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句子 > 文案大全 >

精选程门立雪造句(文案119句)

时间2023-06-29发布admin

程门立雪的意思

1、程门立雪的故事

(1)、终于踏上了北宋二程子兄弟的故里——河南省嵩县田湖镇程村。

(2)、其实,这和现在的老师“不敢管”或“管不了”学生的现状是密切相关的。不敢管,问题愈严重;问题愈严重,愈不敢管。如此恶性循环,便埋下了悲剧的祸根。

(3)、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5)、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6)、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7)、程门立雪:(只记得大概)学生去拜访老师,老师年龄大了易疲惫,正在休息中,门口书童要去通报老师,有人拜访,被学生拦住,说是等老师醒来,这一等没等到老师醒来,却等来了雪。

(8)、我们当然希望老师个个才高八斗,德无瑕疵,但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教育学中有一种奇怪的“情感效应”:学生一旦对某个教师产生厌恶心理(老师可能对此一无所知),他这门功课就很难学好;

(9)、三是如实地记录了程颐的学问生活的一个日常场景即静坐,二程兄弟皆推崇静坐工夫,身体力行,而他们的静坐与佛教、道教截然不同,其目的在于收敛身心,持敬定本,涵养体察,程学后来发展到道南的罗从彦、李延平这一代,就开始提倡于静坐中体察“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游、杨乃程门之翘楚,据同门谢良佐(1050—1103)回忆,在众多的弟子中,程颢最喜爱杨时,程颐则最爱游酢(《上蔡语录》卷中),而游、杨果然不负老师的厚望,程学南传入闽后,人才辈出,终由四传弟子朱子集道学之大成。

(10)、程门立雪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两个大学者叫程颢、程颐,他们兄弟二人开办了一所疏远,前来听课求教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一个叫杨时的年轻人毅然辞去工作,千里迢迢到书院求学。

(11)、对于我来说,我实在太过幸运,遇到的老师对我都是无私付出,尽自己所能向我传授人生的道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2)、此碑用浅显直白的文字讲述了程门立雪的故事,还引了一首诗作为结尾,立意非常之好。但我读了之后,觉得有不少问题,比社会一般流传的程门立雪的事迹还要严重,亟需订正。

(13)、宋代杨时在下雪天拜谒著名学者程颐,程颐瞑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站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前积雪已经一尺深了。

(14)、(例句):我们在学习和工作当中,应该有程门立雪的精神,虚心向他人学习。

(15)、如果教师丧失了应有的权威,学生群体就可能陷入一盘散沙的局面。所以,家长有事情要尽可能和老师多沟通,如果一味意气用事,损害的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尊严,无形中损害更多的是孩子所在群体的利益。  最后,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哥敬重的不是老师,敬重的是家庭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

(16)、古代拜师是要举行仪式的,而且庄严隆重,目的在于激发弟子对文化修养的渴求,增强先生的责任心,同时更是树立先生的权威。因为同样一句话,通过普通人之口说出来,和通过有权威的人说出来,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17)、程颐,位列程门四大弟子,著名的历史典故程门立雪、洛学心传的主人公,就是他。

(18)、译文:宋代杨时在下雪天拜谒著名学者程颐,程颐瞑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站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前积雪已经一尺深了。

(19)、《二程外书》记载的“瞑目而坐”就是闭目静坐,静坐乃宋明理学家重要的修身功夫之程颐非常喜欢静坐并大力提倡,认为闭目静坐可以养心,故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在他晚年病重时仍坚持静坐不间断。程颐睁开眼睛后所说的那句“贤辈尚此乎”,意即你们还在这里啊?一个“尚”字说明游酢、杨时刚来的时候,程颐就已察觉到了。试问睡觉的人如何知晓?早在明代,画家仇英绘制的《程门立雪图》中程颐的形象就是趴在桌子上打瞌睡,张岱也说程颐“隐几而卧”(《夜航船》卷五《伦类部·师徒先辈》)。被仇英《程门立雪图》误导的人也不在少数,如清人张四科的题画诗云:“先生隐几虚堂中,两贤拱立无惰容”(《宝闲堂》卷三《题仇十洲画》),可见误解由来之久。

(20)、译文: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没有不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的。

2、程门立雪造句

(1)、居里夫人曾说,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的最初的种子…

(2)、那么,中国教育遭遇尴尬的原因究竟出在哪里?

