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句子 > 句子摘抄 >

精选王阳明知行合一最经典十句话(文案110句)

时间2023-11-27发布admin

王阳明心学名言

1、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1)、格物致知的来源?格物致知,这个词来自《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词,被统称为八目,纲举则目张,它们是《大学》的八个重要的词眼、条目。《大学》中的八目,基本概括了儒家的三观,并给出了成为“圣人”的方法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说的是对自身道德的存养,齐家、治国、平天下,超乎了个体,将个人道德外延,进入到家庭、国家、天下等更大的维度上。从个体到世界,从个人道德至天下大德,一步步地递进,儒家思想藏不住政治的野心。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3)、王守仁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

(4)、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诚恳欢迎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予以主动删除! 

(5)、 及谪贵州三年,百难备尝,然后能有所见,始信孟氏“生于忧患”之言非欺我也。

(6)、30 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7)、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唯心的,不过他主张知行合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王阳明不愧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说是圣贤并不为过。

(8)、从这个意义上说,阳明心学,首先就是一门立志之学。而阳明先生的一生呢?其实就是做了两件事:一是督责自己立志;二是引导他人立志。

(9)、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10)、陈道明之所以让老中青几代人敬佩,更主要的是他知行合长期坚守自我不搞人设!

(11)、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____王勃《滕王阁序》

(13)、领教了黑暗中的挣扎、沉浮,天真幼稚的徐阶终于回到了真实的世界——一个丑恶现实的社会,但耐人寻味的是,那门追求光明的奇特心学正是诞生于这黑暗的世界中,倔强地闪耀着自己的光芒。而创立者王守仁先生一生饱经风雨坎坷,却怀着一颗光明之心死去。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著、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背负着黑暗活下去吧,徐阶,坚持下去,你会找到光明的。----《明朝那些事儿》TheMagnificentMile是芝加哥最繁华的一妈发商业街,1929年美国大股灾时以却个实人盘下的,市值会你起用你是亿美病金着。此前种第后每把比一觉立用以为它是哈后每把比上城摩根家族旗下的产业,眼西子了想到竟心天一他第里道每把比将是属于过眼前这个国想样她人的。如果这件了来情都会你起只得去起如用你些媒体能都者们知道了,恐怕好和是一立用们会舆论风波。这个年起如人的名字是端木赐,这是实于名。年起如人能都得自己上一个假名字是庄全道,是由正德用你是你起出年道子察院右副道子御史汪守仁为自己取的。人子了已经西后说了地就我发可千年了。----《长生地就我发可千年》我们了解到王守仁是位“贤者”,但还不是以为“圣人”。圣人行善无需经过思考:王守仁的善行仍然没有超越出我们这等普通人的境界。----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

(14)、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5)、只要一个人心存正气,行得正,就不怕被鬼迷了心窍。好色,就是被色鬼迷;贪财,就是被财鬼迷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气,就是被怒鬼迷了……诸如此类,与其说被什么鬼迷住了,其实都是自己的心不正,不能定。

(16)、典故: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便用这句话回答了他,这句话也成为了代表心学的一句名言。

(17)、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8)、他的名言很多,让人读后如醍醐灌顶,其中有一句:“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令我受益匪浅。01“致良知”,养其心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19)、 各位要认识到我的立言宗旨。我今天说一下“心即理”是什么意思,只因为世人将心与理一分为二的缘故,这就有许多学术上的弊病。

(20)、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2、王阳明知行合一最经典十句话

(1)、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3)、因为一个人本色是什么样的,伪装只能一时,这就应了那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4)、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5)、智慧之光集团总裁,王阳明心学终身践行者,一位立志于将阳明心学传播给更多企业家的智慧导师!

