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思维和革命性(文案68句)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1、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合理吗
(1)、一时之间孤立无助的知识分子被迫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来认同,并从这一再次认同出发重新定义他们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第一个任务导致了对于知识和知识性的绝对崇尚,亦即结构主义运动。第二个任务,经过一场猛烈的颠覆,将马克思不是视作一个以他人和劳动为对象的形而上学家,而是变成一个研究社会结构的学者。在两个任务中,他们都大张声势低与黑格尔一刀两断。
(2)、黑格尔仍然是一场无休止的冲突的焦点。因为只有对他内在分裂的深入理解才能对马克思/黑格尔关系的思考中同时防止我们走上唯心主义-浪漫主义的偏道和科学主义-学院派的偏道,并最终防止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抱有单纯的憎恨。
(3)、《小逻辑》是黑格尔的主要著作,构建了一个融思辨逻辑、形而上学本体论相统一的完整体系。它代表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发展的高峰。
(4)、在本世纪上半叶,黑格尔对于令某种马克思主义适应我们思想界的需要起到了唯心主义中介的作用。接踵而至的是权力无限的科学主义传统的反攻:站到讲坛上的是博士们的非政治性马克思,黑格尔则消失于辛酸的幕后。
(5)、然而马克思也指出了,黑格尔是“站在近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只看到劳动的肯定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劳动的否定的方面,即没有把否定性的辩证法用到资本主义社会身上去。他和亚当•斯密(1723-1790年)一样,都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论家。
(6)、我们知道,恩格斯曾把黑格尔哲学的矛盾归结为“保守的体系和革命的方法”的矛盾,而最终,由于这一矛盾,“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③。他也把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归于其体系的中间环节。他说:“黑格尔哲学(我们在这里只限于考察这种作为从康德以来的整个运动的顶峰的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④这与马克思是完全一致的。黑格尔辩证法的意义只是在有关“人的思维和行动”方面表现出来,即表现了人的思维和行动的自发性、能动性和历史性,它没有终点,而是不断地超出自身、否定自身。而作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统一的“劳动”恰恰就具有这种性质,它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⑤不过,尽管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体系,但不能说他完全抛弃了黑格尔的“积极的(肯定性的)辩证法”,而是将这一环节降为否定性的辩证法自身的一个必要环节,一个临时的调解性的环节,而不再是一切辩证进展的最终归宿。所以,否定性的辩证法不是消散为虚无,而是在自身的否定性中看出了肯定的、积极的意义而已,它由此才能够产生出积极的成果;但决不可能是“最终成果”。肯定的环节永远不能阻挡否定性的环节继续向前突进的力量和倾向,而只能帮助它凝聚起自己的这种力量。这就是自由的力量。
(7)、 在黑格尔论断当中,存在即合理是用一只无形的手,引导我们用“事出有因”的角度去评判存在的事务。甚至因为事实的存在本身来赋予事实某种天然正确的“合法性”。
(8)、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感觉是宇宙的本原。
(9)、⑤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96页。
(10)、他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把矛盾看作一切事物的真理与本质,论述了辩证法就是对立面的统一。把整个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都看作处于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中。其辩证法的不彻底性在于,他的作为“绝对真理”的哲学体系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时,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这一合理内核。
(11)、时间:2022年4月15日(周五)9:00
(12)、但是,这样做并不能代替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中的原理是不够的,要真正深入了解和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应当在学习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经典著作。恩格斯在回答如何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时曾明确指出,学习和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方法就是“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一忠告当然适用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13)、 类似“存在就一定有道理”这样的伪哲学,看起来很高尚,“含金量”高,其实运用基本的、人们所熟知的事实判断取代价值判断,会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道德基础,助长那些人们看来“不合理”的东西迅速“崛起”。这句话之所以被曲解,本质上因为用事实判断取代了价值判断。(所谓事实判断就是说这个事务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主观性的是价值判断)这样以来,特别是从历史角度思考,例如为乱象辩护、正名时,洗白它们仅仅因为它“存在”就足够了。
