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句子 > 文案大全 >

精选王阳明名言解读(文案130句)

时间2023-05-31发布admin

王阳明名言赏析

1、王阳明经典名言名句

(1)、“圣人教育人们,一定要这样,才可以称之为知,否则的话,就是未知。这是多么重要实在的功夫!现在非要说知与行是两回事,这是什么意思啊?我说知行合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连我立言的宗旨都不明白,只知道争论知与行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又有什么用呢?”

(2)、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3)、“知”与“行”的关系,是自孔孟开始儒家先哲论述的重点议题。儒家学者都知道“知”与“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一直都是将二者分开,各自论述。学者们普遍认为“学问”是“知”, “实践”是“行”,“知”与“行”是两件事。

(4)、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5)、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6)、人生启迪: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个人心中充满机心,就会因机心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等情绪。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这些,境地怎会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机心太多、太重,心灵哪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

(7)、 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8)、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9)、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个国家早已习惯了自我欺骗,从政府到人民。谎言成为维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轻轻一推,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违章建筑便会轰然倒塌。

(10)、山里的贼看得见,可以对付,但心里的贼藏得很深,很难破。人的心中有4个贼,大概是名、利、权、色,藏得很深,难以根除。

(11)、译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12)、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3)、这次疫情中涌现出的“钟南山、李兰娟”等凡人英雄,让我们感动和膜拜的是一颗救苦救难的大爱心!

(14)、“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15)、人生启迪:是非善恶,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动。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心的东西,看淡些。

(16)、首先,王阳明不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者,他承认客观存在。王阳明的 &#心外无物 &#并不是否认客观存在,而是说如果这些东西与我们没有联系,那么它们对我们就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当它们被联系起来,才会有很大的意义。

(17)、顾太史九和云:“吾尝见翁与其二子书,亹亹皆忠孝节义之言,出于流俗,类古之知道者。”

(18)、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19)、“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20)、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2、王阳明名言解读

(1)、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2)、该句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3)、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4)、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5)、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6)、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取自《传习录》)

(7)、人生启迪: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因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你以为所有让自己不舒服的事,都是由于别人和环境,其实都是源于自己的心太窄,容量太小,修身太浅,德性不深。所以把向外的眼睛收回来吧,盯在自己的心上。就算世界我们无能为力,我们的心也可能放开而坦然从容。心坦不坦然、从不从容,也本是心自己的事。

(8)、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9)、人生启迪: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的心,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累,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10)、人生启迪:所谓“三思而后行”,要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多番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

(11)、陈道明之所以让老中青几代人敬佩,更主要的是他知行合长期坚守自我不搞人设!

(12)、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28个字。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情感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13)、因为一个人本色是什么样的,伪装只能一时,这就应了那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14)、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15)、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

(16)、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7)、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18)、▲王阳明书法成就很高,有种说法:王羲之是以书掩其人,而王阳明是以人掩其书。

(19)、王阳明先生晚年始终再强调一句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纪录片项目叫“事上练”百发展基金扶持作品他说品人须再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炼自己,在过程中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淀的境界。五百多年过去了

(20)、人生启迪: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不自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辱,并不使自己处于困顿疲累、痛苦挣扎的境地。这就是自知之明,即使做不了大事,可是心是大的,境界是大的。

3、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

(1)、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

(2)、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3)、人生启迪: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心的愿望就会被忽略,心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所以,人要敢于大胆尝试,在实践中体悟一份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人生智慧。