(3)、(出自):宋·程颢、程颐《二程语录》卷十七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4)、第二个问题是碑文结尾的《立雪诗》,这首诗真是程颐作的吗?我熟读二程子的著作与语录,从未见过此诗。程颐一心求道,生平不喜作诗,以为作文害道,乃玩物丧志的无用赘言,甚至批评杜甫的诗是“闲言语”(《二程遗书》卷十八“问作者害道者否”条与“或问诗可学否”条)。从这首诗的内容看来,是对游酢、杨时二人尊师重道的赞美,而程颐本人岂能如此自美自夸!像“伊阙墙门峻,仰止寸心折”这样推崇备至的褒扬,根本不可能出自程颐之口。

(5)、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一个学生,哪怕他再吊儿郎当,只要他对老师还有敬畏之心,对父母还有孝敬之意,转化他就不是什么难事。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把父母和老师都不放在眼里的时候,恐怕已是“病入膏肓”,难以拯救了。  尊敬老师符合学生的利益。大凡当过老师的人都有这种体验:当学生对老师爱理不理时,老师的课就可能上得干瘪瘪的,难以发挥正常水平;相反,当学生毕恭毕敬聆听时,老师往往会激情澎湃,文思泉涌,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在愉悦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所以说尊敬老师,表面上是老师得到了尊敬,实际上真正的受益人是学生。

(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拜师时,要在孔圣人画像前三叩九拜以示隆重。先生在学生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哪怕太子不尊师也会受到责罚。程门立雪就是古时的尊师典故。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许多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热情正在消退。

(7)、“程门立雪”里的“程门”就是老师程颐的家门,“立雪”是指站立在雪中。这个成语形容尊师重道,恭敬求教。

(8)、以前还有程门立雪的传说呢,既然现在得拜访一族之长自然得有点诚意。

(9)、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10)、一位法新社记者甚至对海艺辱师视频事件发出“很容易让许多中国人联想起十年文革时期那些学生侮辱和殴打老师的场景”的感叹。话虽过头了点,却折射出中国教育目前已处于很危险的尴尬境地。

(11)、《宋史》里记载了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尊师重道的故事:“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2)、(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13)、程门立雪,汉语成语,拼音是chéng mén lì xuě。

(14)、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

(15)、出处:《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6)、出处《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7)、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18)、示例:这位青年学者求学坚持不懈、程门立雪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9)、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20)、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程颐家请教。

3、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谁

(1)、这个短小的故事意义有三:一是赞扬游酢、杨时尊师求道之心虔敬真切,二人的行为正符合古人所谓对于师长、父执的礼节——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二是表明程颐性格严厉刚方,其弟子王苹回忆学生们和程颐在一起时,“坐间无问尊卑长幼,莫不肃然”(《二程外书》卷十二引《震泽语录》)。程颐的确做到了其兄程颢所说的那样,能令人心生敬意,尊严师道。后世的学者在评价二程兄弟时,多认为程颐的“立雪”过于严毅,不如乃兄“如坐春风”般的粹然和气,我却不以为然,宽严相济方合教学之道,二程迥异的性格正相互补,故而程门英贤济济,才开创出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与此相关,我觉得另外一条有关谢良佐的资料很值得一读,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五记载:

(2)、但是,元祐三年说的问题和旧说一样,是先设定了程门立雪事一定是发生在程颢(1032—1085)死后,如清人茅星来《近思录集注》卷十四“立雪”条亦持此说,就说此时明道已殁,游酢与杨时复师事伊川于洛。仅就现存的文献而言,考定立雪的具体时间还是非常困难,我认为不能排除发生在程颢生前的可能,即元丰八年(1085)之前,比如元丰四年(1081)二程兄弟皆在颖昌(今许昌),游、杨等人以师礼来见程颢,自然也有可能同时向程颐求教,杨时在《御史游公墓志铭》中就说过他和游酢在元丰年间,一同受业于程颢兄弟之门。而且,游酢第一次见程颐是非常早的事情,地点是在东京开封,游酢年仅二十岁,当时程颐以事至开封,一见游酢即谓其资质可与适道,《游定夫先生年谱》则将此次初见系于熙宁五年(1072)。因此,侯仲良所说游、杨二人“初见”程颐,应当是他的误解或记忆有误。程门弟子的确大多先师事程颢,程颢去世后转师程颐,但不能忘记的是二程思想成熟相当之早,兄弟两人又常在一起,程颢的很多学生同时也受教于程颐,如吕大临元丰二年(1079)赴洛求教时,他所记录的《东见录》(见《二程遗书》卷二上)中有一些就是程颐的话语,还有谢良佐在中举(元丰八年)前也曾多次向程颐求教。总之,游杨立雪不能排除发生在程颢生前的可能,要确定立雪的具体年月,尚需要新的资料与有力的证据。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程门立雪不是程颐晚年的事,最迟也是发生在五十几岁的中年。

(3)、©本文为作者授权河洛人™刊发,版权归河洛人和原作者所有。

(4)、教师不受尊重,就是教育不受尊重,如果教育不被尊重,那么我们的一直引以为傲的精神追求又算什么?

