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诸葛亮斩马谡歇后语是哪一年(文案139句)
诸葛亮斩马谡歇后语
1、诸葛亮斩马谡怎么读歇后语下一句
(1)、其借古喻今的做法映照了在面对民族危难与个人情感的同时,这位父亲内心的复杂情感。
(2)、(jūgōngjìncuì,sǐérhòuyǐ)
(3)、街亭失守后,司马懿乘胜直取西城,蜀军兵将俱被调遣在外,西城空虚。
(4)、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5)、诸葛亮赏罚分明,挥泪处死马谡是身不由己,迫于无奈,为了国家,为了北伐大计,为了先帝遗愿,诸葛亮只有忍痛割爱,自断臂膀,这种壮士断腕的做法怎不令人悲痛万分?难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6)、这位父亲遂想出一策,在城墙上搭起了戏台请来戏班唱起了戏曲《失空斩》。
(7)、其实失空斩,是中国京剧传统剧目《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谡》的合称,三出戏故事内容前后衔接,故称《失空斩》。
(8)、马良和诸葛亮的关系独特,马谡基本上就是诸葛亮的小兄弟。再加上马谡有独特的军事见解,才气过人,所以才会被诸葛亮看中。他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诸葛先生的“一把手”。
(9)、然而,马谡刚愎自用,不遵将令,亦不听王平谏言,擅自改变驻地、扎营山顶,致遭魏军围攻,以至作为咽喉要地的街亭失守。
(10)、蜀汉灭亡后,蜀主八剑一直下落不明。后来诸葛亮佩剑章武剑被李师古所得,李师古将此剑据为己有,并改名师古剑。
(11)、《襄阳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12)、每当我看书看到此处,都恨不得与武侯同哭。一个人才犯了罪不至死的过失,可是却不得不将他处死,诸葛亮心中的无奈与悲凉可想而知啊!身为一国丞相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亲如手足的兄弟身首异处,可自己却无可奈何,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马谡死后,诸葛亮对待马谡的遗孤视若己出。而后诸葛亮为严明军纪上书皇帝刘禅请求免去丞相之位,自贬三等,以儆效尤。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承担了北伐失利的全部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他无私耿介的宽广胸怀。
(13)、这就非同小可。这意味着诸葛亮是违背先帝遗命,违背群众意见启用的马谡,同时也意味着诸葛亮用马谡导致街亭之败,惹怒了几乎所有人,也就是说诸葛亮犯了众怒。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杀马谡,只是自己给自己降职,然后权力如故,无论如何是无法服众的。大家嘴上不说,心理也要鄙视他。
(14)、在《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堪称全书最精彩的故事之一。在这个故事里,诸葛亮任用马谡防守街亭,可是马谡骄傲自大不听诸葛亮吩咐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为严明军纪,挥泪斩马谡,这历来就被认为是诸葛亮公正无私,执法严明的体现。可是却很少有人关注诸葛亮为何一定要杀掉马谡,这背后究竟有何难言之隐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马谡是一个怎样的人。
(15)、有的学者认为,马谡必须死,而且他是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我们必须从很多方面去综合思考也许才能得出答案。
(1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17)、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里刘备去东吴相亲,诸葛亮临走前给赵云的三个锦囊,那真是把赵云彻底变成傀儡要他散布消息就去造谣,要他骗刘备就骗刘备,算好了周瑜什么时候来他就什么时候来,真是壮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罗贯中就没想过即使按照他的逻辑,这当中出一点偶然性就全完了。比如,吴国太一看刘备双手过膝长得像猩猩,不喜欢怎么弄?比如,刘备年纪大了,被孙夫人一吓唬,突然有了ED,孙夫人不满意了,还用周瑜?自己就可以把刘备宰了!不承认偶然性的存在,相信自己可以算无遗策的人,永远只能做个键盘侠而已,即使他是罗贯中。
(18)、《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19)、《失街亭》说的是三国时,蜀魏交兵,司马懿统领魏军兵至祁山,诸葛亮料定魏军必夺汉中咽喉要地街亭,欲要则良将防守此地,将领马谡请令愿意领军前往。
(20)、料:预料。预料事情象神仙一样准确。形容预料事情非常准确。
2、诸葛亮斩马谡歇后语是哪一年
(1)、情感,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也诸葛亮关系很好,马谡也曾称诸葛亮为父兄;
