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出自《老子》的名言(文案116句)
老子名言名句及解释带出处
1、老子名言名句精选及解释大全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2)、(解读)出自郑观应《盛世危言》郑观应编成于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当时是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
(3)、译文: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
(4)、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①(文)文采。②(行)流传,流行。
(5)、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6)、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8)、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9)、自然中一切事物的生长都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但结果又合乎某种目的;大自然并不有意识去追求什么,但却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水流花开,鹰飞鱼跃,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然而又妙不可言;它们不想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
(10)、译文: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11)、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1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14)、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5)、孟子说过:“仁者无敌于天下。”这样,真正的仁者不但是勇敢,而且是勇敢到天下无敌。“慈故能勇”是从本质上说的,故与表面的现象相反。我们平常说的“大仁有大勇”,就是这个道理。
(16)、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道德经》
(1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8)、(翻译讲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19)、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0)、过一种快乐而不享乐的生活,保持自我,不入流俗。
2、出自《老子》的名言
(1)、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自屈原《离骚》。
(3)、(解读)出自《论语·子路》。释义:指说出的事一定足以信任,恩仇必报,快意江湖。
(4)、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道德经》
(5)、真正聪明的人不卖弄自己,忧患只能来自我们自己。
(6)、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第二十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陈鼓应)老子对这一点很看重,所以他在另外一个地方用肯定的语气又说了一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很明显这些警句都指向一个方向,怎样面对自我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为果敢坚定?什么时候才叫刚愎自用?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8)、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9)、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0)、(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远大报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11)、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来的。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
(12)、出自《礼记·聘义》。①(瑕)玉上的斑点。②(掩)掩盖。③(瑜)玉的光泽。
(1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5)、译文: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16)、(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17)、(解读)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
(18)、(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19)、(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20)、(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3、老子名言名句及解释励志
(1)、解释: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2)、(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3)、1为人①性僻耽②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出自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①(为人)犹平生。②(耽)嗜好。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5)、帮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解读)纵览历史风云,细细品味历代王朝兴衰,我们惊奇地发现:历代王朝创造繁荣的过程极为相似,其衰亡也经历了惊人相似的轨迹。
(7)、“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傅佩荣)这种解释似乎有点违反我们的常识,但若不拘泥于习惯的话,我们似乎感到其中也透着鲜活的气息。一个人不断地去追寻某个东西,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入,越来越专业,但他的兴趣和知识也就越来越集中,那么他所关注的范围相对来说就比较狭窄了。若我们承认知识是无限的,那么那有限的精力该如何分配?或者问一声,我们当前追求什么最合适?专业就是最好吗?专业就能代表我们前进的方向吗?
(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9)、(解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个暴君。有一次,厨师煮的熊掌不够熟,他就下令把厨师杀掉了。大臣士季进宫劝谏他,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其实,他的话把重点落在前一句,只是想用这个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士季便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士季的话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10)、(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11)、(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12)、(解读)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13)、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时,怎么能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傅佩荣)同样这也是老子阐述治国之道的话。将大道理变成小道理,“死”是人人畏惧的,是人生存的底线,可以绝境中必须面对的。一旦天天面对这个绝境,便不复畏惧,死不再是人们的不可逾越的底线。也就是说,不要时时挑战他人的底线,也不要轻视别人的底线,否则您的自大将使您自己毁灭。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4)、出自《老子》第七十六章。人在初生的时候是多么柔弱,而在将死之前又是多么坚强;天下的动物、植物在其生长发育时是多么脆弱,而在将死之前又是多么干枯。
(15)、子曰:“知①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6)、(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17)、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陈鼓应)另外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强化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抬举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叫做微妙的启明。”(傅佩荣)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把老子的这句话看成是“权谋术”。前者以一种自然的心情静观事态的起落,后者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参与。也许这两个之间的差别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积极的启示……
(18)、要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防微杜渐。
(19)、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
(20)、10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出自陶潜《挽歌》。
4、老子名言名句及解释带出处的句子
(1)、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2)、(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3)、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出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作者刘长卿(709一约786),字文房,唐代诗人。
(4)、“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见于《左传.庄公十一年》,又见于《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悖”通“勃”,意思是:禹和汤怪罪自己,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桀和纣怪罪他人,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感悟)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9)、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0)、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1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经典名言摘抄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2)、(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比喻不要为一时的困难险阻和挫折所吓倒,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胜利总是会和勇敢者在一起。)
(13)、学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创造“天时”与“地利”。
(14)、译文: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1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16)、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①(眚(shěng))过失,过错。
(17)、(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8)、这几句话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字眼,说明的道理也非常明了。荀子就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的学生李斯也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虽然学问的家数不尽相同,但同样的重视程度正了表明这句话内涵的延展性和智慧性。小可以喻大,近可以明远。
(1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
5、老子的名言名句大全及解释
(1)、(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5)、(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6)、(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7)、(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8)、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最早见《尚书·君陈篇》。①(黍(shǔ))黍子,黏黄米。②(稷(jì))不黏的黍子。黍稷在这里泛指五谷,为祭祀的物品。③(馨(xīn))芳香。④(明德)美德。
(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10)、“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1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12)、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 出自《吕氏春秋·疑似篇》。
(13)、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14)、(解读) 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1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乐府•将进酒》)
(16)、(解读)人生在世应当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即使死了也不当害人的“鬼”。
(17)、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老子语录
(18)、出自《老子》第五十五章。全,完美。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十分完美的,所以君子对人不求全责备。
(19)、征服别人的人是强人,征服自己的人是伟人。——老子
(20)、“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
(1)、“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傅佩荣)这句话老子也重复过,可见他很看重这种与世沉浮的生存姿态。我们说“与世沉浮”只是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实际上老子所理解的圣人或者入道的人有道而人不知的,他们的不被知只是世人看不出来罢了。其实,圣人也罢,俗人也罢,“和光同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课本P10相关链接)
(3)、出自《论语·学而》。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4)、(解读)出自《礼记·礼运篇》。释义: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的构想。
(5)、(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缪(miù):错误。
(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9)、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出自《咏柳》。作者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唐代诗人。
(10)、(解读)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躬自:自己。“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责:责备,要求。
(1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2)、(解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不能再怨人尤天。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
(13)、他从"致天下之治"的政治目的出发,揭示了人才、教化、学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一是为什么要重视教育。胡瑗认为,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要通过教育培养。二是如何办教育的问题。
(14)、(感悟)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15)、解释: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1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