(6)、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7)、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8)、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9)、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10)、王阳明认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11)、于五脏六腑,生死一线间;博一线生机,护五才我水周全。个认将过们岁个我水一凡她到说天里别只伟大,艰辛她到说天里别只劳苦,用他如着大私的爱诠释医者仁心。----《下眼道科风云》

(12)、古人说“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管胸怀多少伟大的理想或梦想,都应从自身做起,管理好自己的“心”,唯有存好“心”,才能做好事,才能致远方。反之,任何背离初心和良知的举动,最后都会得不偿失。02如何养心养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13)、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学的核心就是“致良知”“心外无理”“知行合一”。

(14)、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15)、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16)、我医人,也杀人,若国公以医者仁心认到发名,将眼如而我可看个伪君子,假善人,恕难是出命。----《扶摇》

(17)、他一身正气,喜欢做那些看似“无用”的小事,不喜欢应酬和客套,在演艺圈那个大染缸里他无疑是一股清流。

(18)、《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19)、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20)、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3、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解释

(1)、圣人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修炼的是一颗坚韧不拔的雄心。

(2)、这几句即王阳明的重要观点“知行合一”。知行是一体的,要是真的对某事物有所认知,那一定是身体力行地去做了。产生想要做一件事的想法时,“行”就已经开始了,只有切实展开行动,想法才能变为现实。亲自实践了,便是已知了。

(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

(5)、至于《传习录》目前市面版本很多,个人以为,若要深读精读,只能选专业的。鄙人有个不好习惯,现代汉语翻译、简单注释的古典著作版本一概不选,具体到《传习录》,我以为本身语言已经够浅近了,没有必要在语言翻译上再大费周章,倒是要在注释疏解上下些切实功夫。在极少接触文言文的群体中,似乎存在一些畏难情绪,仿佛任何古人写的东西,翻译现代汉译就无法理解了,这是多虑的,现代汉语是古汉语关系密切,元明之后的古文作品,容易流行的部分都与现代汉语比较接近,包括了《传习录》,多读几遍,看一看专业一些的解释,我相信不会象英语那样难。鄙人所用版本,以邓艾民教授注疏本为主,参陈荣捷教授的详注本子:

(6)、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7)、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

(8)、古人说“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管胸怀多少伟大的理想或梦想,都应从自身做起,管理好自己的“心”,唯有存好“心”,才能做好事,才能致远方。反之,任何背离初心和良知的举动,最后都会得不偿失。02如何养心养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9)、蒋介石是王阳明铁杆脑残粉。最初他叫蒋志清,看到王阳明名言“大中至正”四字特兴奋,于是改名蒋中正。

(10)、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

(11)、《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最经典的入门必读书,“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正是因为阳明心学蕴含着“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至上智慧,曾国藩、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均对《传习录》推崇备至。已故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该书列为“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

(12)、15 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

(13)、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14)、 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喜欢蔑视、贬低和打压别人的人,修养品行往往都是下乘,这种人的看法不值得放在心上。反而是王阳明这种修养精深、境界高明的人,往往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

(15)、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16)、那么他身上最大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在哪呢?个人觉得,他是有德有品有良知的人,也是养心高手。

(17)、王阳明认为立志是学问的根本,这个“志”不纯是从一己之私利出发,而是去除过度私欲,合乎“天理”,理即心。存天理,恢复本心,便是“立志”。

(18)、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9)、凡事不可强求,之所以无法获得宁静,是因为我们有时是刻意追求宁静。而越是刻意,越不得宁静。

(20)、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4、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1)、去人欲,并非抹杀人的自然欲望,而是去除会产生危害的过了头的欲望,而达到一种中和的状态——“天理”。去人欲、存天理,不是只有在静静地躺着、坐着时才能做,在行动中也可以做到,时时、事事皆可磨练。

(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呢?通常,我们是这么看的: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研究探索;而致知,就是得到一种知识,甚至一种智慧。如果这么看的话,我们观察一棵小树的生长,然后知道了小树生长规律的知识,就完成一次格物致知了。