(2)、如果此记载属实,可证明马谡死前未曾有机会再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没必要写这么一封信。
(3)、其实这段历史是完全错误的,根据《三国志马良传》记载:“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也就是说街亭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在马谡违抗军令,而在于诸葛亮不顾众将反对,任用了马谡。
(4)、荆州名士黄承彦听闻诸葛亮想要结婚,就去找诸葛亮对他说:“听说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虽头发黄、皮肤黑,但是其才华可与你相配。”于是诸葛亮便答应了这门亲事,迎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5)、可以看出诸葛亮北伐是没有信心的,跟之前的策划差距很大的,每次缺粮的时候,诸葛亮都说,如果荆州还在蜀国手里该多好啊。
(6)、奸:坏事;科: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7)、这句指的是马谡战败后负罪逃亡了,向朗(向宠的叔叔)知道马谡逃亡却不透露相关信息,诸葛亮非常痛恨向朗,就将他免官遣送回成都。
(8)、可是马谡却辜负了诸葛亮的厚望,他自恃熟读兵书,不听副将王平的苦苦相劝,执意舍水上山,结果魏军围山放火,蜀军大败。那么马谡战败之后是否一定要被处死呢?答案是未必。正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每个将军打了败仗都要处死的话,那以后谁还会去打仗。马谡战败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惩罚方式,例如贬官,杖刑,或军前戴罪立功。
(9)、 动词谓语前面可以带状语,后面可带宾语。如: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4年)
(10)、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赵云军队在箕谷也吃了败仗,好在赵云亲自断后,人物损失较轻。街亭一战,蜀军主力溃败,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诸葛亮回到汉中,依照军法,斩了马谡,给赵云以降职处分,同时,上疏"请自贬三等"。
(11)、诸葛亮北伐有三种力量,左派是赵云魏延类的,他们都是身经百战,所以他们比较冒进,主张进攻的,中间派是不支持不反对,静观其变的,右派是诸葛亮主导的安全第一派,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将30万大军毫发无损的带回蜀中,当然马谡也是知道诸葛亮方针的
(12)、而接下来的现实,和上面我们的假设八九不离首先,司马懿意识到孟达反叛之意,派兵突袭新城,杀了孟达,让诸葛亮失去了强有力外援。再者,曹真率领十万大军把赵云的佯攻部队打的节节败退,逼回汉中。不仅如此,当魏国得知诸葛亮的主力部队是要经过街亭攻打长安,立刻派名将张郃率领5万大军,奔袭街亭,一来占领街亭要地,二要收复安定、天水、南安等失地。
(13)、 可以带双宾语,如: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14)、(解释):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
(15)、诸葛亮是气啊,因为马谡明明知道安全第一的方针缺不去执行,还想占领高处与魏国大干一场,能不斩嘛,国内的人在看着呢,你不是赏罚分明嘛,你不是令行禁止嘛,如果因为是自己的亲信不斩,那么日后蜀国国内怎么看待呢
(16)、 也可以用及物动词作谓语,带宾语。如: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僖公30年)
(17)、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18)、那么问题来了,当时诸葛亮还是有很多大将的,赵云魏延都是身经百战的,为什么要派马谡去守呢,街亭到底谁能守住呢
(19)、再传马谡入帐,诸葛亮怒诘,马谡深自引咎,俯首甘受军法,惟求照应八旬老母。
(20)、并具体指出“靠山近水安营扎寨,不得有误”,并命王平同往相佐。
3、诸葛亮斩马谡歇后语是什么
(1)、蜀国本来就人才稀少,没必要打一次败仗就处以极刑,那诸葛亮对此是何种态度呢,他想不想处死马谡?我的答案是诸葛亮根本就不想杀马谡,那么有什么证据呢?诸葛亮哭就是证据,如果他真的认为马谡十恶不赦,理当处斩,那他就不会几次三番痛哭流涕了!那么诸葛亮为何舍不得杀马谡,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2)、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3)、《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4)、回到蜀国后,王平如实禀告街亭之战的经过,马谡由于违抗诸葛亮军令,没有驻扎在山下,而他又立下了军令状,理应斩首。众将都为他求情,但是诸葛亮知道如果不斩马谡,不足以平此此事。
(5)、☞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不念旧情下雨天出太阳假情阴不阴来阳不阳
(6)、诸葛亮先唤王平入帐,责其失事,王平细述马谡愎谏不听,己分兵图救不果而败,诸葛亮遂量失责罚。