(5)、现在的年轻人有程门立雪的精神的已经不多了。

(6)、《侯子雅言》与《涪陵记善录》先后亡佚,朱子在《二程外书》之外,还将这个故事收入到他和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卷十四里面,后来元代人编的《宋史·杨时传》特别引述了“程门立雪”。《近思录》与《宋史·杨时传》的影响很大,让这个故事广泛地流传开来。到了明代,儿童启蒙教材《幼学琼林》也收录了程门立雪的典故,与西汉苏章负笈千里寻师的故事一样深入人心。由此可知,在北宋就有程颐的两个学生记载了立雪事迹,而当时并无人利用此事大作文章,直到南宋中期以后才作为道学史上的一个佳话流传于世,何来剽窃?何用剿袭?所谓程门立雪剿袭自禅门之说,至此可以休矣!

(7)、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8)、出处:《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9)、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10)、榜样如程门立雪的杨时,为不吵醒老师休息,在雪地默默等候数时。

(11)、网友提出此问的理由大体是说教师只是“三百六十行”中的普通一行,领了国家薪水,没什么好特别尊敬的。况且有的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不值得尊敬。  上述质疑者大概认为尊敬老师纯粹是老师想要别人尊敬,把尊师理解为对教师的一种施予。这种狭隘的尊师观本质上误解了尊师的真正内涵。  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前把教师尊称为先生,从古代的帝王将相到民国大字不识一个的土军阀都会对先生礼让三分。

(12)、小朋友们都这么好学,那么小喇叭也为大家送上一个关于“好学”的故事,为大家加油、鼓劲儿!

(13)、那么,程门立雪究竟发生在何时呢?历来众说纷纭,南宋黄去疾编《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元祐八年(1093)癸酉”条记载此年六月游、杨一起到洛阳见程颐,虽然引述了二人立雪事作为补充,但没有说是那一年,只笼统地说是“顷年”的事,“顷年”就是往年、往昔的意思。清人张夏补编的《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索性就将立雪事系于元祐七年(1092)冬,池生春的《伊川先生年谱》则系于“元祐八年(1093)癸酉六十一岁”条,游开智编《游定夫先生年谱》没有记载立雪,只是说元祐八年游酢偕杨时离河清县以师礼见程颐于洛。近人姚名达编《程伊川年谱》亦未将立雪事系年,仅是作为附录的资料之一。最近,申绪璐《道南一脉考》指出元祐三年(1088)冬,龟山赴调至京师,游酢此年出任河清知县,杨、游一同赴洛见伊川,立雪即在此年(《中国哲学史》2012年第4期)。相对而言,这个说法比元祐七年说和元祐八年说要合理一些,此时程颐五十四岁,游酢、杨时三十六岁。

(14)、(出处):《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5)、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16)、曹丕:你不是才华出众吗?今天我也不为难你,你走七步作出诗来,赦免你的罪,作不出来就地正法。

(17)、(解释):形容十分虔诚地就学师门。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18)、0335-277155618031653651

(19)、那么这首诗究竟是谁作的呢?作者是明代人陆宜春,此诗原名《题立雪阁》。陆宜春曾参与修订《嵩县志》,据明人王守诚《重刻嵩县志序》的记载,宣德年间(1426—1435)邑人胡敏编撰《嵩县志》,由于内容太过简略,陆宜春于正德(1505—1521)初年又将胡志增广为三卷。在重修二程故居时,诸多地方官员及士大夫都题诗作记念,陆宜春也吟了两首诗,《题立雪阁》是其中之他还有一首诗为七律:

(20)、过了好一阵,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两个得意门生正侍立在门外,一动不动。只见他们全身雪白,脚下积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程颐大惊,连忙打开门,将两人迎进屋内…

4、程门立雪的故事20字概括

(1)、就这样,杨时和游酢也不知道站了多久,都快变成两个雪人了!

