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句子 > 爱情句子 >

精选热爱祖国的古诗四句(文案103句)

时间2023-05-25发布admin

热爱祖国的古诗

1、小学生热爱祖国的古诗

(1)、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2)、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3)、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5)、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李白《登高丘而望远》

(6)、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7)、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杜甫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杜甫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杜甫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杜甫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杜甫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杜甫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8)、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陆龟蒙《吴宫怀古》

(9)、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10)、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11)、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塞下曲》

(12)、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13)、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14)、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1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6)、愁损辞乡去国人。——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

(17)、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鲍防《元日早朝行》

(18)、⑷恨别:怅恨离别。⑸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1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2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热爱祖国的古诗四句

(1)、译文:江边前朝天子车驾经过的道路,如今枫树参天,树色暗淡。前朝宫廷殿院,如今已是荒丘残垒,野草丛生。伤心那前朝庾开府庾信,可怜那南朝的庾开府,到老来却做了北朝的大臣。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4)、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7)、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8)、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李白《登高丘而望远》

(9)、是具有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浓厚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始终心怀大局,心有大我。

(10)、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11)、梅似雪,柳如丝。——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12)、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1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海上》清·顾炎武

(14)、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15)、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16)、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17)、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8)、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

(20)、“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此句具体讲述蜀国投降的惨状,斥责了蜀主的无能,又嘲笑了文武群臣甘当俘虏的丑态,从而表明了这位宫妃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3、关于热爱祖国的诗歌

(1)、州桥南北的天街之上,中原父老伫足南望,他们年年盼望王师返回。

(2)、此诗写得很有激情,表现出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更写得有个性,活现出一个活泼泼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诗人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就比一般有力,个性色彩鲜明。

(3)、《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4)、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洪秀全《吟剑》

(5)、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6)、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7)、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8)、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9)、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

(10)、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形容热爱祖国的诗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戚继光《望阙台》

(11)、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2)、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关于热爱祖国的古诗(精选篇)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70年代末,她的诗作便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作为朦胧诗潮的代表人物而闻名文坛。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14)、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15)、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16)、诗歌的创作多用比、兴,然而“赋”──直接叙述或描写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直接叙述,往往比描写更难驾御,这就要求诗人要有敏锐的目光,能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将感情倾注于其中。这首诗的特色就在于此。诗中的典型细节在于两个字──“等”和“询”。父老岁岁年年在等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几乎到了望穿双眼,几乎要化作“望驾石”,其强烈的愿望和痛苦的心情自然就融于“等”字中。而含泪失声的“询”则惟妙惟肖地描绘出父老的神情,那颤颤巍巍的身影,如在眼前,那哽哽咽咽的声调,尤在耳旁,真是“沉痛不可多读”。而“几时真有”更是意味深长,早也盼,晚也盼,朝思暮想,朝朝暮暮州桥畔,伫立凝眸,企首悬望,父老们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他们的弦外之音,因为他们的热切盼望一次又一次地变成失望。而诗人的无言以对,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18)、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19)、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20)、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4、热爱祖国的古诗

(1)、是心系民族和国家安危并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救亡图存,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尾联写杜甫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杜甫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杜甫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杜甫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3)、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4)、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汪遵《咏昭君》

(5)、是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也痴心不改,甘愿赴汤蹈火,自我牺牲。

(6)、(词配乐)《沁园春•国庆》!环球惊闻,淡扫蛾眉,一水当殊!

(7)、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塞下曲》

(8)、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9)、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0)、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1)、我的祖国,我为你歌唱,为这片自由可爱的土地歌唱。——[美]史密斯《美国》

(12)、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13)、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14)、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

(15)、⑵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16)、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7)、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18)、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19)、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後。——潘希白《大有·九日》

(20)、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5、热爱祖国的古诗五言绝句

(1)、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查慎行《三闾祠》

(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7)、⑴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邸(dǐ):旅店。

(8)、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9)、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0)、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1)、赏析: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1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3)、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4)、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写怀》

(15)、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16)、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17)、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刘向编《六亲五法》

(18)、当然,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杜甫的《春望》、林升的《题临安邸》、于谦的《石灰吟》等也是爱国诗篇中的佼佼者,

(1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0)、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1)、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2)、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3)、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