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弗洛伊德性学三论经典语录(文案73句)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
1、性为什么能治愈抑郁
(1)、《超感八人组》中的女演员杰米·克莱顿真实生活中就是一个变性人,可以说沃卓斯基姐弟以她们超凡的才华在赢得社会话语权的基础上,为同性恋争取了更多空间,《超八》本身就带有强烈的LGBT群体诉求
(2)、山本宽斋为DavidBowie设计的“东京波普”造型
(3)、弗洛姆一针见血地指出:“弗洛伊德的错误是:他把爱仅仅视为性本能的表达或升华,拒绝承认性欲只是人渴望爱及融合的表征。但他的错误远不止于此。与他的生理唯物主义相一致,他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人体的化学变化导致了紧张状态,而紧张造成的痛苦迫使人寻求缓解紧张的途径,这样便产生了性本能。性欲的目的即是消除令人痛苦的紧张状态。而性满足则标志它已经被消除。说起来矛盾得很,弗洛伊德所忽略的恰好是性欲的心理——生物基础,即两性分化与通过结合而贯通两极的要求。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疏忽或许产生于他极端的父权主义,促使他完全抹煞了女性特有的性欲,得出了性欲具有阳性性质的结论。”
(4)、 精神神经症常伴有明显的性倒错,此时,同性恋的情感趋向完全压制。
(5)、文明要求的苛刻及禁欲的困难,使得异性间的性交成了禁欲的焦点,其他的性活动却受了恩惠,这可叫做“一半清醒一半糊涂”。由于正常的性交受到了道德的严厉摧残,加之出于卫生的考虑害怕传染,异性间倒错的性交,即取代性器的其他部位的性活动,无疑会带来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此类行为,绝不能像对待爱情关系中的性目标一样,认为是毫无害处的。从伦理上讲这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它将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关系降低为一种随随便便的游戏,既不富冒险性,也没有精神的渗透参与。正常性生活出现困难所导致的另一恶果便是同性恋的增多。同性恋,除了由于生理的原因或童年的影响之外,大部分都是在成年后发生的。力比多主流的受阻导致它寻求旁门左道的发泄,即同性恋。
(6)、弗洛伊德在书中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日常惯用的词汇,就性提出了多个假设,但这些假设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可谓难以理解。不过,弗洛伊德在这部著作中所揭示出的内容并非完全陌生,对那些整天观察或描述幼儿性行为的父母、教育家以及作者们来说,他并没有教授什么新鲜东西。此外,弗洛伊德在著作中对性的描述还远不及他所提到的克拉夫特-埃宾、哈伍洛克•埃利斯(HavelockEllis)等性学家们多年前出版的“淫秽”刊物,然而这些刊物却没有激起公众类似的抗议。在阅读《性学三论》之后,公众一片哗然,正如琼斯所言,这使弗洛伊德成了“世界上最不受欢迎的人”。无疑,这本著作在很长时间内都损害了弗洛伊德与公众的关系。此后,弗洛伊德便成了既猥琐又危险的人物,而且同年他未经患者同意就发表了“多拉个案”,更令维也纳医学界震惊万分。而且,作为一名资产阶级医生和一家之长,当拒绝对性倒错作道德批判时,弗洛伊德也承受了巨大的风险。不过,弗洛伊德格外坚定自己的信念,因为他相信科学知识终将战胜淫秽色情。
(7)、我个人倒是认为,不管弗洛伊德说得在不在理,太过于看重一个“膜”,并以此来对人和事做出评判,总是不那么公平的。
(8)、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是独一无二的性学理论的经典。它不但是变态心理学学者们的瑰宝,而且,由于它对人性发展作了有系统和完整的探讨,也是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以及一般知识分子所不可不读的名著。
(9)、本来这男同的生活虽然没有大的壮阔波澜,小的流水让人家也不缺乏,日子应该还滋润,直到有一天,拼刺刀的执念让他惹祸上身。
(10)、 青春期的两个代表特征:(1)生殖器区起了主导作用;(2)人们开始积极寻找性对象
(11)、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630html
(12)、(重返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关于性欲理论的三篇论文 8月3日始