(2)、受灾之后,别人都互相关心,互相救助,你却乘人之危,大捞一把,这不是犯罪吗?

(3)、(出处):《宋史·道学传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4)、“雪飘伊洛是何年”,是游酢唯一一次提及并怀念当年冬雪之日访师于河南的情景。今日吟读此诗,仍令人感念不已。

(5)、谢良佐第一次拜谒程子时,程子以待宾客的礼节接待他,而谢良佐则推却谢绝这样的礼遇,希望作为弟子入程门求教,程子同意并让他住在门旁一间很简陋的屋子里,屋顶和墙壁上都有漏洞,当时大风大雪,白天没有碳可以取暖,晚上没有蜡烛照明,买来的饭菜也无法用火温热,但程子连问也不问,谢良佐则泰然处之。这样的生活过了一个月,谢良佐心中豁然有所省悟,然后程子才和他讲话。 

(6)、武侠小说中最恶搞的情节之是拜师学艺时候学生程门立雪、久跪不起,几天几夜最终感动了师傅,收为徒弟悉心传授。

(7)、  在宋朝时期,有两个叫程颢、程颐兄弟,极有学问,拜访求学的人络绎不绝。有一个叫杨时的人,从小就聪明好学,四岁就开始念书,七岁就能写诗作画,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8)、也是因为如此,有时也会因为对老师不够足够的敬重而内疚,想来,在尊师重道这方面,我们真的要向古代先贤们多学习,对自己的老师要升起足足的敬爱、敬重和信心才对…

(9)、程门立雪的读音:chéngménlìxuě。

(10)、今天的故事比较长,适合年龄大一点儿的小朋友听。小小朋友如果听不懂的话,可以让爸爸妈妈解释给你听。

(11)、杨时二人不敢敲门,怕惊扰老师,于是便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老师的醒来…

(12)、日本在二战失败后,把战略重心转向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教师受到国人尊敬。大约十年后,在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今天我们也许感觉不到不尊敬教师的危险,但若干年后,我们可能将不得不为此品尝苦果。

(13)、要学好这门技术,就必须拿出程门立雪的精神来,虚心向师傅求教。

(14)、凿壁偷光:(基本解释):形容家境贫寒,读书刻苦。

(15)、(出自):《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16)、读二程子的书这么多年,夙愿一朝得遂,既喜且怯。“喜”中更多的是按捺不住的兴奋,“怯”则是近乡情怯的怯。二程子的哲学,一直是我的精神故乡,此番朝圣之旅,睹物生情,谨记一点感想于此。

(17)、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每篇故事都如同一个个智慧的锦囊,帮助开启小朋友人生的智慧之门。

(18)、出处;《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9)、如果让你现在想一想,曾经的自己为了向老师求得解惑付出过什么,你能想到什么呢…

(20)、典故:一天,杨时与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一起去程颐老师家请教。当时正值寒冬腊月,来到程颐家时,赶上程颐正在屋中打盹儿。二人静静地立在门下等待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鹅毛大雪,杨时和游酢不敢吵醒老师,一直等到程颐醒来。求教之后出门,雪都已经下了有一尺深。后来杨时也不负众望,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5、程门立雪的意思和故事

(1)、行笔至此,我想起了一个很可笑的说法,即“程门立雪”是道学家编造出来的,剽窃于禅宗二祖惠可求法于达摩而立雪断臂的故事,何满子先生就力主此说(《桑槐谈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这个说法简直荒唐无稽,程门立雪一事无论对程颐,还是对游、杨二人来讲,皆属于理所应当,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般而言,作伪与剽窃都有明确的目的,或宣传渲染,或以假代真,但立雪的三位当事人几乎都未提及此事,侯仲良和尹焞也仅仅是一提而过,并无过格和可疑的言行。后来游酢有一首诗《春日山行有感》(《游廌山集》卷四)曰:

(2)、我们在学习和工作当中,应该有程门立雪的精神,虚心向他人学习。

(3)、程门立雪的出处: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十二》:“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4)、杨时一心求学,尊重老师,不惜在冰天雪地里站了好几个小时,真是令人感动呀!他求学的故事变成了成语“程门立雪”,流传到了今天。

(5)、朱子此条记载摘自《侯子雅言》,《侯子雅言》的作者是二程的门人侯仲良(字师圣),这段文字是关于立雪最早的记载,仲良是二程的舅舅侯可之子,于二程为中表兄弟加师生,关系非常亲密,他的话是很可信的。程颐的另一个学生尹焞《涪陵记善录》也记载了游杨立雪(南宋祝穆编《事文类聚》前集卷二十三引),此书是尹焞晚年的语录集,由他的学生冯忠恕编纂整理。游酢(1053—1123)与杨时(1053—1135)同为福建人,志趣相投,关系很好,常结伴而行,游酢身后的墓志铭就是杨时写的。朱子编写的《伊川先生年谱》注语引用立雪的事迹后,加了一句评语:“其严厉如此,晚年接学者,乃更平易。”可见朱子并不认为立雪是在程颐晚年。

(6)、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7)、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8)、我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老师会“管不了”学生?