(7)、故事是发生在第一次北伐时候,但我们回到这个历史背景,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说过,刘备应该拥荆州然后攻取益州,蜀地沃野千里,国富民强,然后养兵蓄锐最后出兵北伐,则中原可定。
(8)、 凡是用动词做谓语,叙述事物的动作、存在的句子就是叙述句。因为是动词作谓语,所以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句。如:冬,晋文公卒。(左传僖公32年)
(9)、顾全:顾及;使不受损害;大局:全盘或整体;多指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从全局出发;不使受到损害。
(10)、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11)、我们可以总结出,《三国演义》想借此褒奖诸葛亮的做事风格。最终成功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但既然允许罗贯中褒,也应该允许我们每个人去琢磨。
(12)、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首次北伐曹魏的战争,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委任马谡为参军防守街亭,可是马谡自恃熟读兵书,违背诸葛亮的节度,舍水上山,举动失宜,大败于张郃,街亭失守。在罗贯中笔下马谡是战败后自缚请罪并被诸葛亮斩首示众的,可这深入人心的一幕却并非史实。
(13)、3,懊悔自己没听刘备的遗言,刘备托孤前曾说,马谡夸夸其谈不可重用也;
(14)、(解释):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用欺骗手段来欺骗别人;故意用难以捉摸的言辞,使人感到高深莫测。
(15)、诸葛亮战群儒—— 全凭一张嘴诸葛亮的锦囊—— 用不完的计诸葛亮玩狗——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16)、(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一回:“然而要顾全大局呢,也有个无可奈何的时候;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就不能不自己开解自己。”
(17)、而在《三国志》中,我们却更应该同时思考宗族,地域,各种渊源各种因素。毕竟很多客观的存在虽然拿捏不好,你不能就认为他不存在。
(18)、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散文家、发明家。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卧龙先生。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223年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为蜀汉皇帝,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辞世后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9)、诸葛亮为什么北伐,应该不是为了在有生之年光复汉室的。很多学者认为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目的有两个,第一是通过北部三郡来增加国家经济来缓和国内各种各样的矛盾。第二就有夺权嫌疑。夺的是李严;平衡的是魏延。
(20)、如果他贪生怕死,直接撤退,丢掉街亭,部队虽然可以安然无恙,可是会导致汉中之地尽失,蜀国灭亡。所以,哪怕在山顶上,水源问题都得不到解决,马谡还是只能坚持这样。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一个悲壮英雄!
4、诸葛亮斩马谡,歇后语
(1)、综上简析,我们不难得出,马谡有才有谋。甚至真实历史上,其才华还在诸葛亮之上,既然如此,他怎么会在第一次北伐犯下致命的错误,让至关重要的第一战惨败收场呢?
(2)、《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3)、以上三折合起来便是《失空斩》的全部故事情节。
(4)、其实我说马谡也应该哭,前文这么多篇幅,缺忘记介绍我们的主人翁马谡,此处略去几千字,综合说来马谡很有才华,不然怎么能跟随诸葛亮这么多年。
(5)、《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则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6)、其实这看似矛盾的记载却并不矛盾,让我们尝试回到千年前的那个战场去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历史。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这样:马谡战败之后害怕受到处罚,于是选择了逃跑,向朗与马谡关系友善,所以隐瞒了这件事,后来马谡被捉住并关到监狱,诸葛亮给马谡判了死刑,可是还没等到行刑,马谡就在狱中去世了,这就是马谡之死的全部经过,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可谓是大相径庭。那么诸葛亮为何一定要任用马谡呢?