(13)、从1920年开始,弗洛伊德对自己原有的观点进行了一些修改,进一步把自己的理论系统化,并致力于文化分析。1923年,发表《自我与本我》,提出了新的人格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是同肉体联系着的,不能同外部世界直接接触,希望能够很快得到满足。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而活动。超我,是人体内部道德机构,它不仅仅是内隐的父母之声,而且也是古代道德经验之音。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作用引起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本我具有欲望、命令自我来满足自己。超我禁止自我、压抑本我。自我必须协调本我和超我,同时顾及外部世界,实现现实行为。如果自我的工作失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精神病。精神分析的意义在于告诉自我如何去战胜自我,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14)、大学一年也就平平淡淡的过去了,到了大学院调换宿舍,换到了两人间。小刘和班级里高大威猛的小陈分到了一起。两人平时一起组队打游戏,小陈用战士比较多,小刘玩的却都是辅助,女性角色。大半个学期的组队打怪,小刘都是躲在小陈身后给辅助,小刘心里还隐隐觉得,小陈在拼死保护他,让他很有安全感。在一个周末,小陈看到了在玩游戏的一个推广活动,是在本市举行游戏同人cosplay的活动,他邀请小刘一起去参加,小刘答应了。两人一起准备游戏服化道,又对买来的服化道进行了美化,更加还原游戏角色。
(15)、弗洛伊德说,古人与今人情欲生活的最大差别,是古人更重视性冲动本身,而今人更重视行对象。他说,人类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来自于性冲动,当原欲受阻时,那股冲动升华至精神领域,便创造出艺术与美。他还说,性变态不仅分布十分广泛,本身也算不上什么特别出格的事,甚至根本就是正常体质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性变态是人的正常表现。弗洛伊德又说,从解剖学的角度看,人在一定程度上是雌雄同体的,因此,一个人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不可能是彻头彻尾的男性或女性,而更像是兼具两性特征、集主动性和被动性于一身的混合体。这倒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男人既有阳刚的一面,又有温柔的一面,而有些女的,活脱脱就是一个“女汉子”。也可以这样理解,同性恋者不过是对自己身上隐藏的另一性征的认可而已。
(16)、1923年,在“幼儿性组织”(1923e)中,弗洛伊德又提出了第4个前生殖阶段“阳具期”,并将其引入到了他之前于1915年修订《性学三论》时提出的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期之中。此后,他认为儿童的性心理发展主要围绕作为性敏感决定区的阴茎和处于对象关系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展开。同时,他还在文中指出,俄狄浦斯情结在儿童3至5岁达到顶峰,正值阳具期,此时儿童对父母中的异性表现的性欲最为强烈,而其阉割焦虑也最为深重。
(1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j9BiSAzLJUjseQUnlm_eA提取码:cicx书名:性学三论
(18)、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19)、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20)、.对于成功的坚信不疑时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2、弗洛伊德性学三论经典语录
(1)、最容易引起兴奋的视觉印象,对性对象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靠视觉,
(2)、 一般认为神经症患者的性符合正常的性本能。但是精神分析的学说表示,明显的性倒错在精神神经症里十分常见,所有神经症患者的无意识心理活动都表现有性倒错的冲动。
(3)、丹尼斯·霍珀曾自编自导自演了最早的公路电影《逍遥骑士》