(14)、为了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及其意义,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体系和方法的矛盾,提出对待黑格尔哲学应当采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他认为,黑格尔哲学作为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准备具有革命性,这集中表现在它的辩证方法特别是发展观上,但无论是保守专制的普鲁士政府还是革命的资产阶级自由派都没有看到这一点,究其原因,就在于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革命的方法与保守的体系的矛盾,并且在这个矛盾中,保守的体系占主导地位,方法从属于体系,因而“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然而恩格斯认为,“这一切并没有妨碍黑格尔的体系包括了以前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广大领域,而且没有妨碍它在这一领域中阐发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他就此提出了应当如何对待黑格尔哲学的问题。恩格斯认为,对于一种哲学来说,方法比体系更为重要,为此,他深刻地揭示了黑格尔哲学革命的方法与保守体系的矛盾,指出,对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并且保守倾向占主导地位的哲学体系,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即不应停留在体系上,而应深入到体系中去发现那些有价值的“珍宝”,即应当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批判其唯心主义体系,吸收其辩证法“合理内核”并对之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他和马克思正是对黑格尔哲学的精华和糟粕做出了科学区分,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吸收了它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并对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15)、黑格尔对历史的这种深刻洞见对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奠基性的意义。正如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的这一发现时说的:“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单单由于这种历史观,也就为逻辑方法提供了一个出发点”,而在历史中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18)所谓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也就是不亚于从费尔巴哈那里吸收过来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一观点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接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并建立新唯物主义的“直接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并不是毫无前提地接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他是先在黑格尔那里早已接受过某些历史唯物主义萌芽的影响,才在遭遇到费尔巴哈的思想时豁然开朗、一泻千里。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这种看待历史的方法使马克思远远超出费尔巴哈自然观中的唯物主义和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而构建了一个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立足点,把自然界、人类社会、逻辑方法、认识论和世界观全都统一为一个整体的哲学体系。平心而论,从思想来源上说,这一哲学体系最多地得益于黑格尔。
(16)、哈耶克:凯恩斯是天才,但不是伟大的经济学家
(17)、黑格尔的著作,除了《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和《法哲学原理》是他在世时就已出版了的,其他著作,如《历史哲学》、《美学》等都是由后人根据他本人的讲稿、学生的笔记整理出版的,但无论哪部著作的一些主要观点都可以在《精神现象学》里找到它们的源头。如黑格尔的《美学》是他的艺术观的系统阐述,而其中的基本观点则早在《精神现象学》时期就已形成了,但当时还只是个雏形,而且还没有独立于宗教而自成体系,还只是宗教的一部分——“艺术宗教”。他那著名的悲剧起源于片面性伦理观念的冲突的理论就是在“精神的艺术品”“悲剧”那一小节中提出来的。因此,如果我们只想粗浅地了解一下黑格尔的艺术观,那末只要读一读《精神现象学》的这一部分就可以了,但如果我们想系统地研究,那就得求助于他那洋洋三大卷的《美学》了。
(18)、《小逻辑》是德国思想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17年。
(19)、思辨哲学并非黑格尔独创,在康德时期早已概括,主要指概念到概念,不掺杂任何经验东西的内部反思。但黑格尔的思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学说,他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以至于每当提及思辨一词,首先想到的便是黑格尔哲学。除了内部的反思,思辨更是一种运动,是概念的自身运动。思想放弃自我意识的固定性,放弃范畴的固定性,经存在论、本质论,达到概念论,自行能动的发展,精神的本性也就形成了。
(20)、实践困境:无力解释资本主义的衰败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崛起
2、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思维和革命性
(1)、概念作为科学和思想的要素,其实就是事情的内部真理,事情本身。它不是我们通常说讲到的抽象概念,也不是一个概念框架,而是一种能动的把握,一种抓取,一种统摄。在黑格尔看来,科学就是哲学,那么思辨哲学归根到底是属于概念的,通过概念找到入口,陈述真理,达到普遍明见。思辨让概念的含义自行展示,从自身生发出丰富的内容,让事情内部的真理替自己找到出口。真实的东西便会在自己的时代自我绽放。
(2)、 按照哲学逻辑来讲,怀疑是人的天性,新的知识和思想往往始于怀疑,终于实践(实践出真知)。
(3)、 然而,当我们刚开始思考一个不合理的事务时,“存在即合理”这句不容怀疑的格言就会跳出来,彻底打消掉我们怀疑的念头,并且将会仅有的一点独立思考,消灭在萌芽之中。
(4)、无论是那个马克思还是那个黑格尔,都是假的,前者被简化为后者,而后者则与自身的一部分相分离,那一部分恰恰为前者开辟了道路,那一部分是《大逻辑》。
(5)、再现黑格尔的内在分歧不是徒劳的,因为好战的资产阶级哲学总是以排除他或者以全盘接受他的名义而取得进展,它们的企图不在于忽视马克思主义,而在于占领它并遏制它。
(6)、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至关重要。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依据的经典著作渗透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可以使学生直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优良的学风和文风,也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动性。