(7)、这出戏的剧本取材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讲述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北伐的故事。
(8)、唱这出戏究竟所谓何意呢,于是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说的内容,聊一聊戏曲《失空斩》。
(9)、诸葛亮仅凭一人之力力挽狂澜上演了这出《空城计》。
(10)、(举例造句):倘若东林、复社两党的朋友,能够顾全大局,解除纠纷,也未尝不可一变士林的风气。★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一幕
(11)、第一次统率大军诸葛亮也和马谡一样没有经验,或者说两者都把战争想象的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诸葛亮认为曹真一定会被赵云拖住,即使拖不住,组织力量增援和集结足够兵力所需的时间也相当长;他没有想到曹真集结部队反攻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期,他没有想到赵云在箕谷被曹真的少数精锐虎豹骑击败,他更没有想到自己给予厚望的马谡会面对压力,“举动失宜”(《三国志·诸葛亮传》),导致全军崩溃。
(12)、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守,我军必败。”
(13)、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14)、但当诸葛亮真正北伐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荆州已经被东吴占据,刘关张也已经不在了,蜀国刚刚稳定,因为蜀地本来战乱不多,大家也不希望更多战争,还有蜀地出兵也比较麻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粮道也不顺畅,也就是说没有天时地利人和。
(15)、所以当魏延赵云请命的时候,诸葛亮并未同意,因为他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是怕这些大将过去直接跟魏国开战,这时候马谡知道丞相心思的,于是请命,诸葛亮才答应的,而且诸葛亮也比较放心,也告诫马谡不可出兵,以守为主,实在不行可以撤退,一定要安全第一;街亭其实是守不住的。
(16)、这三大集团互相牵制,矛盾重重,而诸葛亮作为荆州集团的代表人物又大权在握,蜀汉的三大集团之间的关系就失去了平衡,而是一方强,两方弱,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两个集团自然不服,尤其是益州集团跟诸葛亮是面和心不和,他们都在等着诸葛亮出错,好借机染指军权。
(17)、在我看来,一向公正无私的诸葛亮破格任用马谡可能是这位贤相一生中唯一一次动用了私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讲过马谡是马家最小的儿子,他的四哥马良跟诸葛亮的关系非常的好,诸葛亮年长马良六岁,马良曾在信中称呼诸葛亮为尊兄,以此推测二人应为结拜兄弟。再加上马良此人才智过人,辅佐刘备建言献策,安定荆州。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东征伐吴,为关羽报仇,马良随军,可是刘备在夷陵被陆逊用火攻打得大败,仓皇逃往白帝城养病。马良在此役中不幸遇害,年仅三十六岁。
(18)、任婕,马来西亚科技大学中国留学生,工商管理专业。从十四岁起就痴迷于三国,至今已经十年。热爱历史,热爱写作。希望我笔下的文字能带给大家对三国不一样的认识和情感!
(19)、历史上马谡真的战败后负荆请罪如同《三国演义》的故事发展吗?我们不妨翻回《三国志》看看。
(20)、那怎么办,难道真要按照《出师表》治罪吗?面子过不去了。再者说,蜀汉宗派斗争也是真实存在的,杀一个来表示一下决心!李严成功被我干掉了,我再找一个新马谡(姜维)就好了,幼常,对不起了~
5、诸葛亮斩马谡歇后语的下一句
(1)、看到这里的时候,大家都认为马谡,空读兵书,没有按照实际情况,导致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其实小猎认为不是,下面让小猎给大家分析分析。
(2)、并以任人不当,奏明后主,自请罪责,贬降三级。
(3)、马谡字幼常,是荆州人氏。马家兄弟五人都并有才名,而马谡的四哥马良则是最为出众的,由于马氏兄弟的字都有一个常字,故而当时也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说法,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所以这句话是在赞扬马良。诸葛亮少年时避乱荆州,与马良马谡兄弟相识,并结为好友。后来诸葛亮出山,马良马谡兄弟也相继追随并辅佐刘备。
(4)、欢迎来稿,为《千古名将英雄梦》拾遗补缺,莫要遗珠了名将风流
(5)、此时,魏郡兵临城下,司马懿果然疑虑恐城内设有伏兵,未敢进城,竟然率军退去。
(6)、4:员工也要看清领导,因为领导出事时你是最危险的。
(7)、这时大臣蒋琬走过来,对诸葛亮说了11个字:“昔日楚斩得臣,而文公大喜。”意思是说楚王当年斩杀打了败仗的成得臣,而对手晋文公大喜。意思是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不要自断臂膀,这只会让对手更加高兴。蒋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劝说诸葛亮不要处死马谡,毕竟蜀汉人才凋零,马谡虽然丢失街亭,却也有一定的能力。
(8)、挥泪斩马谡这个典故出自于《三国演义》中马谡骄傲自大导致街亭失守,而马谡偏偏是诸葛亮最赏识的人。
(9)、大家都知道,蜀汉政权是由三大集团构成,分别是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荆州集团就是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招纳的贤才,代表人物是诸葛亮、蒋琬;东州集团是跟随刘焉、刘璋父子入蜀的人,代表人物是李严、法正;益州集团则是世代都居住在益州的本土人士,代表人物是黄权、谯周。
(10)、因此,父子交战在即,当对方得知彼此身份之后,都想劝降对方,然而各自又都热衷于彼此的信仰,不肯让步,又介于父子之情,双方并没有立即开火。
(11)、李严很简单,他曾经劝诸葛亮称王,且表示魏国对自己抛出橄榄枝,时常管诸葛亮要求高官等。不对你动刀子对谁动刀子!