(4)、(2)爱的四个基本要素:弗洛姆从爱是人积极能动的力量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指出: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然而又让他仍为他自己,依然立于其整体性中。“除给予而外,爱所包含的其他本质要素也充分展示了它活泼能动的性格。这些为一切类型的爱所共同具有的要素是:关切、责任、尊重、知识。”
(5)、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6)、《性学三论》让我了解了一些平时在中国普通老百姓层面不容易获得的性教育,让我明白了一些社会现象产生的来源,也让我关注到一些要在孩子幼年教育注意的一些问题,从而远离精神疾病。
(7)、考虑到性本能的进化特点,我们可将文明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性本能完全与生育无关而自由活动;第二阶段,除了生育之外其他的性本能均受到压制;在第三阶段,生育变成了“合法”的性目标。今日“文明的”性道德反映的就是第三阶段的特点。
(8)、“孩子们把排泄物视为身体的一部分,将其排出,意味着奉献和顺从;拒绝排便,则表达了小家伙对周围环境的不满。”
(9)、梦的内容是由于意愿的形成,其目的在于满足意愿。——《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10)、在文明的性道德所带来的恶果中,有一个特殊情形常被医生所忽视,而我将会在本文中作详细分析,因为我认为现代社会神经症的增多与蔓延均与此有关。偶尔,有的神经症患者提醒医生,对引发病症的个体现状与文明要求之间的冲突给予注意。他们说:“在我们家,所有的人都变得神经质,因为我们总想比我们的实际或我们能达到的更好。”同样,医生也经常发现,神经症患者的父辈曾过着简单而健康的田园生活,在他们过上大都市生活的极短时间内将孩子的生活提高到了很高的文化水平。但最重要的是神经科专家在大声疾呼:“神经症的增加与现代文明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关于这种联系我们将引用一些著名观察者的陈述作为证据。
(11)、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mZ_tlRGzXkHz1RzTzKfBw提取码:n2mp 书名: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
(12)、 乍看起来,这一特征虽为癔症的明显特征,但却常为它的另一结构特征所掩盖,那就是性本能的过分发展。然而,精神分析通过将两者的对立揭示出来——被夸大的性渴求和对性欲的过分逃避,并以此澄清令人费解的二者之间的矛盾。
(13)、弗洛伊德还用全新的视角,对性在婚姻生活中会产生的影响做出了一种新颖的解释。对一些文化的性道德和原欲力比多存在的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因此而引起的精神病展开研究。
(14)、——xing xue san lun ——
(15)、幼儿性欲:狭义:幼儿的性冲动广义:带有幼儿特征的性冲动,是性变态现象的发生机制。
(16)、《杀死比尔2》中的大卫·卡拉丁和乌玛·瑟曼
(17)、因此,童年时期性冲动的特征在本质上来说是自慰性的。针对幼儿性欲的表现形式,弗洛伊德不仅列举了多种口唇自慰活动,而且还列举了与肛门区有关的自慰活动(与肠道功能相关的粪便滞留和排泄等)以及与排尿快感(在男孩和女孩中同样存在)有关的自慰活动和与性器官有关的自慰活动。这些观察让弗洛伊德将儿童自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婴儿吮乳时的自慰;第二个阶段始于儿童三四岁的时候;第三个阶段涉及青春期自慰,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唯一认可的自慰阶段。
(18)、弗洛伊德是天才,所以天才的看法和凡人一定是大不相同,所弗洛伊德的书籍观点一致都是别致新颖,虽然说这本书的理论争议颇多,但是我看完之后,尽信书了怎么招吧,我觉得就算有争议,或者哪里出错,至少并不博学的我觉得言之有理吧。
(19)、李银河总结了弗洛伊德在性学上的贡献:1古人和今人在性欲上的区别2性是美的本源3性变态属于人的正常表现4所有身体部位都能成为快感区5双性理论——心理的雌雄同体6禁欲有害
(20)、性变态性对象:代表性的吸引力的来源的人,称为“性对象”;性目标:性冲动所竭力达成的行为,称为“性目标”。
