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评价诸葛亮的名言警句(文案93句)
评价诸葛亮的名言
1、评论诸葛亮的名言
(1)、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
(2)、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3)、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4)、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於先君,布仁心於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6)、还要等多久?快了,因为被践踏的真理必将重见天日。还要等多久?快了,因为没有什么谎言能够长盛不衰。
(7)、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8)、备份定律:学会用左手做一些事情,因为右手不是永远都管用
(9)、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
(10)、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11)、11)势利之交,难以经远。——(三国)诸葛亮
(12)、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13)、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14)、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15)、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合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乱下逆。
(16)、人的社会交往是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处于监禁条件下的罪犯同样具有政党人的心理需要,诸如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或其不良行为又突出地发展为恶性膨胀,人性更加扭曲。在这种畸形、变态需要结构的支配下,在服刑期间又以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的低级需要。因而,罪犯从人际交往的基本需要出发,逐渐倾向于不良群体的交往,彼此之间交谈案情,相互传授犯罪手法,叙说犯罪经验,宣泄法律对他们惩处的不满,互相暴露又相互吸引,形成了相互之间的“交叉感染”,将改造场所会演变为犯罪的“传习所”。这样很容易结成帮帮派派,组成牢头狱霸团伙。
(17)、陈寿说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18)、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19)、《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20)、草庐三顾;豺狼之吻;淡泊明志;方寸已乱;伏龙凤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评价诸葛亮的名言警句
(1)、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
(2)、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17)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4)、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5)、一是: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或诗人)。
(6)、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7)、13)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0)、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11)、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也作伏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12)、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13)、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1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5)、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6)、掉头梁父吟,羞与众争光。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
(17)、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18)、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诸葛亮还师。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19)、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三国·诸葛亮
(20)、三个臭匹匠,赛过(顶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解释〗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3、关于评价诸葛亮的名言
(1)、当代不缺诸葛亮不缺,就缺像刘备这样的老板2019年2月27日,王卫卸任董事长和执行董事。
(2)、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
(3)、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爱德华·墨菲(EdwardA.Murphy)提出的。
(4)、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5)、 诸葛亮在我国古代政治家中,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三国志》等史志类作品中,对他的政治、军事等各方面才能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赏。在各类影视剧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一个有着通天入地的智慧,矢志不渝的精神,几乎完美的人物形象。
(6)、当年在渭地屯兵的诸葛,忽然一颗彗星降落,他的一切的谋划都成了空谈。曹氏大权被司马氏家掌握,司马氏集团如蛟龙之逢云雨,顺顺当当地发展壮大。欣赏出师表这样光彩照人,牛气冲天的作品。等过了数千年之后,我在草庐旁凭吊,看到堂前有一老翁。
(7)、从押犯对象来看,目前人满为患,构成复杂,改造难度加大。但从押犯思想行为分析,尽管其行为各种各样,但归纳起来,无非是追求吃喝玩乐,好逸恶劳,贪得无厌的心理需要而导致的物欲型(如盗窃、抢劫、吸毒贩毒等);为满足性的生理、心理需要而导致的性欲型(如强奸、轮奸等);为发泄消极不满情绪的心理需要,或争强好胜而导致的暴力型(也称攻击型,如杀人、纵火、伤害、投毒等)。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犯罪中,犯罪人的心理可以说平时没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淫慢(好吃懒做,贪图享乐或欲望无止静)则不能励精,险躁(争强好胜,恃强凌弱)则不能冶性,年与时弛,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堕落)”。纵欲放荡,消极怠慢,思想颓废,精神不振,急躁不安,铤而走险等,产生了物欲、性欲、攻击欲的犯罪心理动力,自身的利己欲、自私性的生物性需要和低层次的消极心理需要,支配其行为的犯罪,失去了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因此,就突破了道德和法律规范的防线。所以,监狱在转化罪犯思想的同时,矫正恶习,划清文明与野蛮,情谊和哥们义气,高尚情操和低级趣味,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促使自觉地以法律、道德约束自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换句话说,就是:要在心理上“修身、养德”、方能成“学”(在监狱里学到文化知识,掌握一技之长),“致远”(树立理想大志)。“志当存高远,慕先贤(有高尚的人),绝情欲,弃凝滞。”
(8)、事后诸葛亮:〖解释〗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10)、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11)、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12)、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13)、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14)、企业如果成功地制定和实施了价值创造战略,就能获得战略竞争力。一种策略是设计用于发展核心能力、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综合、协调一致的行动和措施。企业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主导,将其主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企业若选择一个策略,就是在不同的竞争方式中做出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战略选择显示出该公司打算做什么,也显示出没有做什么。