(12)、马谡这个名字经常被我们现在的人冠以纸上谈兵的“头衔”,挥泪斩马谡的典故也时刻让我们警醒。
(13)、简单来说会背《出师表》并能与现实结合的人就应该知道诸葛亮转移自身责任和矛盾有多高明,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没有让街亭如此重要的地方分给吴懿和魏延等人控制,自己的安排失败了,军中会出现很大的震动。
(14)、对手是曹真,诸葛亮知不知道北伐不好打?街亭的对手是张郃,诸葛亮知不知道不好打?那为何不动用魏延等实力派将领或保安头子赵云的经验派将领呢?因为他要确立在军队中的各种关系,比如嫡系势力。
(15)、马良英年早逝对于一国之相诸葛亮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想必在那些日子诸葛亮的内心是痛苦的,他为没有照顾好这个弟弟感到深深的自责与愧疚。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看待马良唯一的弟弟马谡自然就多了些关怀与疼爱。从私心讲,诸葛亮希望马谡能够建功立业,能够对得起马良的在天之灵,诸葛亮相信自己更了解马谡,所以在首次北伐中诸葛亮不顾众人意愿提拔马谡,他相信马谡可以胜任。
(16)、另一面,或许有人会说其实诸葛亮可以派兵去解马谡之围,可是这种推测根本不现实,为什么呢?且不说攻打街亭的部队实在太多了,如果主力军去解围,魏军将会更加猛烈的攻击赵云部队,汉中极有可能可能失守。
(17)、他的儿子自小外出求学,接受了新的共产主义思潮,加入了人民解放军。
(18)、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19)、据《三国志·向朗传》记载:“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马谡兵败之后并没有自首,而是选择逃跑,向朗知情不举,被免官。可是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看来马谡并没有被斩首示众,而是死在狱中。然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戮谡以谢众。”这就奇怪了,同一本书《三国志》,同一个作者陈寿,可是关于马谡的结局却为何有三种不同的记载。
(20)、真正的原因大概有三。第马谡和张郃差不多是同时到达街亭的,此时此刻,依山当道扎营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依山当道扎营的目的是阻止魏军通过街亭;第马谡聪明的发现,敌军已经识破了诸葛亮的佯攻之计,此时如果不能拖住魏军行军步伐,蜀军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完全没有撤退时间;第街亭并不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如果当道扎营,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很有可能,防御工作还没有做好,敌军就把他们一举拿下了。分析至此,可以看出,马谡他准备做的,是与魏军背水一战,为蜀军撤退争取时间。这一战,他其实心里很明白,街亭能守成功的几率很小。但是,他无所畏惧,他必须和魏军周旋,哪怕代价是全军覆没,也不得不为之。
(1)、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2)、《三国志·蜀书·王平传》“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
(3)、诸葛亮虽然爱惜马谡才能,但先立军状,斩不能赦。
(4)、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5)、综合以上五点,马谡的情况被陈寿在一本书中分别记载,这种“事件”是非常少见的。根据现代学者的分析,总结出了一段最有可能的情况。
(6)、品读一段历史甚至是演义,有一番收获,就没白读。
(7)、还有诸葛亮生性谨慎,没有刘备枭雄的气质,刘备这个人一生经历很多,有很多冒险精神,一生大起大落很多次,所以他不怕失败,但诸葛亮不同,他不能失败,所以北伐的战略方针就是安全第安全第安全第一;
(8)、 也可带补语。如:初,郑武公娶於申。(左传隐公元年)
(9)、马谡是聪明人,虽然在战场上没有经验,但是他在蜀国政坛上摸爬滚打多年,对于诸葛亮感情极深,所以自从街亭失败之后,他就准备要死,甚至写好了遗书:“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三国志·马谡传》)。马谡的意思是街亭之败的锅我去背,为了丞相的大志,我马谡献上自己的人头,平息众人的怒火,帮助丞相继续稳住蜀国的局面。不仅如此,马谡在遗书里还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遗志,他将继续为了诸葛丞相“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而拼搏,希望自己视若父亲的诸葛亮予以照顾。这段话说的很感人,里面用了一个典故:当年舜帝让鲧治水九年不成,最后杀死鲧改派鲧的儿子禹治水,最后成功,舜也禅让位子给禹。面对生死之交临死之前托妻献子,孔明先生岂能不哭。