3、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1)、在活动的那一天,小刘跟小陈早早的来到现场,请来的化妆师也对两人进行上妆,帮忙穿戴服装和道具。经过一个早上的忙碌,小刘cosplay完成了,在一边等的着急的小陈,看到小刘的那一刻惊为天人,这是怎样一个男子啊,竟然比女人还女人,弯弯的睫毛,大大的眼睛,还有小巧的脸蛋,粉嫩的皮肤。小刘一到现场,就有很多人来进行合影,甚至拍照,不久身前就围了一圈人。一开始小刘还是很紧张,慢慢的随着角色带入,小刘摆的姿势越来越接近原创,也越来越显得妩媚,但这是他自己感觉不到的。
(2)、双性理论:心理雌雄同体男性性倒错的性对象不是同性,......更像是两性的结合:性对象必须具有男性的身体,但具有某些女人的气质,由此与自身双性倾向形成呼应。”
(3)、毋庸讳言,除非在危急时刻,正是源于性欲(erotism)的家庭情感(familyfeeling)才使得分离的个体甘愿自我克制。这种自我克制在文明的进化过程中是渐渐进行的,每一步都受制于宗教:放弃本能满足被视为神明,公众财产被视为“神圣”;生性刚烈,任本能狂喷者被视为“罪犯”、“歹徒”,不得不直面社会的冷面冷眼,除非他的社会地位或特殊才能使他向世人证实他是伟人、“英雄”。
(4)、审慎的临床观察使我们对神经性(质)疾病①(nervousdisorders)可做两种分类:神经症(neuroses)和精神神经症(psychoneuroses)。前者的障碍(症状),不管是身体的或心理的,本质上是一种中毒现象(toxic),类似于神经毒素(nervepoisons)的过剩或缺乏现象。这些神经症统称为“神经衰弱”,绝无遗传的作用,而往往是性生活的有害因素使然。由于该症与这些毒素有关,仅凭临床观察就能立刻找到它与性问题的因果关系,然而,被权威人士所谴责的文明的种种有害因素,似乎与神经症没有任何规律性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将性因素视为神经症的基本原因。(①20世纪初精神医学尚不发展,器质性神经疾患与心因性精神疾患未有明确划分,帮弗洛伊德常用nervousdisorder神经(质)疾病以表示心理疾病。目前所谓的神经症(neuroses),当时弗洛伊德认为包括两种:一种是因神经系统化学中毒所致的神经衰弱;一种是因心理因素所致的精神神经症(psychoneuroses)或称神经精神病(neueropsychosis),包括癔症等。当然,今天已不采纳神经衰弱系由神经系统中毒所产生的“神经疾病”的病因说,统统归之为神经症,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中译者)
(5)、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长) 这一阶段也叫两性期
(6)、有次洗澡时正赶上人少,碰到一刚进厂的小孩,就凑了过去,贴乎人家。小孩也不知咋回事,寻思着挺宽敞的地方,你干嘛非要一个笼头挤着洗啊!哦,原来大哥是个热心人,要帮我搓背……
(7)、控制排便,获得快感:肛门外括约肌的主动收缩——肛门粘膜的被动刺激
(8)、以上所讨论的问题均是针对文明第二阶段的要求而言的,它表现为,凡被称做性变态的性行为都受禁止,而正常的性交可以自由进行。我们发现,即便对性自由与性禁忌做如此划分,仍然会有一些人因性变态而遭拒绝,另一些做出努力防止了性变态的人却患了神经症。如果性自由受到更多的限制,文明的要求提高到第三阶段的水平,即婚姻外的任何性行为均被禁止,那就不难预测其结果了。天性刚烈、公开反抗文明要求的人将剧增,而天性柔弱的人,一方面要承受文化的压力,一方面又要抵抗本能的冲动,这种冲突所导致的神经症也会猛增。
(9)、“所有的身体部位都能成为快感区”也是弗洛伊德对性学思想史的贡献,他尤其强调口腔粘膜、肛门粘膜作为性器官的扩大化,我想要不是鼻腔有窒息的风险,恐怕也会被人类开发成性器官,但这种窒息带来的快感也恰恰成为了异常性行为的危险方式。
(10)、不要去了解女人,因为女人都是疯子。——《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11)、(重返弗洛伊德)《性学三论》|性倒错者的性对象与性目的
(12)、在发现不同性敏感区域在童年早期所扮演的作用之后,弗洛伊德由此认为,儿童存在所谓的“性变态多样化倾向”。对此如何理解呢?术语“性变态倾向”说明从生命之初起,幼儿不同的身体部位都会对性刺激表现出异常的敏感性,这种倾向直到这些性敏感区受制于性器官组织的合并之后才宣告结束。而术语“多样化”则强调性敏感区的多样性,这些区域由于对性刺激尤其敏感,故很早就已被唤醒。根据儿童具有性变态多样化倾向,弗洛伊德对出现在成年人身上有组织的性变态提出解释,认为这是幼儿性欲中的某个组元持续固着于性心理发展早期某个阶段的结果。
(13)、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14)、(重返弗洛伊德)《性学三论》|施虐狂和受虐狂、性变态的共同特征