(7)、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活生生的理论而非干瘪的条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动性突出体现于经典著作之中。经典作家在其论著中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阐述,不是停留于单纯的逻辑推演和基于纯粹的理论构建,而是着眼于对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关照,是在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和解决中提出理论、阐释理论、构建理论。因此,经典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和叙述往往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和拓展的演进过程,体现着逻辑和历史的统从而既具有逻辑的严密性,也具有历史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8)、其实,必须一切从零开始,并最终认清:从哲学角度来讲,马克思既不是黑格尔的他者也不是他的同一。马克思是黑格尔的分化者。他同时确定了后者不可逆转的效力(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他的全盘谬误(唯心主义系统)。
(9)、《小逻辑》主要包括“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四部分。黑格尔把“存在论”中的质、量、度作为论证的事实基础;把“概念论”中的绝对理念作为论证的最终结果,其基本思路就是探讨由这两者形成的思维(理念)和存在(现实)的关系问题。
(10)、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11)、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精神现象学》不但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序曲,而且蕴含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框架及其基本观点的主旨,因此,马克思说:“试看一看黑格尔的体系,我们必须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开始,《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的诞生地和秘密”。
(12)、在我们来看,科耶夫(Kojève)在三十年代开设的学术讨论会标志着对黑格尔的参照开始以某种非纯学院的方式参与到时代的意识形态忧虑中,从这一刻开始,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黑格尔形象,这一形象经过三十多年才开始摆脱——并且这远远没有完成。
(13)、思辨哲学可以通过概念生发出丰富的内容,可见思辨已不再是空洞的思维,它会在自我发展的逻辑中使内容建立起来。黑格尔指出:“科学才刚刚开始,因而在内容上还未达到详尽,在形式上也还未达完善,因此受到了指责。”但这种指责并未触及科学的本质,科学要想达到完善,应当注意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14)、黑格尔哲学在法国的生命力,不仅在历史上是很新的现象,而且经过了一番特殊历程,直到今天,这一历程都只能令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模糊不清,同时也对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再次得到展现造成困难。
(15)、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加强经典著作教育,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融入经典著作中的相关论述,要求和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中直接阅读经典著作。为此,可以采取老师导读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阅读、讨论,培养学生对经典著作的兴趣,提升学生理解经典著作的能力,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经典著作修养,要结合教学内容比较系统地深入研读经典著作,做到既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内容的文本依据以及了解这些文本的当代价值,又能运用经典作家的论述解读并回答学生关注的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对经典作家思想的解读,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
(16)、黑格尔辨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是,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矛盾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内在源泉和根本动力,量变和质变是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则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基本轨迹。
(17)、叔本华对黑格尔的敌意表明了他对哲学所怀激情的阴暗面。黑格尔是叔本华哲学上的敌基督,这一观点使叔本华不会去寻找两人哲学中任何相关联与相类似之处,而这一直都是叔本华为进一步证实其哲学所作努力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未去就黑格尔这样做过,而他也从未想过要这样做。但两人都坚称,用黑格尔的话来说:“任何真正纯粹的哲学都是唯心主义。”或许,作为这两位哲学家都希望加以否认的谢林留给世人财富当中的一部分,他们都同意以下观点:一切事物的本质都具体表现为千差万别、互为对立的现象,这种独一无二的本质在其显现于大自然各个等级的过程当中向着更具表现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迈进,直至其达到人类这一巅峰物种。对这两位哲学家来说,笛卡尔哲学对心智与物质、智性与自然所作的截然区分乃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大自然就其自身而言是变动不居、难以用牛顿物理学那僵死、机械的世界观来加以解释的。这两位柏林大学的同事像歌德一样都对数学知识持贬抑态度,认为它仅仅有助于理解自然中较为低级领域的纯粹形式上的东西,无法对有生命的存有进行描述。两位哲学家都从根本上对怀疑论绝无好感,而对宗教情感深为赞同,都认为只有哲学才能最终将基督教用比喻所表达的深刻真理有力地阐述清楚。他俩都自视为传承了康德的洞见而又超越了这位柯尼斯堡的智者。对他俩而言,哲学一直必须关涉的乃是普遍之物,它必须满足于描述世界为何是其所是,而非满足于规定其应当如何。