(4)、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5)、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解析:先生这段话就是在直指本体了,本体这个词我比较喜欢,《传习录》里面讲到:“未发之中即良知也。”又讲到:“天理即是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道即是良知。”未发之中即为念头未起之时,也就是离念的灵知,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状态。认识本体太关键了,本体是无念而清醒状态,本体是纯粹的觉知,本体就是你真正的自己,是你的真我。念头不是你,身体不是你,念头是工具,身体是载体。《雪狮的蓝绿色鬃毛》里第三十个故事“诺西的实相启蒙”,这个故事我特别喜欢,简要地分享给大家:诺西隆多是华智仁波切的大弟子。他在野外修行时,与上师学习“大圆满”的理论和修法达二十五年之久。有一次,华智仁波切与几个弟子住在一个野外隐蔽叫做那冲的地方。他习惯每天黄昏时,仰卧着,向上凝视,修大圆满的“凝视天空瑜伽”。那是一个非常殊胜的禅修法门,是要让一个人的心与无尽的虚空合一。有一天,华智又在做这样的禅修时,唤来了就在附近的诺西隆多,华智问他是否还未了悟自心本性,弟子据实回答:“还未。”然后华智说:“不用担心,事实上,没有什么你不懂的。先别管它!”上师咯咯地笑着,然后两人继续修禅。诺西隆多曾重复做过一个梦:梦中,华智仁波切为他解开了一团巨大如山的黑线,在线团中心现出一尊金质的金刚萨埵佛像。有一晚,华智又把隆多叫来了,要他躺在身边。“现在我们要揭开一切了,”他保证道:保持清醒!”他们一起向上凝视,望入浩瀚无边、空无一物的虚空。远处有佐钦寺的狗在叫。华智对诺西隆多说:“亲爱的朋友,你听到狗的叫声吗?”“有!”隆多回答他。“那就对了!”上师大叫道。他又问:“你看到天上的星星了吗?”隆多肯定地回答了。华智叫道:“就是这样!那就是本然具足的觉醒的明觉、佛性。不要看别的地方!”就在那时,黄昏当中,隆多超越对立的智慧之眼打开了,隆多喜极而泣!这个故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这是在浩瀚星空下的开示,星空唯美而震撼,望向星空时头脑里往往是无念的,只是纯粹地看,没有任何念头,这其实就是纯粹的觉知,听也是如此,只是纯粹地听到狗叫,头脑里没有任何念头。大道至简,简单到不可思议,简单到难以置信的程度,只有彻底纯真的心灵才能了解和接受真相。认识本体、觉性后,还需要断念保护,光认识本体还不行,因为念头还会入侵,必须做好断念实战。妄念会遮蔽本体,凡夫都是认妄念为自己,跟着妄念跑,而我们要学会做念头的主人,安住于纯粹的觉知。《修炼当下的力量》中说:“只有当头脑静止下来时,你才能认识本体。”还说道:“所谓自由、救赎和开悟,就是知道你自己是思考者之下的本体、心智噪音下的定静,以及痛苦之下的爱和喜悦。”“本体才是真正力量的唯一源头。”埃克哈特·托利用的是“essence”,译者翻译过来就是“本体”这个词。

(7)、《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修生养心立德就是从当下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开始着手。活在当下每一刻,时时省察自己,做好当下能做的事情吧。以最好现在等待未知的未来。

(8)、解析:人心是天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容,本来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没有止境。本来就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窒塞,渊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统统荡涤干净,心的本体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体,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时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属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质的内容。所以,心只有一个,天只有一个,知的本体——天也就只有一个。

(9)、他一身正气,喜欢做那些看似“无用”的小事,不喜欢应酬和客套,在演艺圈那个大染缸里他无疑是一股清流。

(10)、王阳明名言七:“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1)、解析: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就该意识到去遏止它。认识、扩充、遏止就是志,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智慧。

(12)、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13)、这句话的意思,大概类似于诸葛武侯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万事万物呈现心中时,寂然无我,当人达到极静的寂然无我的状态时,万事万物自然也会呈现在心中。就像如果我们全神贯注的静观空中宇宙的无限辽远,沉思过去数千年或者未来数千年的无限连绵;如果夜晚的天空有无数的星辰显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在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时,作为个体的自我也会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

(14)、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让我们敬佩多少年!

(15)、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16)、人生启迪:能够看到自己的轻浮傲慢,那么此人还算有救。如果还能反省自己的轻浮傲慢,并着手破除,那么他正在得救。这,其实是为自己的心,以及自己的人生,打开一条通过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17)、解析:《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18)、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9)、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20)、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4、王阳明经典名句解析

(1)、王阳明5岁才会说话,到10岁的时候,王阳明父亲高中状元,此后王阳明认真学习,22岁成为举人,29岁中进士,在22岁到29岁这些年间,他潜心研究儒释道的学问,结婚当日,竟然为了与相谈甚欢的老道一同打坐而彻夜未归,可见其对道学研究之忘我。

(2)、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3)、人生启迪:人生,除生死外无大事。向死而生,与忙碌的生活中,常常念起人终究一死,万般皆是身外之物,很多东西就能放下一些,心才能更豁达一些。如此方能活得明白,活出深邃,活成自在。

(4)、下文是王阳明讲过的十句话,以及十段小故事。胜负之决在最后一条哦,看完顺便点个赞吧。

(5)、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6)、为学应当反身自省。若只是责备他人,就会只看到别人的不对,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若能反身自省,才能见到自己有许多没有做到的地方,哪里还有工夫责备别人?