(10)、在多方材料中中,此典故更多的是分享一些道理:
(11)、就以诸葛亮的智慧,动动脚趾头就能想通马谡在街亭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什么,他自然不会辜负他的苦心,只能赶紧率全军退回汉中,保住大本营。
(12)、诸葛亮自己也知道,所以回到汉中之后,他立即上表后主刘禅:“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这里面说的关于街亭失败诸葛亮的罪名是“违命之阙”(《三国志·诸葛亮传》),他违背的是刘备的遗命,因为刘备对马谡有过遗命:“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马谡传》)
(13)、那为什么我说马谡也应该哭呢,纵观马谡职业生涯,虽然有很厉害的领导,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没有很多实战经验的,马谡的项目经验很少,其中一个是他出使东吴,最后成功说服东吴跟刘备联盟,堪称可以炫耀的资本,其他的大多都只是参与
(14)、蜀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危,临终之前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看来刘备确实很有识人之明,可是奇怪的是以诸葛亮的明智怎会将刘备的嘱咐抛诸脑后呢?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亮违众拔谡。”看来诸葛亮破格任用马谡是遭到反对,违背众人意愿的。当时所有人都认为镇守街亭最合适的人选是魏延和吴懿二人,可是诸葛亮却偏偏选择了从未上过战场的马谡去镇守街亭,这又是为何呢?
(15)、再说孔明先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做了一系列让人唏嘘不已的事:上书自贬、赵云降职、王平受赏和最著名斩马谡。马谡是街亭失利的直接责任人,他被杀的原因已经有很多学者做过分析,综合起来,大家基本认同是诸葛亮秉承依法治国的理念同时为了平衡蜀汉政权内部的各方势力而处死了马谡(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上关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基本观点个人深表赞同)。但是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再向前看一步,会发现马谡是替诸葛亮死的,而且这一点诸葛亮自己也很清楚,这也就是他流泪的根本原因。
(16)、诸葛亮将马谡判处死刑之后,蒋琬千里迢迢从成都赶到汉中希望阻止这件事情,蒋琬认为国家尚未安定,先杀智谋之士实在可惜。诸葛亮再次痛哭流涕的说道:“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耶!”试想以诸葛亮当时四十八岁的年龄,官居宰相,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因为马谡之事屡屡在大庭广众之下失声痛哭,若不是心中万分不舍与难过,以诸葛亮的沉稳断不会如此失态。
(17)、从表面上看,马谡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被斩杀,打败仗后逃跑彻底给自己判了死刑。
(18)、马谡作为诸葛亮的亲信,兵败之后如果诸葛亮网开一面,那么以后他就不好再令行禁止了。在这种关键时刻,其他两大集团都在等着看热闹,如果诸葛亮不处死马谡,那么以后他们也会争相效仿,违反军纪,长此以往,诸葛亮还怎么带兵打仗,马谡是给诸葛亮出了个天大的难题,诸葛亮别无选择,只能重惩马谡来严明军纪,表明一视同仁的治军态度。
(19)、这位一生都公而忘私的丞相此时此刻终于忍不住动了一丝私心,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会有情感,会有喜怒哀乐。作为千年之后的人,我们可以说他用人失误,一时不察,但却不能非议他,因为这个决定是可以理解的,是诸葛亮作为一个人的正常决定,这无可厚非。
(20)、诸葛亮娶丑妻的事情遭受到了当时人的嘲笑,并因此流传说一句谚语,叫作:“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1)、总的来说,挥泪斩马谡这个典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杜撰,真相虽然只有一个但对于矛盾的历史记载我们只能推测各种可能性。
(2)、蜀国缺乏人才,马谡并非庸人,跟随诸葛亮这么多年,各方面都是很优秀的;