(18)、马克思恩格斯所以知识渊博又善于创新,其重要的原因之就是他们具有认真严谨的学习和研究态度。这种认真严谨的态度在他们的所有论著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无产阶级圣经”的《资本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态度集中在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引用的一句名言中:“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资本论》的内容博大精深又富于创见,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分析既高瞻远瞩、透彻深刻,又条分缕析、丝丝入扣。《资本论》所以能达到如此境界,是与马克思认真严谨的学习和研究态度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马克思为了写作这部政治经济学巨著,倾注了40年的心血,查阅了浩如烟海的大量资料,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思考和探索。
(19)、黑格尔说:“我们看到我们时常被哲学的阐述引导到这种内心的直观,并因而不再去陈述命题的这个辩证运动,而这种陈述是我们当初所要求的。”“真实的东西只是辩证的运动,只是这个产生自身的、推导出自身并返回自身的进程。”可见,辩证运动才是思辨哲学用来阐释一切的根本。思辨的东西尽管也是一种通往内心的直观,经过内心的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一般的哲学阐述只能做到引导人们去意识到它的这种不可说,无法引导人们去说不可说。哲学如果一直以命题的形式引导内心直观,就如同用形式逻辑看问题,只会导致空洞的抽象。思辨是形式与内容的统因而需要把这个辩证运动陈述出来,从逻辑的意义上,把不可说的东西与可说的东西,变成一个东西。那就是辩证思维。
(20)、黑格尔辨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是,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矛盾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内在源泉和根本动力,量变和质变是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则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基本轨迹。
3、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什么意思
(1)、“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回顾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就会发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必须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从根本上否定了“意识形态终结论”,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失败论”,揭示了资产阶级理论的虚假性与欺骗性。只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不会停止,意识形态冲突就不可能终结。
(2)、二战之后,受到伊波利特(Hypolyte)翻译和论述的有力支持,这一片面形象的影响力上升到了以萨特为代表的群众层面。“为他人的存在”这一悲观的理论(他人是地狱)从中汲取灵感。至于精神分析学这边,拉康本人(且不论他与超现实主义者的深交)在其早期作品中发现了建构想象性(l’Imaginaire)理论的方式:自恋和好斗都属于主奴关系的对称机制。
(3)、邓小平生前10点警告,直击今天中国最大痛处
(4)、如果说一位哲学家对另一位哲学家的憎恨仅仅是他们各自哲学体系的根本观念之间对立所产生的作用的话,那么,叔本华对黑格尔的敌意便会具有重要的哲学基础,尽管他们之间不乏关联。叔本华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相互对立在多个方面都是意义深远的,或许,如果黑格尔只是个唯物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话,那么,这些对立将会大到叔本华对他这位柏林大学同事所怀有的强烈蔑视具有了相同形态的哲学基础的程度。叔本华的逻辑学就其传统而言是亚里士多德式的,真理只是命题的特性,一种表示关系的特性—正如他在自己博士论文中所指明的一样。除非是在涉及某种外部原因的时候,否则就不会有命题为真。他并未试图确定其意义,并未将其作为一个只想愚弄傻子的“无耻骗子”观点不予考虑,而是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摘引了以下内容:“但看清陈述一个命题、为其引证成立的理由以及同样通过理由来驳斥其对立命题的方式并不困难,它并非真理能显现于其中的形式。真理是其自身的自我运作……”按照叔本华的说法,“真理”广布于黑格尔思想之中,而黑格尔那实为效用之本体论的辩证法逻辑学则令他感到震惊。在他《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即所谓的“逻辑学”,黑格尔在开篇处试图将绝对之物描述为“本体”,并通过一连串令人眩惑的辩证环节达到了那个理念在其中从它自身制造出了一个与它自身相符合真实世界的契机。之后,在第二部分的“自然哲学”当中—叔本华从这之中选取了他的黑格尔哲学样本来贬低其作者—黑格尔通过空间、时间、重力、有形物体、植物与动物缓慢地推进着理念的进程,将自然表现为“精神的自由反映:认识上帝,不是在将其作为精神而进行的观想之中,而是在其直接无间的存在之中”。之后,在第三部分的实为辩证法那炫耀辩才的精心杰作(tourdeforce)“精神哲学”当中,黑格尔猛推着他的宏伟计划经过了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达到了绝对精神,在这一巅峰阶段中“充分展现出其自身本质的永恒理念,一刻不停地促使自身产生影响,使自身脱胎成为绝对精神并欣赏着作为绝对精神的自己”。
(5)、一旦历史前景发生了深刻改变,反对意见也开始出现。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系列效应步入尾声,当苏俄革命的拥护者遭到严酷的打击,当法国共产党显而易见地投入到了布尔乔亚及沙文主义修正中(在这一点上,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经历具有决定性),当中国无产阶级的严酷力量不断发展,当每个人都被迫就国家解放战争明确立场时,知识分子们不得另找地盘并为自己组织不同的思想。革命的“同路人”死于饥荒。伴随着他一起失效的是各种意识哲学所带来的保证,这些哲学曾经的任务是在一场富有魅力的革命的注视之下保存投身事业和保全自我的双重关系。