(7)、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8)、▲王阳明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

(9)、“看到美色属于知,喜欢美色则属于行,人一见到美色就自然喜欢上它了,不是看见之后又另外生出个好色之心去喜欢;闻到恶臭属于知,厌恶恶臭属于行,人一闻到恶臭就自然厌恶它了,不是闻到之后又另外生出个厌恶之心去厌恶。又比如一个鼻塞之人,即使他看到了面前散发着恶臭的东西,但他没有闻到,所以他就不特别厌恶它,这是因为他没有闻到臭。”

(10)、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11)、王阳明说:“这就失去了古人的宗旨了。我曾经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领会了这些,只说一个知,就已经有行在里面了;只说一个行,就已经有知在里面了。”

(1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

(13)、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14)、所以我们越来越相信“日久见人心”,我们只敬佩那些真正灵魂干净的人!

(15)、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6)、人生启迪: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其实只是自己的眼睛为花花世界所迷。亲情就是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

(17)、舜的弟弟叫象,象屡次想害死舜,但舜还是照样疼他。王阳明说,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肯定不会认错,舜又岂能感化他?”这位朋友听了这番话,甚感惭愧。

(18)、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9)、译文: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20)、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5、王阳明名言名句大全

(1)、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2)、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击溃数倍于己的敌人。王阳明堪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史上极为少见。

(3)、明代,我国工商业有了很大发展。随着商业的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文人学士的“四民”“义利”“贾道”(做买卖之道)“治生”(经营家业、谋生计)等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不齿言利、不屑商贾的士大夫进入经商队伍,晚明社会“弃儒服贾”“弃文从商”蔚然成风。

(4)、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5)、古人说“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管胸怀多少伟大的理想或梦想,都应从自身做起,管理好自己的“心”,唯有存好“心”,才能做好事,才能致远方。反之,任何背离初心和良知的举动,最后都会得不偿失。02如何养心养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6)、“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7)、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8)、阳明5岁遇到一件事,有一次小孩在一起玩的时候,有个出家人就见到了王阳明,就摸着王阳明的头说了一句话“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孩子真是个好孩子,可惜说破了,什么说破了?他不叫王云吗,也就是说这个孩子是从天上来的,不能说,一说出来就影响他,阳明的家人听说了,立即就请这个僧人给他改个名字吧。然后给他起了个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王守仁。后来王阳明从5岁多以后,就慢慢的说话。王阳明先生的年谱,在12岁和13岁的时候,家里给他请了私塾先生。有一次阳明就问私塾先生,什么是读书人的第一等事?翻译过来就是对读书人来讲,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他老师就说了,这还用说嘛,对读书人来讲最重要的不就是考科举嘛,能够升官儿。阳明听了以后,非常不以为然,表示非常不赞成。老师就问他,他说孩子你不赞成,你觉得读书第一等事是什么?阳明先生当时就斩钉截铁地告诉老师,读书人第一等事成圣成贤。这个话震撼人心。我听了以后,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今天12岁的小孩,13岁的小孩,你问他理想是什么?更多的小孩沉浸在各种游戏和网络里面,没目的、没追求、没理想、没抱负、没使命、没情怀、没担当。为什么很多人没那么大的成就,实际上这个志向就是一个芽,芽如果没有,以后他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小孩这一辈子就把考大学当做毕生的追求,他考上大学以后就会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因为他没有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一辈子活在这个世界上,绝不是为了蝇营狗苟,绝不是为了简单的吃几顿饭,绝不是炫耀买了什么样的豪车,带着什么样的金链子。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做个什么交代?我们要对自己的家族做个什么交代?我们要对自己的国家和社会做个什么交代?这是我们必须做出回应的一件事儿。后来的时候他参加科举,考了几次不是很顺利。阳明有一句名言,他说别人以考不上为耻辱,我以考不上如果动心了,那才是耻辱,阳明先生处处在练心。人这一生修行的方式特别多,应该说一个人在起心动念上下功夫,在每一个念头上去观照,那也是一种修行。后来他考了进士,在北京为官的时候,他得罪了当时的宦官刘瑾。当时宦官刘瑾也是把持朝政,谁要是说他不好他就泄私愤。这个时候王阳明写信检举宦官刘瑾,后来被刘瑾打击报复,刘瑾是要要他的命的。后来王阳明被杖责,用棍子打,流放到贵州修文县的龙场驿。到了龙场驿这个地方,环境没有开发,很多瘴气,应该说湿热之气有的时候容易让人得病。少数民族比较多,现在我们去旅游,少数民族穿着非常好的衣服,戴着非常漂亮的帽子,但是在阳明那个时候,在龙场驿附近,文明的程度还是很少,有些行为,我坦率地说还是有一点野蛮。所以王阳明当时生命也是有危险的。阳明到了龙场驿之后孤苦偏远,环境极其恶劣,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大家想想,阳明先生其实他的经历是很不公平的,他是仗义执言,结果是替别人说话主持公道的时候被宦官打压。他满心的愁苦,在这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龙场驿,阳明先生所有的委屈、不公平和受打压,对王阳明是极大的考验。可是大家听说过一首诗吧,“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时候他早年学的老庄孔孟佛经所有的东西,就在这样一个极大的考验的时候,就要爆破出来了。有一天他忽然明白,圣贤所有讲的东西其实不是外求,不是向别人求、向万物求,而是内求,叫做“吾性自足”,就是我内心里本来就有。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真理之门即将被王阳明打开。阳明先生为什么能悟,孟子说“仁义礼智信我固有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个话王阳明读了就读了,而真正深刻的明白到真正的智慧都在自己的自性里边,不加外求。这种深刻的体验,体悟出来、证悟出来,是1508年的龙场悟道。所以这就成了王阳明一生之中的生涯的转折点。阳明早年所有读的儒家的书,“君子求诸己”“事有不成反求诸己”,读佛经讲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孟子讲的“仁义礼智信,我固有之”,如果不是在贵州龙场驿这样的环境里边,不是在孤苦偏远里经过身心的折磨,他恐怕很难实现爆破。所以大家就体会体会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实际上是把所有大成就者成功的过程做了一个概括,“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这一辈子当遇到苦难挫折不理解的时候千万不要老抱怨,没有苦水的浸泡,没有挫折和坎坷的磨砺,没有一个人可以开出心中的小莲花,没有一个人能打开心灵的智慧。所以朋友们,这个世间有的时候是公平的,是平衡的,吃多少的苦,经历多少的磨难,你才能从中间领会到什么。由此我们想到夫子,50多岁周游列国14年,“知其不可而为之”,中间多少的艰难困苦。孔子经历那么多磨练之后,你读他的书,就知道“君子固穷”,就知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知道“志士仁人皆以杀身以成仁,无以求生以害人”。所以说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应该说是他读了那么多书、吃了那么多苦之后,他的能量在贵州龙场驿一个小爆破。