(15)、《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更比较客观真实些,比较接近历史上的诸葛亮本人。“一代才华出众的杰出名相,”这位史家评价,比较客观公允,当之无愧。
(16)、▪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17)、一个人的执行力和行动力,决定一个人的成就,要成功就要忍受眼前付出的辛苦和各种与目标无关的诱惑。
(18)、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方针。国家法律赋予监狱人民警察对一切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实施惩罚和改造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犯人,教育改造工作说之易,做之难也。因为,监狱关押的罪犯都存有一定的犯罪心理结构,有的恶习较深,要破坏其犯罪心理结构,还需干警以其品德、言行、情操、精神和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犯人,促使其悔罪、羞耻,改过自新的心理感受,所以,在执行任务时“打铁先得本身硬”。
(19)、一个伟大的国家必然是充满爱心的国家,一个不关心弱势群体的人不可能成为伟人,而一个不关心贫困人群的国家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国家。
(20)、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评价诸葛亮的名言诗句
(1)、周国平也说,凡做成大事的人,往往做小事也认真,而做小事不认真的人,往往也做不成大事。
(2)、天下之事,分久必合,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会太长久,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但统一的重任并不可能有一个弱小的国家来完成。他空有一腔热血,但毕竟实力悬殊,他发动的战争非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反给蜀汉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一场大火,烧得司马懿父子无所遁形,眼见功业得就,然而正在此时,天地间狂风大作、骤雨倾盆,大火很快被大雨浇灭。司马懿趁机杀出重围。诸葛亮仰天长叹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3)、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4)、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5)、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爱国“忠臣”“名相”的代表,秦桧则是卖国“奸臣”“奸相”的代表。虽然时间相距900多年,但相同体制,可以在非文化意义上可以对比一下。同是相辅偏安的再政权,秦桧死后,南宋继续存在124年,而诸葛亮去世仅29年,蜀汉就灭亡了。秦桧是奉命杀岳飞,言“莫须有”,实质上是基于大宋立国以来借鉴五代武人掌权祸国的教训!诸葛亮擅自决定斩马谡诛魏延(此二人皆为先主重用的部下),深文周纳,似乎名正言顺!秦桧死后,反对他的主战派两次北伐,均惨败;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继承诸葛遗志继续北伐,九次用兵,国亡身死。国家利益和个人声名,对执政者来说,那个重要?读史应该深刻分析!当然,论人格魅力,秦桧无法同诸葛同列。将两个代表性“正反”人物的“业绩”对比,并非想为秦桧翻案,只是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千多年来以形式道德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否有点失之偏颇!
(6)、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合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乱下逆。
(7)、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
(8)、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9)、龙盘虎踞集思广益凌上虐下;虎踞龙盘;不知所云;闭门思过;不求闻达;
(10)、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11)、16)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12)、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13)、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14)、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15)、这些定律包括了管理、经济、心理、人生、教育、事业、家庭、感情等多个方面,《墨菲定律》对其逐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全方位地扫描人生的全过程,力求让其成为人们很好的思想磨刀石和行为指南针。
(16)、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诸葛亮 《梁父吟》
(17)、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中,采纳了马谡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对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扶”的政策,因而有“七擒七纵孟获”之说,使孟获心悦诚服,取得了“纲纪粗定(简单的治理),夷汉粗安”,“南人不复反矣”的效果,以至后人总结为:“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的重要经验。
(18)、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9)、17)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
(20)、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
5、赞扬诸葛亮的名人名言
(1)、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2)、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
(3)、贵之而不骄,委之而不专,扶之而不隐,免之而不惧,故良将之功也,犹璧之不污。
(4)、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诸葛亮
(5)、为什么两件商品摆在一起,一个100元,一件988元,988元的反而畅销?
(6)、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让诸侯知道我而获得名誉富贵。
(7)、演义历史,是一种民族意识的混乱!塑造圣人,更是国民精神的萎缩!“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才是国民教育的导向。老子说得好:“圣人不死,大盗不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客观理智的看待领导人,是一个国家民主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专制统治才需要偶像,而偶像大多是用别人的血染成的,基础是愚昧!文明是以理性和民主作为保障的。而领导人的威信应该以尊重人才服务国家热爱人民而获得,除此之外的神乎其神都应该是笑话!另外,必须清楚,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勋爵的名言“权力倾向腐化;绝对的权力,绝对地腐化”(Powertendstocorrupt,andabsolutepowercorruptsabsolutely),是经过历史考验的人间真理!他还有一句名言是:“伟人几乎都是坏人”(Greatmenarealmostalwaysbadmen)。
(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9)、即使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
(10)、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
(1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2)、诸葛亮有旷世奇才,知人善用,但他也疏忽大意。五虎上将中的关羽和张飞,自恃是刘备的兄弟,有点心高气傲,在处理某些事时不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诸葛亮没有驾驭好这两个人,导致了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了张飞和刘备为关羽报仇,打乱了一统天下的战略部署。蜀汉没有“人和”是造成失败的一个原因,这也更加反射出诸葛亮的悲剧色彩才智上的悲剧。他事必躬亲,势必打乱朝中大小官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格局,最终造成大家都负责,又都不负责,一人死而废天下事的混乱局面,不仅给他自己,也给他一生为之奋斗的蜀汉事业带来了消极影响,埋下了隐患。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诸葛亮的悲剧是历史与个人共同造就的。
(13)、其他句子,比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是诸葛亮极力倡导子孙要努力实践的,也是《诫子书》在现今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