(15)、我认为同性恋与异性恋最终的分歧应是根源于人类的生殖欲望上,生殖繁衍是一种生物责任,不婚不孕或易性癖(在LGBT亚文化中也类似于跨性别者Transgender)是个人权利,但无法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流趋势。作为一个直男的观点是:我们在肯定适当限度内的性变异时也不能把它标榜为一种过度的自我解放,我会认可,但不会用公开支持的方式来展现自己价值观的多元和宽容。而且在一些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易性癖往往确实是童年生活受到压抑、迫害的产物,比如:阿莫多瓦的《不良教育》、园子温的《神秘马戏团》。
(16)、《爱的艺术》一书共分四章: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第二章“爱情的理论”;第三章“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第四章“爱的实践”。四章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书对弗洛姆关于“爱”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系统而深刻。
(17)、作为弗洛伊德的主要发现,俄狄浦斯情结在儿童的性发育阶段出现,在个体心理生活的性特征构建之中,它发挥着中心组织者的角色。对弗洛伊德而言,这种情结具有普遍性,正如他在《性学三论》所言:“每个新生个体都面临着掌控俄狄浦斯情结的任务。”此外,俄狄浦斯情结不仅只在正常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它也同样存在于精神病理状态之中并构成“神经症核心情结”。
(18)、 中国同性恋者应该心存希望,字面上的“不支持”并不等于打击、压迫,即便未让同性恋者平权,也始终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维护他们的取向自由。思维惯性可以随时间突破,何况同性恋本身就遵循生物学,来自基因的选择和环境的引导。
(19)、食色性也。其实性和吃一样对于人类来说是再普通、再常见不过的生理需求。性和吃让人类得以繁衍生息。弗洛伊德用科学的视角给我们详细地描述了人从出生到成年的过程中,在性方面特征的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说明人的性的成长。
(20)、多年以后,在著作《自我与本我》(1923b)之中,弗洛伊德针对正向俄狄浦斯情结又增加了反向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的提出以所有个体从童年起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双性特质为基础。就正向俄狄浦斯情结而言,男孩意欲弑父娶母;对反向俄狄浦斯情结来说,男孩则将母亲视为竞争敌手并意欲弑母嫁父。在正向俄狄浦斯情结中,男孩通过认同对手希望“成为”父亲;与之相反,在反向俄狄浦斯情结中,男孩通过认同退而希望“化身”母亲,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是对象爱恋最初期的形式。男孩针对父亲表现出的那种女性被动欲望,使他放弃了对异性母亲的占有欲望以及将父亲作为竞争对手的男性认同,正如弗洛伊德于1911年对“薛伯庭长”和1918年对“狼人”病例的研究所示。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两种形式的俄狄浦斯情结同时共存于每个人的心中。因此,完整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涉及4个人:一方为父亲和母亲,另一方为同时兼具男性和女性倾向的儿童(男孩或者女孩),这种倾向基于每个人的“双性恋心理”。此外,这两种性倾向的比例也处于变化之中,个体的性征则取决于何种倾向占优势,而个体的常态性心理发展是正向俄狄浦斯情结战胜反向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果。
4、弗洛伊德性学三论在线阅读
(1)、“两股指向性对象和性目标的力量相互碰撞,一股是涓涓细流,一股负载着情感的浪潮,终于汇合到了一起......正常的性生活得以形成。”