(6)、黑格尔把“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7)、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各领域各方面的伟大创造和重大成就,有力驳斥和否定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8)、经典著作直接体现着经典作家的学风。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一言以蔽之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可以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即通常所说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正如人们所指出的,这个意义上的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9)、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10)、这一肃清工作在那个年代(1963-66年)曾有过积极的效应,它远远地得到以当时的教条形式与现代修正主义作斗争中国人的支持。阿尔都塞令马克思主义重新获得某种严厉和斩钉截铁的态度,使它从主观主义的传统中脱离出来,并将它作为实证知识重新扶上台。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和黑格尔,由于其片面的形象,成为众矢之的,并由此受到提防:无论是阿尔都塞还是萨特都对《大逻辑》中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熟视无睹。以至于马克思,由于被调整到结构主义概念中,他在科学上有多受益,就在阶级历史性上有多大的损失。五十年代的黑格尔化马克思是一个思辨形象,但具有潜在的革命性。六十年代的反黑格尔的马克思是一个学者,但注定只能被用于学术讨论会。或者,用哲学的话来集中体现这一非此即彼:黑格尔式的马克思属于唯心辩证法,反黑格尔的马克思属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11)、经典著作直接体现着经典作家的学风和文风。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可以零距离地感受他们认真、扎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感受他们渊博的知识和非凡的创新精神,感受他们优良的文风。
(12)、第恩格斯按照黑格尔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把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是恩格斯把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向前推进而得出的革命结论.
(13)、但这种力量和倾向,在孤立起来看待的自然界那里是看不出来的,它们只是人类及其社会和精神生活的专利品。所以人和一般自然物、和动物是有区别的。“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⑥那么,我们从这里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辩证法的意义和价值仅仅在于有关人的哲学,并不涉及孤立看待的自然界,而只涉及人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呢?一般而言我们的确可以这样说。所谓的“自然辩证法”,或者“辩证唯物主义”,如果仅仅理解为离开人而存在的自然界(客观世界)本身的某种客观规律,那是极其空洞而无意义的。与此相反,马克思和黑格尔所理解的辩证法,本质上无非就是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人学辩证法。⑦所以马克思在谈到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之处”时就只讲“人的自我产生”的“过程”,即通过对劳动的分析而发现的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过程。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历史、人的自由历程来谈“辩证法”,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看来都只能是天方夜谭。不过,从一个更高的观点来看,如果我们不把自然和人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而是看成一个统一体,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辩证法就是人和自然的大系统的普遍一般法则,是必然的自由法则和自由的必然法则,自然辩证法就是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人学辩证法,反之亦然。而这就引出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第二方面的继承。
(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用事实否定了“历史终结论”。
(15)、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从一开始就贯穿着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历史的刻意粉饰和对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的歪曲否定,显然是在“虚无”当代具体的“正史”,也是直接体现其唯心史观的本质特性。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福山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看法是片面的、歪曲的,他只看到资本主义暂时的“辉煌”,而没有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历史发展规律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提出过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他们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得出如下科学结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人类社会终将走向共产主义是客观趋势。马克思主义将生产力的发展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把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事实证明,被福山所吹捧的资本主义在经济基础、运行模式、对外政策等方面均暴露出弊端,这充分说明了“历史终结论”在客观现实面前表现出的主观臆想。“历史终结论”的实质是福山以唯心史观对资本主义的吹捧,资本主义的危机重重,最终使之陷入尴尬境地,又何来的历史终结呢?
