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老子》的名言名句(文案114句)
老子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1、老子经典名言名句大全图片
(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翻译)能了解别人的人只能叫做聪明,能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3)、(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4)、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老子的名言警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6)、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注:原文老子第五十八章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老子第五十八章》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10)、“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第二十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陈鼓应)老子对这一点很看重,所以他在另外一个地方用肯定的语气又说了一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很明显这些警句都指向一个方向,怎样面对自我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为果敢坚定?什么时候才叫刚愎自用?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1)、(解释)众人都觉得自己过得充实有余,我却遗世而独立。众人自以为清醒聪明,我却昏庸迷糊;众人都以为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
(1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13)、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老子》
(14)、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5)、(解释)委曲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会被充盈,破旧才能生新;少取则获得,贪多则迷惑。
(16)、“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类似于市场经济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历代统治者只知扰民,只知私欲膨胀,老百姓怎么能富裕、朴素呢?
(17)、天道看起来宽宏广大,无所作为,放任天下众生自生自灭。其实不然,天道很公平,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凡人看世间多有不平之事,恶人作恶而富贵,善人行善却遭难,是因为平常人没有足够的智慧,看不透其中的因果罢了。
(18)、(翻译讲解):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
(19)、归根结底,人真正在意的并不是别人,也不是别人的态度和看法,而是自己的感受。或者说,心底的妄念。
(2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老子》的名言名句
(1)、(翻译讲解):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
(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功成身退”是一种大智慧,它启示我们,当我们有功时千万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动不动就拿“想当初怎么样怎么样”来说话,否则就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功成身退可以保全自身,这是老子教给我们的又一个大智慧。
(5)、(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7)、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
(8)、“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9)、译:德行要像天地一样覆载万物,圣明要像日月一样普照大地,行动要像四季交替一样规律有序;吉凶要同鬼神一样灵验。
(10)、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2)、老子说,我们之所以如此在意,是因为我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所以对自己的主观感受念念不忘,焦急忧虑,而如果可以做到无我,那么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
(13)、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15)、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17)、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当人民不怕威胁的时候,那么对统治者的大的威胁就要来了。
(18)、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19)、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0)、(感悟)治理国家,当施仁政。以暴治民,民必反也。
3、老子经典名言名句大全摘抄
(1)、释义——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感受可以通过命名定义、阐述描绘等方式表达出来,但是人的表达描述,和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之间,必然存在差异。
(2)、看过一篇新闻报道——有一位父亲,对自己的孩子视如生命,孩子冷了,热了,疼了,无不让他牵肠挂肚,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然后再忙也要陪孩子写作业,给孩子讲故事,在他眼里,孩子就是天使。
(3)、(解释)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感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说天道对于众生一视同仁,无偏无私,无厚亦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
(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道德经》
(7)、(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10)、(翻译讲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11)、(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4)、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5)、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6)、有数而无道,必自讨苦吃。很多人自以为头脑聪明,口才好,善于察言观色,就喜欢玩一点策略计谋,与人打交道动不动就耍一点小花样,其实这种人是最愚蠢的。
(17)、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8)、某年,一个年轻人来曾国藩军营造访,曾国藩观其言,察其行,觉得这人举手投足之间颇具威仪,正气凛然,谈吐不俗,而且对于曾国藩的询问,对答如流,见多识广。
(1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第三十八》
(20)、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4、老子经典语录老子名言100句及注释
(1)、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4)、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7)、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三十四》
(8)、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0)、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治大国,若烹小鲜。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3)、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
(14)、(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7)、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19)、(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2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5、老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老子《道德经》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陈鼓应)另外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强化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抬举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叫做微妙的启明。”(傅佩荣)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把老子的这句话看成是“权谋术”。前者以一种自然的心情静观事态的起落,后者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参与。也许这两个之间的差别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积极的启示……
(4)、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聃
(5)、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7)、“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即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昏昏噩噩的中国社会把人的生气、个性、菱角和创造性全要磨灭、消解。
(8)、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9)、“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君无为,臣民有为,所以“无不治”。老子真是高明、诡秘的人啊!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典文学网的相关文章。
(10)、(翻译)能了解别人的人只能叫做聪明,能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11)、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12)、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4)、(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15)、“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中国人有点小聪明,于是统治者竭尽心智折腾老百姓,何知摒弃个人智能,发挥法治、市场的作用?
(1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7)、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老子第十五》
(1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19)、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20)、(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道德经》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老子首次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的思想体系核心。“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形容表述的,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5)、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
(6)、(感悟)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7)、(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8)、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第四十七》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0)、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1)、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1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13)、(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1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