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唐诗宋词三百首精选带拼音(文案71句)
唐诗宋词三百首精选
1、十首最美的唐诗
(1)、四句“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诗人以虚拟的语气说:如果不是由于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渊的手中,杨广不会以游幸江都为满足,他的锦帆,大概一直要飘到天边去吧。据史书记载:杨广不仅开凿了二千余里的通济渠,多次到江都去玩;还开凿了八百余里的江南河,“又拟通龙舟,置驿宫”,准备到杭州去玩,只是未成行罢了。诗人从隋炀帝贪图游乐的众多史实中,信笔拈取他耽于乘舟出游这一典型事例,予以讽刺。用笔亦实亦虚,虚实结合。说它“实”,是因为它是以历史故事和隋炀帝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所以尽管夸大其事,而终不失史实和人物性格之真;说它“虚”,是因为它揉入了诗人的艺术想象,是通过幻觉而产生出来的最高真实的假象。实际生活中,锦帆之游是绝不会远及天涯的。艺术创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玉玺”一联是深得此道的佳句。在修辞上,此联采用了上下蝉联、一气奔腾的流水对,使诗句呈现出圆熟流美的动态。
(2)、《唐诗三百首》246《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
(3)、《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张先|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4)、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与“旅思”意思相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下片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达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体说来,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5)、《踏莎行·碧海无波》晏殊|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6)、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事,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批判荒淫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陈叔宝因荒淫亡国,投降隋朝,和当时隋朝的太子杨广很相熟。杨广当了天子,乘龙舟游江都的时候,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等相遇,请张丽华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这首舞曲是陈叔宝所作。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在这里特意提到它,意为杨广目睹了陈叔宝荒淫亡国之事,却不吸取教训,既纵情龙舟之游,又迷恋亡国之音,终于重蹈陈叔宝的覆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诗在最后发问:他如果在地下遇见陈叔宝的话,难道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一曲《后庭花》吗?问而不答,余味无穷。
(7)、《望湘人·春思》贺铸|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
(8)、《枫桥夜泊》是一首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古诗,全诗除了“对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欲抒情,先绘景,情随景发,是这首古诗显著的艺术特点。由此可见,在借景抒情的古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过所描绘的景物来抒发的。在教学这类古诗时,我们既要欣赏作者描绘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凭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地读懂了古诗。
(9)、宋词三百首|《祝英台近·春日客龟溪游废园》吴文英
(10)、《唐诗三百首》289《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11)、天快黑了,大雪将要来。能否共饮一杯?朋友!
(12)、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13)、蒙曼读经典07《水浒传》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14)、《唐诗三百首》132《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15)、《望江南·天上月》|与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16)、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17)、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18)、宋词三百首|《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王沂孙
(19)、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20)、《唐诗三百首》172《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2、唐诗宋词三百首精选带拼音
(1)、《点绛唇·新月娟娟》汪藻|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2)、人在孤寂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作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像是有意要弄出一点声响去打破沉寂、冲淡忧虑,诗人这里的“闲敲棋子”,正是这样的动作。“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期客时长的情形,诗人怅惘失意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敲棋这一细节中,包含了多层意蕴,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的韵味。可见艺术创作中捕捉典型细节的重要。
(3)、宋词三百首|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此诗当作于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前后。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5)、《苏幕遮·怀旧》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
(6)、宋朝也有很多优秀的绝句、律师作品。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全文如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再比如王安石的《元日》全文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难道要说这些诗不如李白等诗人的作品吗?
(7)、《唐诗三百首》266《瀑布联句》黄檗、李忱
(8)、《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黄庭坚|莫笑老翁犹气岸,几人黄菊上华颠。
(9)、韦庄《女冠子》||“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10)、此诗取材于前朝亡国故事,以诗的语言,批判亡国之君,晓喻晚唐皇上,立意高远。篇中以实词撑住全诗,以虚词斡旋其间,取得了既整饬工严又流动活泼的艺术效果。
(11)、宋词三百首|《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李清照
(12)、《唐诗三百首》214《啰唝曲•其五》刘采春
(13)、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14)、宋词三百首|《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潘牥(fāng)
(15)、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16)、若不是皇帝的玉印归到了李家;隋炀帝的锦帆或许会游遍天涯。
(17)、宋词三百首|《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王沂孙
(18)、《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赵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19)、《汉宫春·潇洒江梅》李邴(bǐng)|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20)、《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晏几道|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3、唐诗宋词三百首精选片段
(1)、关于这首诗,当时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白居易于公元842年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公元846年卒;卢贞公元844年七月为河南尹。白诗写成到传至京都,须一段时间,然后有诏旨下达洛阳,卢贞始作和诗。据此推知,白氏此诗约作于公元843-845年(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
(2)、《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3)、《唐诗三百首》75《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4)、《千字文》(朗诵视频+注音+译文完整版+蔡国庆父子演唱)
(5)、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6)、宋词三百首|《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吴文英
(7)、《清平乐·红笺小字》晏殊|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8)、《唐诗三百首》109《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
(9)、《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廖世美|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
(10)、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11)、日角:额角突出,古人以为此乃帝王之相。此处指唐高祖李渊。
(12)、我半世以来飘零不定,像蓬草随风;谁想到今年又往巴东,那地方,已多次出现在我的梦中。
(13)、宋词三百首|《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吴文英
(14)、《唐诗三百首》101《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
(15)、《饭前感恩词》+《晨起自勉文》+《夜幕省思文》
(16)、《唐诗三百首》69《竹枝词·白帝城头春草生》刘禹锡
(17)、《唐诗三百首》6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18)、《唐诗三百首》313《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李白
(19)、宋词三百首|《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吴文英
(20)、已经过了午夜约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看着灯花一朵一朵落下。
4、幼儿必背古诗300首
(1)、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2)、宋词三百首|《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辛弃疾
(3)、《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周紫芝|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4)、《唐诗三百首》290《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刘叉
(5)、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6)、《唐诗三百首》291《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
(7)、“有约不来过夜半”,这一句才点明了诗题,也使得上面两句景物、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8)、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
(9)、千峰百嶂:形容山峦重迭。嶂,指高险像屏障的山。
(10)、《三台·清明应制》万俟咏|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11)、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