(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像尊重上帝那样尊重教师(以色列谚语)”,共同营造尊师的社会大环境,才能真正走出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尴尬处境!

(10)、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11)、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遇到什么样的人。能够得遇一位好的老师,是我们人生的一大幸事…

(12)、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13)、尊师风尚的缺失,加上新闻媒体一边倒的谴责教师如何“体罚”学生,进一步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14)、念一念自己的初心,想一想自己的所得,也像我们的老师一样,能够无私地付出自己,把老师对我们的爱意传递下去,我想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正践行了“尊师重道”吧…

(15)、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

(16)、以前学生顶撞老师是大逆不道的严重事件,现在却屡见不鲜,见怪不怪了。这些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且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而缺失管理的学生是很容易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更何况是那些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呢?

(17)、春始,万物生,我们的生命启蒙也是从接受老师的教育开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里有载:“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尊师重道对于我们整个人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春三月,既是朝气蓬勃的时节,也是我们感念师长的最好时节…

(18)、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19)、那位青年人很有些程门立雪的精神,为了学到知识,总是恭敬地向先生请教。

(20)、(英语):standinthesnowtowaituponmasterchengrespectfully;serveandlearnfromthemasterwithreverence;honourtheteacherandrespecthisteachings

(1)、现在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被称作是“站着喝酒而唯一穿长衫”的孔乙己先生。为什么会有“内地的教师、老人、小孩到港旅游不享受打折”的笑话?因为他们旅游时一般是不购物的。

(2)、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现在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比例越来越高,以致连老师也成了他们的牺牲品?

(3)、例句:那位青年人很有些程门立雪的精神,为了学到知识,总是恭敬地向先生请教。

(4)、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5)、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6)、要学好这门技术,就必须拿出程门立雪的精神来,虚心向师傅求教。

(7)、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敬道。”

(8)、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9)、请尊重每一位教师传授教育的权利,因为他握住的是每一个孩子的明天,和我们期待的变得更好未来。

(10)、有一次,杨时和游酢来拜见他们的老师程颐,但是当他们在窗户外边看见他们的老

(11)、出处《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2)、我们还原真实的“程门立雪”,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游酢、杨时一同去拜见程颐,而恰巧程颐正在静坐,未予理会二人,游、杨既不敢惊动老师,也没有离开,等程颐静坐结束,睁开眼睛时发现二人仍然站在旁边恭敬地等候,而此时天色已晚,就命他们回去,二人出门时外面的积雪已有一尺。

(13)、一位老师感叹:卖菜的最怕教师,装修的最怕教师,导游最怕带教师团,只有学生最不怕教师。社会给了教师太多压力的期待,却唯独没有给应有的尊重,稍有不留神就可能被口诛笔伐,这样的结果太不公平。

(14)、碑文又说游、杨望见程颐“正瞑目而睡”,这是个很大的误解,我见过的一些学者的文章和中小学教材讲程门立雪的故事,要么说是程颐在打盹、打瞌睡、睡午觉,要么就说是在作气功或闭目养神,这些都是以讹传讹。

(15)、实践证明:凡是教师受尊重的地方,不仅学风良好,而且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很低

(16)、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学生对老师没有敬畏心理?因为在社会大环境中,教师并没有受到尊崇,而孩子的价值取向是直接受社会环境影响的。

(17)、可能是在学校里已经习惯了被动输入知识,有的时候对于老师对自己的教授会产生麻木,丧失了获得至宝的欣喜,好在老师从不嫌弃我的愚笨,一如既往地教授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要珍惜老师对我们讲的每句话,细细琢磨,认真践行,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深意…

(18)、老师程颐睡得可真香啊!他翻了个身,杨时和游酢还以为老师要醒了呢,没想到老师又睡着了。他们俩只好继续等待。

(19)、程颐老师什么时候才会醒来呢?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听完,你就明白啦!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