、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4)、对诗、散文、评论、翻译均有贡献,已出版专著五十种。近年在大陆各省出书已逾二十种。余氏写诗、评诗、译诗、教诗、编诗,对诗之贡献堪称全才。诗作如《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白玉苦瓜》等均传诵一时。

(5)、要记住,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自己的东西,再差也是自己的。

(6)、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7)、(作者单位:南昌市委宣传部理论处、东源村第一书记)

(8)、读着余光中先生这篇《写给未来孩子的信》,其实也好似哪位长辈在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一般,却比家书的琐碎。

(9)、浙江大学教授胡志毅回忆,记得那年江弱水教授邀请余光中先生到浙大紫金港来演讲,教室从蒙民伟楼的小教室换成大教室,学生还是容纳不下,里三层,外三层。那次由我主持受聘仪式,罗卫东副校长授予先生浙大客座教授。我主持的第一句话是‘’文学的春天又来了!‘’最后学生坚持要余先生朗诵《乡愁》,达到了仪式性的高潮!先生千古!记得那年江弱水教授邀请余光中先生到浙大紫金港来演讲,教室从蒙民伟楼的小教室换成大教室,学生还是容纳不下,里三层,外三层。那次由我主持受聘仪式,罗卫东副校长授予先生浙大客座教授。我主持的第一句话是‘文学的春天又来了!’最后学生坚持要余先生朗诵《乡愁》,达到了仪式性的高潮!先生千古!

(10)、理想不是实惠的东西,它往往不能带给你尘世的享受。

(11)、散文是一切文学类别里对于技巧和形式要求最少的一类:譬如选美,散文所穿的是泳装。散文家无所依凭,只有凭自己的本色。本书收录了著名作家余光中的大量散文佳作。这些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派,行文流畅,文笔精妙,较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水平与艺术素养。读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12)、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于台湾逝世,享年89岁。

(13)、文学大师余光中与范我存女士结缡61年鹣鲽情深。1991年,余先生为纪念与妻结发35年,发表《三生石》诗作,以《当渡船解缆》、《就像仲夏的夜里》、《找到那棵树》、《红烛》四首组成,诗句意境饱满而情深,环绕今生死、前生与来世永不分离,流露诗人对妻子的挚爱,令人感动。

(14)、那是2012年10月23日,头戴方格小皮帽,架着金边眼镜,一身浅色西装裹着瘦弱的身板余光中先生出现在杭州运河边的诗会上,没见他张嘴,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已经成了英文单词,一个接一个地蹦了出来。

(15)、在我们的印象中,余光中诗歌的主题,似乎总是离不开“乡愁”,“孤独”,“死亡”。在他简约的诗句里有着不曾过时的力量,而且,我们每个人好像都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

(16)、世上圆滑标准的人很多,但出类拔萃的人极少。而往往出类拔萃又隐藏在卑琐狂荡之下。

(17)、如果你的脸上出现谄媚的笑容,我将会羞愧地掩面而去。

(18)、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我更喜欢余光中的《寻李白》:

(19)、余光中一生漂泊,从江南到四川,从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艺术的熏陶研习,让余先生在中西文学界享有盛誉,往返于两岸多国,却依然从未有过“归属感”。他诗文的主题,多离不开“离乡”“乡愁”“孤独”“死亡”,读他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入骨的苍凉与顽强。

(20)、     (编者注): 本篇诗歌中写到的“白玉苦瓜”、“乡愁”皆为余光中的诗歌名篇;李白出自《寻李白》、哈雷彗星出自《欢呼哈雷》;“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一句是由余光中翻译而来;海棠红则为《乡愁四韵》中的著名意象;而黄河是余光中心中永恒的故乡符号,“第一次带了妻女到黄河,触摸河水,全身的血液沸腾”,余光中曾回忆说,“为了让中华母亲河知道远游的子孙回来了,我将自己的名片撒向黄河水……”

5、余光中的诗歌名篇有哪些

(1)、21岁时,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乡愁》。正如在采访中所说:

(2)、请看最让人扎心的句子:道逢乡里人:说“家中有阿谁?”

(3)、童年,我们讲英雄故事给你听,并不是一定要你成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纯正的品格。

(4)、余先生的诗众多,每一首都让余先生闪耀着光,从乡愁到绝色,再到寻李白,都是余光中最光华的时刻。读余先生最美的诗,便能深知铁汉柔情之毒,不亚于海啸汹涌,也知相思苦的厉害之处,可以重伤世间豪客万千。

(5)、余光中是江苏人,出生在南京,母亲是常州武进人,妻子也是江苏常州人,所以他也自称为"江南人"。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结婚61年,两人相知相惜,成为一代佳话。作家张晓风曾这样形容他俩的爱情:余光中是众人汲饮的井,而范我存,就是那位护井人。

(6)、作家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勒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表现出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

(7)、今天是余光中先生忌辰两周年,我们就来欣赏这位著名诗人的诗篇,以纪念这位深受爱戴的诗人吧!