(2)、幼儿性冲动的目标:“通过对特定快感区的一定刺激,获得性满足。”“人类的性目标是用外来的刺激替代内心投射到快感区的瘙痒感,在消除这种瘙痒感的同时获得满足。这种刺激的方式往往与吮吸这个动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3)、弗洛伊德作为现代心理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他的许多观点从提出之日到现在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以至于有人认为他是创造现代心灵的天才、创建者、大师、巨人,但是另一种声音却说他是独裁者、剽窃者、说谎家、无与伦比的庸医。他的研究结果和著作引发了世人对心理学的持久关注,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理论,却一直没有读他的著作,真正去拜读的时候,是在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时候看了心理学上的介绍决定去读上一读的,所以我对他的认识很长时间都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阶段,也算是比较分裂的——一方面认可他开辟了人类心理学特别是性学研究的新领域,提出很多极富创造性的观点,特别是对那些已经进入近现代人的生活并成为标准术语的概念表示赞同:另一方面是感觉他的某些观点是在令人匪夷所思,例如:性欲是人类取得一切成功的源泉、婴儿是带着性欲望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等等,让人觉得未免走上了极端。
(4)、 衷心祝愿我的gay蜜们及其他同性恋者都能得到公平的待遇,得到理所应当的尊重与理解。
(5)、④知识(理解)。尊重人以理解人为前提,没有知识引导的关切与责任是盲目的,但不以关切为动机的知识则是空洞的。除非我超越对自己的关切,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否则这种知识根本不会产生。由此可见,关切、责任、尊重及知识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毫无疑问,这四个要素也是爱的心理实质的组成部分。
(6)、在对女性性观念的剖析中弗洛伊德说的更透彻,相比于社会对男性的双标纵容,女性更多时候受制于社会、父母权威下道德贞操观,当婚前禁欲的阻碍在步入婚姻殿堂后被迅速解除时,很多女性并未做好准备,进而产生了性冷淡、不愿生育、或在生育时表现出更多的痛苦(如更多产后抑郁症的出现),同时由于女性要承担生育的重任,这又阻碍了精神升华的空间,许多女性对孩子的态度甚至是一种性满足与爱的转嫁(可见看到在朋友圈中许多过分注重晒娃的女性背后很可能就是这种表现)。同时弗洛伊德还指出,女性出于一种自我保护会倾向于选择有更多性经验的男子作为配偶,这在一百年前的德国已现端倪,至今也仍然存在。男女在性方面的差异互为因果,循环影响后代,很多时候出轨、离婚、性反常不能单纯以道德大棒一概而论。
(7)、 此外我想提及另一个概念——“跨性别者”。(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医学界定义为性别认同障碍或性别认知障碍。)跨性别者不等同于同性恋,跨性别者以心理性别决定性取向,其性倾向不归属为顺性别二元性别的性倾向。
(8)、生殖期(genitalstage)“从前的每一部分冲动和快感区都各自为政,分别在自己的性目标中寻求快感;现在,所有的部分冲动都聚到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性目标努力,生殖器区也开始统领所有的快感区。”
(9)、不要去了解女人,因为女人都是疯子。——《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10)、抛开恋童癖的罪行讨论范畴,从心理角度来说,恋童者几乎无一例外是一种性格上长期积弱的产物。比如纳博科夫的名著《洛丽塔》中亨伯特对少女的执念来自于童年初恋对象死亡的阴影。再如电影《花落莺啼春》中身受一战心理创伤的男人与被遗弃的女孩建立起了微妙的感情,这不牵涉到情色,是一种心理创伤后互慰的结果。
(11)、性变态为什么第一章要写”性变态”,而不是直接写从幼儿性冲动开始写起呢?
(12)、优美的比喻“力比多就像一条滔滔不绝的河流,一旦主河床堵塞,便只能在干涸的支流那儿寻求捷径。”“当性冲动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以满足、抵消,就只能另辟蹊径,以变态的方式将性能量释放出来。”“经过潜伏期的压抑作用之后,在幼儿期性对象的选择中,性目标变得不那么重要,性体验就像是一股涓涓细流,缓缓而行。到了青春期的对象选择,必须放弃幼儿期的对象,掀起一股感性的浪潮以重新开始。通过精神分析,会发现青春期这股柔情、尊敬和崇拜的浪潮背后,隐藏的是幼儿时期部分性冲动。”在青春期,“两股指向性对象和性目标的力量相互碰撞,(一股是涓涓细流,一股负载着情感的浪潮),终于汇合到了一起......正常的性生活得以形成。”
(13)、(重返弗洛伊德)《性学三论》|性目的的变化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