(9)、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10)、出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1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2)、这句话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因为理解透这个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自己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13)、译文: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14)、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5)、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6)、人生启迪:欲成事业,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潜心静气,才能深入“人迹罕至”的境地,获得豁达通透的智慧和事业。如果过于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适得其反、劳而无功。熬不过等待的人,熬不到幸福;经不起挫折的人,长不成傲骨。

(17)、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18)、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19)、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20)、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1)、王阳明名言九:“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

(2)、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3)、圣人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修炼的是一颗坚韧不拔的雄心。

(4)、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

(5)、我们做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无非“真善美”,而为何“真”排第一呢?就因为,假的真不了!真实自然的美和善才有意义!

(6)、解析:《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7)、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8)、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9)、人生启迪: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佛家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王阳明的花与我心同在,推而广之就是天地万物皆与我同在,一心之中,可存天地宇宙、生万千气象。一切,只看你心的大小、悟的浅深,良知的大境界,本来与外物无关;心,自是万物主宰。心兵不乱,万事从容。

(10)、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1)、译文: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12)、王阳明名言十:“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解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

(14)、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5)、▲《明朝那些事儿》书中对王阳明先生生平做了一个精彩的介绍,笔者也是从此书中第一此接触先生

(1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7)、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18)、该群为纯学习群,群规严格,只能由管理员老师发布信息,其他任何人不能发布信息,目的是创造一个绝对纯净的学习环境,努力培养出一批通达圆融了解中华圣贤智慧的家人,为传统文化的长续发展集聚力量!

(19)、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20)、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3)、译文:灾难没有比受到上天的功劳更大的,罪没有比掩护别人犯罪更大的,恶没有比偷袭别人下处更大的,辱没有比忘记自己的耻辱更大的.四者具备就都是祸。

(4)、这句话个人认为是王阳明最经典的语录。所以放在了第一条。王阳明认为万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心的存在。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我看花时,花就在我心中。这句话在古印度的哲学著作《奥义书》中也有差不多的表述“我是一切创造的总和,在我之外,一无所有。”衍生开来去讲,就是人生难免诸多沉浮,以淡定心面对之。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勿让心随境转。

(5)、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傲视,则会受损。

(6)、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

(7)、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8)、▲王阳明书法成就很高,有种说法:王羲之是以书掩其人,而王阳明是以人掩其书。

(9)、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10)、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