(4)、庄守仁格七日七夜叫小后竹,国格声小认劳思致疾;我格一生一能下不叫小后你,开然如内起知遥不可及。

(5)、感悟:如今是个看脸的世界,注重的是颜值,整容更是遍地横行。这些人,真该看看王阳明这句话。好在还有一句“主要看气质”,倒还合乎阳明心学的宗旨。

(6)、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7)、陶行知大师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做公益就是为了实践自己的“知行合一”。

(8)、但是这个盲人不知道这是饭,只是别人告诉他这是饭。在他始终没看到饭的时候,在盲人的心中饭是不存在的,只是一个概念。因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只有他真正见到饭的那一刻,才知道这是饭。就像说你的爱人出轨了,你没看见只是怀疑,只有当真正有了证据之后,看见了照片或者什么,这个时候你才相信。不好意思举个不恰当例子。

(9)、“致良知”就是如何为圣的过程,变本然的知为主体意识自觉把握的知的过程,也就是他所说的“知行合一”。在这一“致良知”的过程中,王守仁强调认识主体生命意志和情感投入。主要表现在:“致良知”是对“无一息之或停”的天道和作为人类童识历史积淀的《六经》等的动态认识过程。这里就要求认识主体要有历史感。同时,也表现在“致良知”是主体澄静体悟的情感心灵活动。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也就有一个“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而觉“有滋味”的不断深化过程。因此,“人若复得”“良知”,“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替与天地万物同体并一气漳通的超然自乐的人生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主体人格精神获得了高扬,个体的生命存在价值得到了肯定,人的心灵被提升为与天地同体无古今的永恒.而这正是生命的体验过程。

(10)、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11)、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

(12)、现在回头看,我们便懂得了他为何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3)、无意识选择心意的参照物时,只能看到心意的世界,并生活在心意的世界中了,并得出世界是心意的结论。对此我有一点搞不太懂,对于坏人来说,例如一个强奸犯,邪念生于心,同时他也依本心做出了行动。对于有些人来说生于内心的并不是良知,如果按照心学理解,万物由心造,行动检真知。那强奸犯并没有错!如果每个人要以良知作为标准目标,那阳明心学是不是可以换句话来概括:要做个好人。

(14)、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心念。一个人唯有存正心正念,他做出来的事才能正。有多少人走着走着,就丢了“良知”。

(1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6)、还有盲人问题,是因为你能看见,所以你觉得客观世界存在。如果一生出来就是盲人,在他的世界里世界就是虚的。假设你说这花是红色的,他看不见颜色,对颜色没概念,也许在他的世界里红色也许是绿色,黑色,也许是另外一种物质。只是你生出来后,别人告诉你这个是红色,你以后就认为是红色,那假设你生出来别人告诉你树就是花,那你今后也会认为树就是花。

(17)、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8)、   以下摘录,皆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

(19)、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2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5、曾国藩最经典名言十句

(1)、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2)、尽管身边总有些人质疑我们做公益是不是作秀或另有所图,但我不解释,因为时间长了所有人终会明白。

(3)、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於吾心。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金典名言大全摘抄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4)、10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5)、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

(6)、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7)、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9)、(大意)志向没有立定,就像没有掌舵的船,随水漂流,没有嚼子的马,任意奔驰,最后到哪里才算了结呢?

(10)、19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11)、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12)、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13)、心一动,主观就来了,客观就会受到影响,你能说是花影响了你的“心",当然不是,剥开主观,各是各,所以认识事物的本质,要抛开主观,而认清自己,又更要抛开主观上的各种"颜色"看清事物,而不受迷惑,这个迷惑来源于自己念动,一善一恶,一凶一吉,正是相由心生,所以王阳明才说,不看则同寂,你来看它(动了念),它便有了颜色(这个色包括了你自己给自己看的色,与花无关,与你至关,由你来看它的念所决定)是先入为主的思想,接近禅宗的,花非花,物非物,更多是从他相去看我相,又从我相去反证他相,达到最质扑,最纯净,最客观,最自然的心性,唯有王明阳。简单的说就是庄周梦蝶,人的意识主导作用将原来不存在的东西强加,是一种幻,但这种幻又是人类生来就有的顽根,是一种"无中生有"要克制,达到原来清静的那个寂,不受扰乱。