(3)、不过翻回史书查找相关内容我们会发现,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可能本身就很有问题。最重要的是,马谡可能就是诸葛亮政治权力斗阵的牺牲品。
(4)、第 马谡确实才器过人,好论军纪,是个人才。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试想诸葛亮诸事缠身,公务繁忙,基本没有什么时间去聊天,可是每次都能跟马谡从白天谈到晚上,说明马谡一定有非常过人的见解,诸葛亮才会经常跟他商讨军机,自昼达夜。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少数民族叛乱,诸葛亮亲自率众南征,马谡出城数十里相送,并提出了平定南方的十六字方针:“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仅用了半年就平定了南方叛乱,如此看来马谡也并非是个废柴,还是有一定才智的,如果处死实在可惜。
(5)、要解开这些疑问,首先得聊聊马谡这个人,不是聊《三国演义》经过加工的文学形象,而是聊卸掉粉饰后真实的他。马谡出生在一个才华横溢的家庭里,家中他的四个哥哥都很有才华和名望,排行最小的他,擅长军事谋略,人们将兄弟五人并称为“马氏五常”。正史记载,诸葛亮十分欣赏他的军事才华。在南下攻打孟获等人时,就采取了马谡的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一来使南方地区心悦诚服归顺蜀国,二来孟获等人在此后对蜀国进行了军事和物资的支援,对吴国的进犯起到了防范作用,三来为以后集中精力北伐魏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举三得,不得不让人佩服马谡的谋略。而且,马谡其人,不仅仅是诸葛亮赏识,刘备也对他青睐有加,并不存在临终之时还不放心的嘱托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6)、☞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不念旧情;忘了旧情;违心办事;含泪决定的
(7)、幸有赵云相救,马谡才得逃脱,与王平回营请罪。
(8)、因为马谡罪不至死!打了一场败仗而已,如果这就要杀,一辈子打败仗刘备岂有活路?而且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历代名将,可能除了韩信等极少数以外,没有一个没打过败仗的,岂不是统统要杀?况且打了败仗死了人也是一种经验,总结经验才能再战,这样杀了岂不是白败了。而且,论起责任诸葛亮才是这次北伐的主帅,马谡只是前线指挥官,兵败至此孔明先生的责任最重。
(9)、先说战争。一千多年后的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对战争做过精确的定义:战争是一个奇怪的“三位一体”,他包含原始的暴烈性、充斥期间的偶然性和政治的从属性。其中偶然性因素是战争区别于其他一切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但是键盘侠眼里战争是没有偶然性的,包括罗贯中这样的知名“键盘侠”。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把战争看成一个可以任自己安排的游戏,诸葛亮变成了一个傀儡师,而其他人都是诸葛亮的傀儡。
(10)、根据资料记载,清代“三庆班”的著名演员卢胜奎(卢台子),曾根据王九龄的演出本加工修订,后来谭鑫培又根据王、卢二人的本子进行再加工。
(11)、责任重大,才能薄弱。表示力不胜任。常作谦词。
(12)、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13)、因《空城计》为其中最精彩的片段,有时候只单演《空城计》一折,全剧有时也称《空城计》。
(14)、我在前文说到蜀国并不是我们看上去那么平稳的,他是有三个利益集团的,第一集团是刘备之前从荆州带过来的(诸葛亮赵云魏延等)他们在蜀国是上层的,拥有极高的权利;第二集团是当年攻取益州跟随刘备的(李严,先帝托孤之臣)他们是中间的,第三利益集团是蜀国当地的豪门,他们声望极高,但处于最底层,所以不得不斩。
(15)、一日儿子隶属的解放军部队收到军令准备攻下一城,行军至城墙外数公里处,然而这座城正是他的军阀父亲镇守的城池。
(16)、今天舞台上的演出本,大体上都是遵循谭鑫培演出来的路子。
(17)、为何这么说?请和看鉴君一起看看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18)、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19)、危难时刻诸葛亮显示出超人的胆量和智谋,他悉知司马懿性疑、多猜忌,决定冒险使用空城之计,将城门大开,稳坐城楼,抚琴饮酒,镇定自若。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