(8)、《月光光》从题目看取材于台湾童谣,是一首在台湾家喻户晓的儿歌。几乎所有的闽南籍台湾人都会哼几句儿时学的“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事实上,台湾有许多种《月光光》谣曲是毫无疑问的,朱天文的小说,余光中的诗歌《月光光》以及周华建演唱的和许美静演唱的歌曲《月光光》等等,也都是借鉴了歌谣《月光光》而创作的。

(9)、《春天遂想起》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江南小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

(10)、每一个作家一生写作的过程都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问题取决于“我的故乡在哪里”。如果一个人一直待在故乡,那他就变成了一个孝子。但要有所作为,那往往是要离开故乡。在他乡做一番事业,然后衣锦荣归来回报家乡。所以离开家乡出去闯荡江湖,这样他就变成了一个游子,游子在外不归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很多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向往故乡以外的东西,向往地平线那边的东西。他要去闯荡去探究,然后有所发现,最后回来,那是浪子回头。

(11)、理想纯洁你的气质,而最美貌的女人也会因为庸俗而令人生厌。

(12)、你长大后会知道,做好一件事太难,但绝不要放弃。你要懂得和珍惜感情。不管男人女人,不管墙内墙外,相交一场实在不易。交友的过程会有误会和摩擦,但想一想,偌大世界,有缘结伴而行的能有几人?你要明白朋友终会离去,生活中能有人伴在身边,听你倾谈,倾谈给你听,就应该感激。

(13)、主持人胡志毅教授感慨道:“这样的盛况只有在80年代文学的春天才有过;现在感觉,文学的春天又来了。”罗卫东副校长更是表示,自己当年也偷偷写过诗,对余光中先生非常痴迷,他把这次讲座形容成“圆梦之夜”,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受到余光中等文学大师的感召。

(14)、整本诗集充满想象的回旋、音乐的升降,有汉字双声叠韵的美质感,也有文言、西语、口语交杂的艺术韵律,在诵读中体会独属于余光中的「文化乡愁」和中国意识。

(15)、但其中的名篇已经多次被收入几代人的语文课本中。梁实秋评论:“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16)、一座“同源桥”架起了两岸人民间的友谊和信任,2012年,怀着对两岸美好愿景的希冀,朱炳仁创作了饱含深情的诗《云彩》。

(17)、2012年10月23日,余光中先生又来杭州运河边参加诗会,本端记者进行了报道:

(18)、不管男人女人,不管墙内墙外,相交一场实在不易。

(19)、站在白垩纪的`活火山上,独自和恐龙群搏斗。

(20)、我们中国人一讲起他乡与故乡就想到很多诗,像孟郊的《游子吟》就是。诗人李白一杯在手就是故乡了,多么地豪迈。现在沿海一带,像浙江的温州人,闽南人、广东人,就是因为辞别故乡才开辟出南洋华人的事业。我到厦门大学参加母校85周年校庆,校友最崇拜的一个人就是陈家庚。当年他远赴南洋,在那里打拼,赚来的财富都奉献给了故乡厦门和厦门大学。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把他乡视作了故乡。

(1)、2016年10月6日,台湾,中山大学外文系荣誉教授余光中即将过九十岁生日,特地送太太33朵玫瑰象徵“三生三世”,并当众亲吻太太。东方IC图

(2)、余光中的诗融会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灵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之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具有鲜明特征。他的诗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追求诗的整齐,讲究诗的和谐,强调诗的节奏韵律,创造了与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相结合的民族化的诗歌艺术美,赋予了现代新诗活力。

(3)、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暗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4)、实则不然。这首诗是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期间写的。此时,他已年逾五旬。对故乡对大陆对祖国的牵挂和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主要运用了象征。以高塔上悬挂着的不断鸣响的风铃,象征自己那颗日夜思念祖国的心。抒写了自己对祖国的刻骨镂心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

(5)、亲情伟大,母爱尤是。母爱可以穿越时空,又岂是几句问候可以表达?如果失去了母亲,就像生命失去了航标,一切都变得迷茫。而不变的却是,心中永远的怀念与感恩之心!

(6)、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籍贯为福建泉州永春,任台湾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应用英语系讲座教授。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7)、闺房之中只有长长的月色身影相偎相伴,依着窗纱叹息埋怨,又自相矛盾!不知到底是爱还是怨!如果不是心中有情放不下,谁会抱着枕头伤心流泪呢?

(8)、余光中已经出版的诗集有《蓝色的羽毛》、《钟乳石》、《莲的联想》、《五陵少年》、《天国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等,还有散文、评论等作品。

(9)、十几岁的余光中一心向往的是逃离这个闭塞落后之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正是为了这个夙愿,余光中在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文系,他觉得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径。同时考取金陵大学与北京大学外文系的余光中,因为母亲的挽留,选择留在南京。1947年,就读金陵大学外文系。原以为可以就此驻足故乡,却没料到迎来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为战争,余光中辗转南下,直至定居台湾。

(10)、依着窗户苦苦相思,来到院中看到满地秋叶才醒悟到已是秋天了!不知不觉远处张望,就是沒有君的身影出现!只有身旁接触到了的菊花,心中怜悯一丝丝的花瓣残落不齐!

(11)、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12)、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13)、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印象最深刻的,是初中语文课本里那首《乡愁》。

(14)、余光中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美国西密执安州立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15)、本书精选余光中八十组经典诗作,跨越诗人整个创作生涯,涵盖各式风格手法。如脍炙人口的名篇《乡愁》,自况心境的《七十自喻》,咏怀历史的《寻李白》,表达美妙情致的《风铃》,回望江南春雨的《春天,遂想起》......篇篇精华,句句可诵。整本诗集充满文字的张力、想象的回旋、音乐的升降,记录了余光中温情、敏锐的生命观察,也镂刻下这个时代的生命历程及这块土地的变化。

(16)、2008年10月7日,重阳节,余光中重新回到母校秣陵路小学,并且和学生们一起度过了80岁的寿辰。阳光/视觉中国

(17)、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般明媚。

(18)、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早年因战祸颠沛流离,却在文坛崭露锋芒。他一生以诗词、散文、评论与翻译,贡献文坛,退休后仍创作不断,他捍卫文言文,力图保存传统文化,推动经典阅读。回首余光中先生70年创作生涯,为世人留下诸多隽永名篇,文坛巨擘殒落,令各界不舍。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