(16)、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就确立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标。毛泽东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视为衡量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的标准,指明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
(17)、提供了人类探索更加美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
(18)、学习经典著作的独特价值首先在于,可以直接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来面目。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为例。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来,经历了一个从“一源”到“多流”的发展过程,其间人们对经典作家的一些重要思想的解读往往见仁见智,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发挥,这些解释和发挥有些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发展,也有些是对他们思想的误读。后人对经典作家思想的误读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解释中存在意义的遗漏,即遗漏了经典作家的一些重要的观点或看法,一种是在解释中进行了意义的添加,即添加了一些本不属于且违背了经典作家思想的观点或看法。有鉴于此,为了完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就必须回归文本,研读经典著作。
(19)、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源头和文本依据,学习经典著作可以直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20)、现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通常是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生通过学习教科书中的原理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必要的,这是因为,从原理入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比之于直接学习经典著作有一些有优点。众所周知,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往往具有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及特殊的语言特点,他们著作中的一些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常常蕴含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之中,其中有些论述还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初学者一开始就从原著入手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困难。与原著不同,教科书中的原理是相关专家在梳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对其中所包含的理论的分析、研究、整理和叙述,具有逻辑清晰以及条理化、体系化、通俗化的优点,既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又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因此,教科书是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入门向导,是他们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阶梯,就此而言,从各种马克思主义原理入手学习马克思主义或者说借助于第二手的参考资料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一定阶段中是必要的。
4、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辩证法思想
(1)、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黑格尔哲学本身并不曾构成1949年以来在中国哲学阵线上引发过的反响的论争之但他却常常是某种特定研究和重审的对象。毛泽东除了多次指出列宁对于《逻辑学》的阅读,还在《矛盾论》中明确提到过黑格尔:“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部分。”1957年1月27日《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批判斯大林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全盘否定,并强调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便更好地战胜它的必要性,强调读“康德和黑格尔的书,孔子和蒋介石的书”的必要性。
(3)、“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不是盲目崇拜,而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能够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成功。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有力地否定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有利于旗帜鲜明地回击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无用论”,其实就是福山“历史终结论”在当下中国的具体体现,实质就是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此,必须高度警惕,旗帜鲜明地反击各种错误思潮,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其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感召力。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于其是否具有感召力。对“历史终结论”的否定,有力消除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形象的歪曲和诋毁,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中的吸引力。其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每次在遭遇诘难之后都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都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尽管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挫折使得马克思主义面临重大考验,但中国现代化的伟大成功实践,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4)、作为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从其起步到落脚都以思辨为轴心,从概念出发,经逻辑推理,到辩证运动后的形式与内容统这一过程可谓环环相扣,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思辨、概念、逻辑、辩证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照应。黑格尔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创造性地发展了思辨哲学,同时也是对西方古典哲学的总结和概括,又为现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视角。但早在《精神现象学》出版之际,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说书文晦涩难懂,有人说能读懂的人早已死去了。叔本华在1840年的《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里直指,读《精神现象学》就像进了疯人院。直到1906年狄尔泰发表了《黑格尔的青年史》后,《精神现象学》一书才开始被重视,对黑格尔的研究也愈加丰富。有关他的评论也越来越多,但其中马克思的批判不容忽视。马克思深刻又具体地揭开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秘面纱,直指弊端,可称为迄今为止最有力度的批判。掌握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一方面可以加深对黑格尔的认识,一方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研究。在通晓黑格尔思辨之义的前提下,思考马克思的批判,既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尊重,又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充分条件。
(5)、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严谨缜密,又要生动活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通过对经典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演变、发展过程的叙述和论证,可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生动而形象地展示其中所包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学生对有关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意义产生更加鲜明和清晰的印象,加深他们的记忆和理解。
(6)、 巴迪欧在文中对阿尔都塞的攻击,散发着那个年代法国激进青年浓郁的中二气息。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巴迪欧特别强调了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黑格尔,预示了一种新的唯物论立场的形而上学。
(7)、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批判是否合理,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能否把马克思的批判作为评判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唯一标准,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认识。在阿尔都塞看来,1844—1845年,是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断点,马克思从此摆脱理论的人道主义,走向科学主义。诺曼·莱文认为,尽管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但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仍然具有继承性关系,马克思在其后的大量著作中仍然使用着黑格尔辩证运动的方法。伊恩·弗瑞色注解说,马克思可能没有看到过,但是他拥有的辩证法明显和黑格尔的相似,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的辩证法。罗伯特·法恩指出,黑格尔重视的是现代性的观念形式,马克思重视的是现代性的物质形式,把马克思与黑格尔放在一起阅读,可以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马克思的批判评说不但马克思的批判使黑格尔思辨哲学不再神秘,抽象的思维走向具体的现实社会,是前所未及的进步。
(8)、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启示我们:经典著作所以成其为经典,就是因为它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以,经典著作不是“过去时”的文物,而是“现在时”的文本,因而一方面,我们在时隔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仍然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另一方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不能死记硬背,也不能拘泥于个别论述或停留于具体的结论,而应当将重点放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上,着力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