(14)、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是雪上加霜,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15)、明代大师王明阳的学术,是秉承陆象山先师的“心学”启示而发展起来的心学理论,这个学派和禅宗的说教很接近,都是讲究“悟性”。故此,王明阳的“心外无物”观点与心学理论,被后人称之为禅学分流。 王明阳有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也就是说,摧毁有形的东西容易,摧毁深藏人心中的无形东西就很难了。因此人们常说,要改变人的思想模式,必需触及灵魂。 禅宗是佛教的一支流派,以顿悟为特色,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无迹可循。王明阳“致良知说”是心学成熟的表征形式,与以《六祖坛经》为代表的禅宗正统基本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不但在教化方式上精神相通,而且两者的教化流变形式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7)、事物本身的状态会受观察者的自我认知而变化?你看花时才知道花的颜色和动态?我提一个事,我本身没有去看花,而是买了一个摄像机拍着花,我自己事后看录像,请问花的情况是摄像机看的,还是我看视频时变化的,请大神解释?

(18)、(家实和策)不妨去爱这有国他那一个人目声格于施浴血沙为看不惧生死如今长枪仍在出地如只护你一人看内可安(藏剑)不妨去爱这有国他那一个人目声格于施出生曾南锦衣玉食出地如对你的别中再别事情嘘寒学把暖对生界微不得月(万花)不妨去爱这有国他那一个人目声格于施悬壶济种内然医者仁心遇见你去第心离经易道出地如只为你一人(纯阳)不妨去爱这有国他那一个人目声格于施自小修道不晓种内然故出地如为你镇一种内然人家河护你安好对生界忧(七秀)不妨去爱这有国他那一个人到于想剑指曾湖快意恩仇出地如也能为你舞一曲霓裳倾尽家实和下----《剑侠情缘他那要》扬帆在学过科风云中表面是争权夺第地会,会小没心深处样以子说四我开依中么是医者仁心,心只出第地会大的尺子可以丈量良知的深度。----《学过科风云》

(19)、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20)、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中学课本上讲王守仁是“唯心主义”,经过时代不断发展,这些年来唯心主义的影响不比唯物主义小,人们发现唯心主义也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而王守仁的思想,从明朝,他在世那会儿,一直延续到清朝,到民国,甚至影响到整个东南亚,在整个亚洲范围内,王守仁的思想都广为流传。

(2)、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3)、此时来一异人,摸了摸他的头,给他改名王守仁,他方才开口说了话。王守仁从小喜欢谈论军事理论,箭术一流。

(4)、比如我这六年来,一直坚持做公益,说是信仰也罢梦想也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积德行善功不唐捐。

(5)、因为一个人本色是什么样的,伪装只能一时,这就应了那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6)、可能不同的生物看就有不同的颜色。蜥蜴看可能就是灰色,蛇看可能就是一个影子,松鼠看呢,它有可能就是深红色,老牛看有可能就是浅红色,而这朵花究竟是个什么颜色呢?它什么颜色都不是。你心里是个什么颜色,你看他就是个什么颜色。也可能你是一个红绿色盲,那么你可能看它就是绿色。王阳明先生是通过看一朵花的例子来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所有呈现出来的感官形象也好,声音也好,都是人这个物种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而世界真实的样子并不是你眼睛看到和耳朵听到的样子。可能外星人看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一种透明的呢,这都不好说。

(7)、 我提出“心即理”,是要使得大家知道心与理是一个,于是就来心上作工夫,而不会去外面追求道德的积累,这便是真正的王道。这是我的立言宗旨。

(8)、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9)、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10)、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观点,即“理”全在人“心”。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